关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结构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二战后结构分析方法用之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现象并揭示其独特发展道路而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后起性,导致了国民经济整体结构中不同部分发展程度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力。他们从不同角度考察和描述了由于这种差异而形成的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性和表现形式,分析和探讨了二元结构产生的原因和消除二元结构的途径,提出了各种二元结构理论。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的二元化特征,就是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经济与运用现代生产方式组织的城市经济的同时并存与对立。中国城乡经济结构的二元化特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得到初步认识:
(一)从资本存量看城乡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差异。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发展差距,主要取决于两个部门的技术进步程度。现代部门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因而生产力水平高,发展速度快;而在传统部门,技术进步缓慢,甚至处于停止状态,因而生产力水平低,发展程度低。技术进步的差别与资本投入量的多少密不可分,任何先进技术的采用都离不开相应的资本投入,特别是现代机械技术的采用更是如此。可以说,资本投入是技术投入的物质载体。
历史上,伴随着我国的片面工业化发展战略推行的,是农村在发展水平很低的条件下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结果造成在我国城市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农业由于发展资本的过分抽取而长期处于原有的水平上徘徊的局面,这又反过来促成城乡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就形成了农业和其它产业在资本存量上的较大落差。其实,现代化工业固然占用着巨额资本,现代化农业也同样需要巨额资本的投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农业部门的资本存量是相当可观的。根据陈宝森的研究,“美国农业劳动力的装备程度1975年即已超过工业劳动力。当时美国农业劳动力的装备程度已达到每个农业工人98000美元,而美国制造业方面的资本投入为平均每个工人55000美元。美国农业现在就像汽车制造业一样,是资本密集的行业。在1940年以前劳动力占一个典型农场的一半开支,现在只占13%。”据此,我们可以把资本占用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部门技术进步程度和发展程度的基本指标之一。
我国农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差异和二元化特征,通过农业部门与其它产业部门间的资本存量结构可以得到反映。1990年,我国三次产业间的资本存量份额为:农业4.9%,制造业58.9%,第三产业36.2%。农业部门的资产存量不及第三产业部门的1/7,只有制造业部门的1/12。如果以劳均资本占用量来计算,农业部门则更低。我国这种资本存量结构不仅明显区别于发达国家,而且与钱纳里(H.chenery)等人多国模型所揭示的同等发达水平上不同部门间的资本存量结构也存在着巨大反差。钱纳里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人均收入560美元时,农业与制造业资本存量大致相当。2000年,我国按汇率直接折算的人均GNP已达800美元,考虑到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低,进入国际市场的劳动力和产品比重还不大这个因素,我们完全可以判断我国人均GNP已经超过800美元。依此推之,我国当前的农业资本存量份额本应超过制造业,但是实际情况与此却大相径庭。它表明,相对于制造业与其它产业来说,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是相当落后的。
(二)从城乡的经济规模和发展趋势看城乡经济的二元化差异。可以说,城乡经济二元化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还是城乡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这是最能反映城乡经济状况的两个方面。在人口规模和分配方式已定的情况下,经济规模直接反映着居民的富裕程度,而经济发展速度则决定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预示着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据统计,目前中国的农业税占全国税收的比例已经低于10%。就城乡居民的私人存款而言,截止到2001年10月,中国居民的存款已达80000亿,其中20%的城市居民存款数约占存款总额的80%,其余7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私人存款额不到存款总额的20%。由此可见城乡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城乡居民的富裕程度的差别是相当大的。而且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现阶段的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而“市场的作用通常是倾向增加而不是缩小区域间的差异”(缪尔达尔)。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经济主体已有的优势往往会乘势上扬,进一步巩固其优势地位,而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则会因为势单力薄无力与强手竞争而失去发展机会,于是被进一步削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2001年前三个季度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支出水平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的今天,如果国家不十分重视并付出相当的代价来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城乡经济差距势必将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二元化的矛盾势必更加尖锐。
二、解决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对策思路
我国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工业和农业产业间发展水平差距以及城市和农村地区性发展水平差距,因此,解决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就是要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设法消除这些差距,实现工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协调工业化战略
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之所以会出现二元经济结构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赶超型的片面的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片面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1)工业部门,主要是制造业部门被确立为国民经济的优先增长部门;(2)工业化概念是狭义的,制造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密集的重工业部门的扩张成为工业化的基本内容,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就我国而言,考虑到当时的国内、国际的特点环境,片面工业化战略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是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造成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协调工业化战略就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而提出的,其主要特征是:(1)工业部门仍然被确立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但它不是孤立的和片面的,而是在与农业部门的相互协调中均衡地发展的。也就是说,协调工业化,不是工业部门的单方面的突进,而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大体均衡地增长。(2)在协调工业化的范畴中,工业化的含义是广义的,这里的工业化不仅仅是指制造业部门的扩张,还泛指包括二、三产业在内的所有非农产业的发展。(3)与片面工业化相反,协调工业化并不以挤压和牺牲农业作为代价,相反,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高就业弹性必将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对农业部门的发展起正向的波及效应。
协调工业化的推进,将使中国农业从眼前面临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协调工业化的高就业弹性将对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较大的吸收能力,从而使我国农业发展的巨大压力得以缓解。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基础上,就可以对现有的按人均承包分割细碎的土地使用制度进行调整,逐步过度到适度规模经营。那时,超小规模经营问题,低劳动生产率问题和低商品率问题都相应地得到解决,种田农民的收入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也能够实现较大幅度地增长。农业保护也由于农业人口比重的降低和工业利润的增长条件趋于成熟。
协调工业化的推进,也将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积累起必要的条件。在我国现阶段,农业的现代化转型除了适度规模的经营外,还至少要具备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较大规模的农业资本积累,以及具有现代意识和较高技能的农民的培养等条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化,首先在工业部门确立起来,并逐步走向完善。协调工业化进程,将加快我国工业扩张的步伐,也将推动我国市场体制的完善。这种日趋成熟的市场体制将扩大到农业经营领域,使农业完成市场化改造。协调工业化的产业关联效应将带动农业的快速增长,加速农业内部的资本积累过程;协调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可对农业实施反哺措施,把一部分工业利润直接转化为农业资本。协调工业化通过对农村教育、农民培训的支持和农业与工业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员充分流动,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农民的时间意识和科技意识,提高农民驾驭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能力,从而为农业的现代化经营造就相应的人才。总之,在协调工业化的带动下,我国农业必将摆脱传统的落后性,迈向现代的农业文明。
(二)灵活城市化战略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对于能否加快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我国如何实现城市化问题时有争议,有中心城市论、城市带(或城市群)论、郊区城市论、小城镇论等。在这众多的理论中,说到底可以将其归结为两大理论,一是大城市理论,一是小城镇理论。无论是中心城市论、城市带论,还是郊区城市论,无非都是主张依靠大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延伸(以下简称“大城市模式”)来实现中国的城市化。而小城镇论则是依靠发展小城镇(以下简称“小城镇模式”)来实现中国城市化发展目标。
以上两种城市化模式均有其不可替代的自身特点和长处,又同时都有其自身的一些不足。“小城镇模式”对于实现农村城市化的作用主要有:(1)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的载体。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工业化是必由之路,而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小城镇乡镇企业得以生存的必须环境;(2)小城镇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问题必将越来越严重,加快当地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会缓解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压力;(3)小城镇是城乡物质、信息交流的枢纽。中国广大农村有许多地方的特色农业得不到很好地开发利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缺少一大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可以迅速交流城乡物质的集散地——小城镇;(4)小城镇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别。一大批小城镇的崛起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枢纽的城乡网络体系,从而初步改变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但是,“小城镇模式”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如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因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使单位产品处于低值,乡镇企业因审批、管理的不规范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三废”乱处理问题严重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
大城市则由于其“规模”优势和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科技实力而刚好克服了小城镇天生的弊端,同时大城市还是现代都市文明的摇篮。也正是大城市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才使我国许多的经济学家对“大城市模式”情有独钟。其实,大城市也并非都是优点,如大城市的污染问题、交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另外,大城市由于人口聚集地位悬殊等因素,还容易产生尖锐的社会矛盾。
总的来说,尽管两种城市化模式各有长短,但与小城镇相比,大城市模式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首先,大城市模式实现城市化所需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其次,大城市模式更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生态的保护和“三废”的综合治理。第三,大城市模式更有利于对农民的教育和改造。但是,通过“大城市模式”来实现城市化是要以一些基本的条件为前提的,即有一定数量的大城市,这些大城市有足够的能量带动周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而且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城市化意识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等。所以,考虑到我国有9亿人口经济落后的农村,“大城市模式”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与此不同,“小城镇模式”虽有诸多弊端,但是由于这种模式离农村和农民更近,更容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这种模式更适合那些当地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等待开发利用,农村工业急需发展,但就近却没有大城市和大工业带动;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又没有发达城市的第二、三产业将他们吸纳;有强烈的城市化意识,但又不能一下子接受现代都市生活冲击的广大农村。所以,“小城镇模式”是城市化起步阶段的必然产物。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加上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众多且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我国的城市化道路也应采取灵活的战略,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标签:农业论文; 小城镇论文; 二元经济结构论文; 经济论文; 二元结构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 农民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