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活动基本法_本质主义论文

论编辑活动基本法_本质主义论文

再论编辑活动基本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编辑规律实际指的是研究编辑活动的规律。而编辑活动规律有具体规律和基本规律之分。当前需要着重研究的,应该是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因为它是决定编辑活动整体和全局发展进程的规律;是支配编辑活动各种具体规律的规律。掌握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对编辑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不揣浅陋,说点看法,参加讨论。

什么是编辑活动

要研究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必要先搞清楚编辑活动究竟是什么样的活动。

第一,编辑活动始终是伴随着种种社会关系展开的社会文化活动,而编辑活动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则是编者、作者、读者的关系。

编辑活动虽然是编辑人员(以下简称编者)的专业活动,却并不是由编者孤立进行的活动。它随时随地受制于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组成的社会环境,一点也离不开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而在编辑活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编者、作者、读者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因为源源不断的作品来源和永不枯竭的文化需求,是编辑活动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作者永远是保证作品供应的精神文化生产者,读者始终是促进作品生产不断发展的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作者实际上是编辑活动最重要的社会资源;读者实际上就是体现社会需求的文化市场。编者,作为作品生产和作品消费的组织者,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的实际发挥永远离不开作者和读者。正是这样的依附关系,使得编辑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总是要通过编者、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来发生作用。而对其相互关系不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对编辑活动也不会有重要影响。

所以,忽视编辑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不正确的;不知道编辑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主要是通过编者、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来,也是不正确的,前者容易模糊编辑活动的社会性质;后者容易分不清编辑活动规律与其他文化活动(例如各种著作活动)规律有什么不同。

第二,编辑活动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是社会文化生活中主要围绕着作品的供需关系展开的矛盾运动。

在编辑学研究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有前辈指出,研究编辑学不能“见物不见人”。因为编辑工作是始终需要编者同作者、读者打交道的工作。编辑活动的实际过程一开始,就要有编者同作者、读者的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否则就不知道应该组织什么文稿,或者文稿根本到不了编者的手中。就是文稿处理,其实质也不单单是对文稿的评判与选择,它同样需要有对作者、读者的评判与选择,没有后者,就很难对文稿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处理办法。即使作品进入了市场,编辑活动的过程也并没有结束,编者、作者、读者之间还有矛盾需要解决。所以,编辑活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三者之间各种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

这样的矛盾,一方面表现为编者如何组织作者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作品,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社会的利益,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权益(包括经济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的利害冲突。例如对作品的要求和评价,编者、作者和读者常常会有不同的观点和主张(甚至会因此而发生尖锐的争执);在经济利益和其他有关的权益问题上,由于立场不同,也会在三者之间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甚至使编辑活动与社会生活之间发生某种不协调。如此等等,可以说是编辑活动过程中必然遇到的更深层次的矛盾。

上述两方面的矛盾都是围绕着作品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的,是文化生活中的供需矛盾。它时刻存在于编辑活动的过程中,处处关连着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品质量问题、两个效益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上述种种矛盾的集中表现。我们日常的编辑活动中不断提高、改进编辑思想、方针、方法、作风,加强作者、读者工作等等;国家不时下达各种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政策,进行各种改革等等,都是在调节和整合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编辑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正是因为这样的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得到解决,编辑活动才永远具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三,各种编辑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中介本质和共同的行为方式。

编辑活动既有不同的专业分工,又属不同的传播媒体,可谓种类各异。编辑活动的主体不仅包括编辑活动的个体(编者),还包括编辑活动的群体(编辑单位)。各种编辑活动及其主体都各有职业个性和活动特点。但是,在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实际进程中,他们却永远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一手伸向作者,一伸向读者的中介角色。正是这种一切编辑主体概莫能外的共同特点,决定了编辑活动不同于其他文化活动的最重要的本质。也正是这个共同的中介本质,决定了各种编辑活动具有共同的行为方式,那就是:既非作品生产的主体,也非一般意义上的读者,却必须以评判和选择作品,评判和选择作者、读者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所以,在任何一种真正的编辑活动中,实际上都存在着编者、作者、读者(有的媒体称听众、观众,有的媒体称为用户)的关系,正是这一共性,使得本来属于各有职司、各具特点的不同文化传播活动,可以共同称为编辑活动。

明确了这样的共性,关于编辑规律的研究才具有确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不至于在“瞎子摸象”式的探讨中白费精力。

什么是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

科学研究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关于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研究,是一种需要高度概括的理论研究,更离不开正确的理论,尤其是有关什么是规律、如何发现规律的科学理论(即科学的规律观)的指导。

不少文章在论述如何研究编辑规律时,都会引用有关规律的科学理论,表明自己力图用科学的规律观指导研究工作。这说明我们关于编辑规律的研究是重视正确的指导思想的。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在运用理论原理的指导上,并不十分彻底,因此影响了表述的科学性,不能指明真正的编辑活动规律。这是值得今后研究加以注意的。

例如,有关规律研究的理论认为,规律存在于事物的关系之中,是事物“本质的关系和本质之间的关系”。但是有些关于编辑规律的表述却并不涉及编辑活动中的关系,而是局限于对具体的编辑工作进行归纳或推导,结果使编辑规律实际上成了编辑工作中的操作规程或实务规则。

又如,有关规律研究的理论认为,规律必须反映事物特有的本质关系,必须充分显示出一个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但是有些关于编辑规律的表述,却把既适用于编辑活动又适用于其他文化活动的东西统统归纳在一起,结果把某些文化活动规律与编辑活动规律混同起来,实际上模糊了真正的编辑活动规律。

笔者在前文指出编辑活动的三点内涵,就是想在寻找编辑活动基本规律时,首先明确编辑活动存在于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之中;什么是编辑活动特有的不同于其他文化活动的本质关系,以便遵循有关规律研究的理论指导,努力找到真正的编辑活动基本规律。

在2001年的《编辑学刊》第2期上,我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编辑过程的基本矛盾》的文章,认为:编辑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过程。经常支配着编辑活动的实际进展的,是编者、作者、读者的矛盾。在具体分析了编辑过程中的矛盾运动以后,文章指出:“只要不否认编辑和作者、编辑和读者的关系是编辑活动中最具有本质意义的关系,就不能否认这种关系反映了编辑活动重要的客观规律。令人遗憾的是,在有关编辑活动规律的研究中,把编辑和作者、编辑和读者的关系作为编辑活动的重要规律来研究的论著并不多见。提出编辑过程的基本矛盾问题,就是想抛砖引玉,促进对编辑活动规律的深入研究。”

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思考,现在我进一步感到,应该把编者、作者、读者关系这个基本矛盾所反映出来的本质关系,看作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为了对这个基本规律作出比较科学的表述,我觉得还要遵循有关规律研究的理论,认真考虑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表述方式。

有关规律研究的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在表述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时,把对编辑活动的理想要求和价值目标都归纳进去,就难免把有关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与编辑活动规律等同起来,从而有意无意地否认了编辑活动规律的客观性。事实上,各种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都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而不是客观规律本身。即使是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也必然是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结晶。我们所以提倡学习、研究客观规律,就是为了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而不是要用它们代替客观规律。

有关规律研究的理论还告诉我们,规律应该体现事物发展的某种反复出现的必然趋势。编辑活动规律同样应该反映编辑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只有遵循了这种必然,才能促进编辑活动健康发展;如若违背了这种必然,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大家知道,在我们日常的个体性或群体性的编辑活动中,常常会有编辑项目、编辑工程或其他编辑业绩上的成功或失败;会有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上取得双丰收的成绩或两相背离的失误;在编辑活动全局中,也会发生编辑活动的社会业绩、社会影响或兴或衰,社会作用或升或降等现象。这里的得或失、盛或衰、升或降,实际上就是编辑活动基本规律以其必然趋势表现出来的实际作用。

因此,我们在对编辑活动基本规律作出具体表述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别把有关的方针政策放在里面;别在揭示编辑活动本质的同时,忘了进一步揭示这种本质的必然趋势。

正是考虑到了这样的要求,我认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可以表述为: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反映作品供需矛盾的关系,得到什么样的调节和整合,最终决定着编辑活动的得失盛衰。

编辑活动的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个基本规律的存在。

在作者和读者没有形成一种社会分工意义上的社会关系时,编者不可能产生;编辑活动的出现和逐步发展,始终伴随着编者、作者、读者关系的不断发展。在中世纪,欧洲的著作、阅读活动都在宗教裁判所的控制之下,编者、作者、读者的关系,只能得到封建的独断主义的调节、整合,编辑活动当然就很难繁荣兴盛。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欧洲的编者、作者、读者关系得到了资产阶级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的积极地调节和整合,许多思想家、艺术家纷纷著书立说,为社会不断提供新的作品,广大读者精神文化需求空前高涨,编辑活动立即成为十分活跃的社会文化活动。

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编者被剥夺了著作、出书的权利,读者被剥夺了文化消费的权利。编者、作者、读者长期处于十分恶劣的社会条件之下,三者关系根本得不到积极的调节和整合,编辑活动自然被控制,没有繁荣兴盛的可能。进入新时期以后,编者、作者、读者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规模和效率突飞猛进。编辑活动一下子迎来黄金时期,成为推进社会改革的重要力量。

这样的历史实例非常有力地说明,编辑活动的每一次受压,都是从编者、作者、读者关系被破坏开始;编辑活动的每一次飞跃,都是编者、作者、读者关系得到更新的结果。

当前的编辑活动实践也在严峻地显示着这个基本规律的作用。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活动与市场接轨以后,我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出现繁荣局面的同时,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由于图书退货率的不断提高和图书库存的不断膨胀,不少出版单位的资金流通发生了严重困难。要摆脱困境,只有减少印数,增加品种,甚至为追求暴利而进行赌博性投资,让买卖书号的行为披上各种外衣日益公开化——结果使图书生产出现巨大的盲目性,有的竟陷入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之中,编辑活动当然也越来越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图书的编辑过程越来越粗放、草率;更有甚者,见利忘义,把毒害心灵的精神垃圾也抛出来换钱。

由于库存不能无限制膨胀,许多出版不久的图书只能化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浪费反过来又促使出版成本增加,图书定价提高,从而使得社会阅读率进一步下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相当复杂。例如电子媒体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纸质读物市场有所萎缩;大众文化的兴盛又促使读者文化消费的需求和兴趣发生很大变化,如此等等,都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编者、作者、读者的关系没有得到适应新形势的调节和整合。现在,读者买书支出的费用比例日益下降;许多作者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心态浮躁,严重影响了文化产品的质量。至于编者,也不乏急功近利,不能真正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之人,有的甚至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如此等等,怎能不造成我国出版业出现滞胀现象!

现在,有的出版单位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开始用长远的眼光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他们努力采取各种长远措施培育读者市场,扩大和提高读者的文化需求;认真组织学术研究活动,帮助作者提高学术素养和研究积极性;积极教育和督促编者恪尽职守。如此积极地调节、整合编者、作者、读者的关系,终将使自己的出版工作在新形势下依然保持巨大的活力。而有的出版单位则无视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作用,继续在恶性循环的泥潭里挣扎,结果自然每况愈下,越来越感到前途渺茫。这样下去,怎么能不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这样的事实正是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存在于编者、作者、读者的关系中,它正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实际支配着编辑活动的发展。

标签:;  ;  ;  

论编辑活动基本法_本质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