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与精神文明建设——石狮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石狮市论文,启示论文,农村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以至整个中国社会都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这场变迁是由两个深刻的转变构成的:一是体制的转轨,即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转;二是结构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转型。这种体制转轨与结构转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目前社会发展进程的“中国特色”。
面对如此巨大而深刻的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应如何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在尽快地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摆脱愚昧、走向文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石狮的成功实践则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石狮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的新兴侨乡城市,是福建省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军民共建文明城的试验点。它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原先只是属于晋江的一个农村集镇,自1988年建市以来,石狮人民以“爱拼敢嬴”、“敢为天下先”和勇于实践邓小平理论、善于超越自我的非凡气魄,不仅使昔日的海隅小镇发展成为我国闽东南沿海初具规模的现代贸工港口城市,闯出一条以民营经济、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道路,创造出骄人的经济业绩,而且,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树立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并举,做到三个结合,抓好五大建设。
树立一个目标。即创建文明城市,提高市民素质,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四有”新人,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石狮建成一个经济繁荣、风尚文明、生活充实、环境优良、社会稳定的具有沿海侨乡特色的文明城市。
坚持两个并举。即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规划,一起布置,一起落实,一起创优。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构建“一把手抓两手”的领导格局;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落实抓,人大、政协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配合抓,并在决策部署上做到三纳入,即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干部管理责任制;牢固树立经济工作成果是政绩,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也是政绩的观念;通过建立“两手抓、两手硬”的运行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实处,使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做到三个结合。即把精神文明建设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群众办实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并贯串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设计、活动设计、检查指导和评判标准等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下面着重谈抓好五大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的素质,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石狮市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根本任务,并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是把加强思想建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二是坚持在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大力倡导“团结、自强、实务、奉献”的石狮精神,以及能体现时代特色的各种行业、企业精神,增强广大市民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和市场经济活动中遵纪守法,恪守公德,爱业敬业的文明经商,奋发向上的文明意识。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石狮市还根据人口流动量大,受外来影响大,多种经济成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各阶层在思想道德、文化程度上的参差不齐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十分注意工作的渐进性和层次性。承认差别,分类指导,立足实际,逐步引导,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他们还始终坚持以立为本,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正面引导、典型示范、调动积极因素、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上,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的创建活动,不断扩大先进面,优化社会细胞,使群众在生动活泼的创建活动中不断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科技文化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文化科教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个根本任务,也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石狮市紧紧抓住了这一关键,他们根据石狮是一个刚刚脱胎于农业社会的新兴城市,教育基础薄弱、科技人才缺乏已成为石狮经济迈向更高层次的重要障碍的现实,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始终把在全社会培养学科学、用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确立了“科教兴市”的战略。在加强政府对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领导、投入和扶持的同时,掀起了全民办科技、全民办教育、全民办文化的热潮。建市10年来,市财政先后投入近2亿元,接受“三胞”捐资近1亿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新建中学6所,小学7所,一大批中小学得到改建、扩建,学校办学条件和布局得到空前改善。他们还积极推进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形成了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公办为主,民办公助”的办学模式和“分级办学、分工负责、分类指导”的教育管理体制。在科技方面,他们通过制订鼓励办法,拨出财政专项经费等,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和兴办民营科研机构。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技术咨询服务。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吸引一批技术先导型、科技先进型企业进入园区开发建设。在抓好科学教育发展的同时,石狮市还把加强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进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时,注意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中心、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文体设施预留建设用地,并根据石狮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和侨胞多、商品经济发达、民营企业充满活力以及石狮人崇尚文化娱乐的传统,提出了“小政府宏观调控、大社会投资办文化”的新思路,充分调动社会办文化娱乐事业的积极性,通过侨胞捐资、群众集资、政府投资等多种渠道共筹资3亿多元,兴建了文化娱乐场所100多处。80%以上的村建起了文化室、灯光球场和露天剧场。此外,他们还坚持有所吸收、有所抵制的方针,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积极引导和支持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的开展。
3、环境秩序建设。较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较高水平的环境建设相配套,后者也是以物质形态体现的精神文明建设。石狮是在农村集镇的基础上建市的,原来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十分薄弱,脏、乱、差现象严重。面对这种现实,石狮从建市伊始,就把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健全城市功能,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紧紧抓住城市规划这个龙头,下大力气加快道路、水、电、通信、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绿化、美化工作。10年来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多亿元。在大规模建设的基础上,石狮市还逐步加强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监督、市场稽查等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政法队伍自身建设,建立巡警大队,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网络,抓好外来劳工管理和特种行业管理,及时有力地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努力构建一个与大开放、大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稳定、优美有序的软环境。通过这些措施,石狮的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社会秩序等都发生了根本的改观,如今的石狮已不是一个脏乱差的农村集镇,它已发展成为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
4、组织载体建设。所谓组织载体主要是指精神文明建设得以落实的依托载体和运作方式。石狮是一个以市场调节为主、民营经济为主的地方,又是率先实行“小政府、大社会”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实处?对此,他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经过几年实践,形成了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小政府大社会体制的建设精神文明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这就是,在加强党委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指导、组织、协调作用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以街(村)为依托,全社会参与的片区联建。其主要做法是:根据地理位置,把市区内所有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及8700多户个体民营户划分为22个文明联建片区。每个片区都采取以街(村)为依托,以文明单位为骨干,党政机关牵头,驻军部队挂钩的形式,建立理事会。每个片区都普遍建立六支队伍,即一所文明市民学校,一支业余文娱队,一支治安联防队,一支移风易俗督导队,一支环境卫生协调组,一支计划生育服务队。从市民教育、充实业余生活、美化街容街貌,到治安联防、改革陋习、把片区联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桥头堡”,其触角无所不在,渐成网络。此外,各个片区还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突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民侨共建,厂街共建,企农共建等特色。目前全市28个军警民共建点普遍建立了联席会议、共商计划、挂钩负责、双向交流等制度。共同培育四有新人,共同参加文明设施建设,共同抓好绿化美化,共同治理脏乱差,各项活动搞得热气腾腾。实践证明,联建片区这种以街(村)为依托,集党政军民侨企商学等社会力量的群众自治组织和新型的“六个一”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同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愿望结合起来,激活了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它既大大拓展了原来街(村)居委会的功能,减轻了政府负担,又大大增强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增进了友谊,改善了人际关系,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实处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方法。
5、法制保障建设。石狮市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始终把建立健全的法制保障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一是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在全市各行业、各基层单位广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的普法工作,并利用各种行业管理会议和市民学校,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墙报、专栏等有的放矢地开展计生、税法、工商管理、交通法规等法律宣传,使人们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懂得与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法律,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二是建章立制,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制裁和打击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逐步把市场经济发展纳入有序文明的轨道。
通过上述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石狮精神文明的发展,几年来,石狮市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技先进市和福建省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党建先进市,精神文明建设一级达标城市等荣誉称号。建市之初曾有过的“脏乱差、黄私假”现象一去不复返了,精神文明建设步入了全省先进行列。
石狮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基本做法和成效已如上述,应该说,他们10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是成功的,其经验是值得重视的。它对于我们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至少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越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越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越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同时并进的过程,要使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我们就必须自觉地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来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真正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与为民办实事,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帮助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进一步树立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只有这样,精神文明建设才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会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无穷的生命力,也才会收到切实的效果。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群众为主体,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来进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只有在人的参与中才能实现。因此,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社会各阶层积极自觉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广泛地开展起来,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石狮市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关键之一就在于他们立足石狮,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着眼特点,依靠群众,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的转换,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来推动,转变为以群众为主体,依靠全社会力量来抓精神文明建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文明建设由“官办”变为“民办”,政府由幕前隐身到幕后,充当“导演”,而让群众唱主角,施展自己的才干,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达到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的,形成一个党政军民、农企商学、海内海外齐抓共管、网络化共建的格局。石狮的实践表明,精神文明建设要获得长足的进步,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建设的主体和运行机制问题,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以群众为主体,让广大人民群众来参与,成为自觉的行动,它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会获得长盛不衰的动力。
第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强化其整体、系统效应。“重在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10年来石狮之所以能卓有成效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不渝地贯彻了这个方针,坚持把“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采取过去那种搞运动、大批判的方式,也不搞无谓的争论,而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有目标、有规划、有措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纸上写的,口头上讲的变为扎扎实实的行动,力戒形式主义。石狮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有效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尤其要强化精神文明的“建设”意识,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坚持、务求实效。重在建设,首先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同时还要抓好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抓好科学教育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组织载体建设等等。总之,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各项内容和形式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功能状况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功能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相互关联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建设,以提高和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系统效应,从而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政治保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