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学生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脑开始普及,在最近几年我国的互联网得到了迅速发展。网络是人类高科技的结晶,它给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便捷,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吸引了广大青少年。最新的一次统计(2001年1月)表明,上网年龄有降低趋势,18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所占上网人数的比例从2000年7月的1.65%跃增至2001年1月的14.93%,人数从27.9万增加到335.9万人。56%的高中生,36%的初中生,26%的小学生经常上网。由于网络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2000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要求特别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为了调查互联网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我对我校五六年级经常上网的学生及家长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报告显示,学生上网比例最高的是在家里,其次是在网吧以及父母的办公室。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00分钟左右,上网主要是进行网络游戏和进入聊天室,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和查询信息,约50%的青少年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但调查也发现,网络可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了解世界,扩大知识面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心理问题——上网成瘾症。
一、上网成瘾症的症状
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一名叫冯晔的学生,自开始上网冲浪以来,一发不可收拾。网上世界浩瀚无际,变化万千,除可获得信息,了解时事外,还可玩网上游戏。最为吸引他的就是网上聊天。在这片空间里没有什么话不可以谈,没有什么期望会得不到回报。因此他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变得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一旦不能上网,他便失魂落魄,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学习明显退步。母亲到网吧找过他无数次,可他已沉湎于网上生活而无力自拔,成为所谓网痴,即上网成瘾症。
上网成瘾的主要特征为:开始先感受上网的无穷乐趣,接着对上网行为不能自制,通过上网逃避现实,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网上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有的宁可荒废学业,甚至离家出走,也要与网络为伍。
不关注学习及现实生活,只希望生活在由网络构筑的幻想世界,这是这类学生最主要的症状。在学校里,这类孩子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老师授课的内容怎么也听不进去。我已经发现,找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比较依赖上网得到一种满足,结果越依赖,学习成绩越差。一位母亲说,她的孩子上网成瘾,“我每天为他提心吊胆,常三更半夜地出去找他,可找到了孩子就像一个没魂的大烟鬼……”
上网成瘾后,还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心理上产生对网络的依赖,便情绪狂躁,不择手段地要上网。这类孩子如果不能上网,就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因为上网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乐趣了。笔者曾到一家网吧做过观察,发现光顾者大多数是中学生。有个别学生整日泡在网上,流连忘返,废寝忘食。在近30台机器上,至少有80%是学生。为了能够上网,有部分学生旷课、撒谎,甚至骗钱、盗窃、抢劫。对他们来说,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只有上网是最重要的。学校纪律、国家法律、家长批评、学校处罚在这时都没用了。
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心理危害不亚于色情影碟和色情书刊。据我国有关调查显示:涉猎色情内容的网民有62%的未婚青少年。网上精神垃圾,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疑构成极大的危害。
二、上网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网络世界对于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追求新奇、刺激而又缺乏分辨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诱惑力,但长时间沉湎其中可带来严重的心理危害,如导致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孤独焦虑、食欲不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没有保障,甚至消极自杀。
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与网络单独长时间相处,对孩子的思维和心理将产生不良影响。人的思维是一种内在的交谈,人的经验、词汇、语言等共同形成了人的逻辑思维方式。青少年长时间地与网络打交道,其形成的基本思维将与电脑的符号式思维相同,而缺乏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长时间上网,就会使青少年在心理上对网络的信息世界产生眷恋和依赖,这和过分依赖家长一样,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只与网络打交道的孩子不善与人交际,这不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从而使他们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力存在缺陷。
另一方面,孩子过早过多地沉迷于网络,会减少与外界的人交谈的机会,由于与外界或与家长长期缺乏沟通,势必导致孩子对家庭及社会价值观的改变,甚至渐趋淡薄。网络使孩子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相应改变,心理上自然受到冲击。表现为孩子的孤独感增加,迷失自我,自我约束能力下降,与现实生活脱节,最终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
网上的“黄毒”陷阱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后患无穷。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正处于性意识的迅速发展阶段,在聊天室交友,往往容易把成人在网络所采用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游戏与现实混为一谈,从而酿成苦果。《半岛都市报》2002年5月11日报道,青岛一位14岁的女生与一名18岁的武汉男子建立了所谓“网婚”关系,为了见面,她不但撒谎要钱,而且表示愿意“做坏事”,她的心理已经严重与社会脱节。
三、上网成瘾症的原因
我认为,学习成绩下降、情绪狂躁不安、身体状况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等还都是一种表面现象。上网成瘾实质上是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也是青少年的人格障碍。障碍一旦形成。就加剧了青少年社会适应和学校适应的困难,促使青少年更疯狂地上网,结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有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比较依赖上网得到一种满足,结果越依赖,学习成绩越差。而学习成绩下降后,感到学习困难,也就同时感到对社会和学校适应的困难,结果就更不愿意学习,更愿意陶醉在上网中。这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现实生活中越不成功,就越依赖上网满足需要;越依赖上网就越不关心如何改变现实,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就越不成功,最后将拒绝现实生活,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冷漠态度。调查表明,在社会生活中不大成功的孩子,交往需要,逃避现实的需要比较强烈,容易大量接触上网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当青少年需要同伴时或需要逃避现实时,上网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机会,使他们放弃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动的角色,而成为网络所扮演的成员,其实就是一种补偿。如果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则会形成一种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理依赖”。
那是什么原因使青少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第一,因为这些青少年就希望通过某种工具或活动得到一种补偿,或忘掉现实生活,网络便成了一种寄托。第二,是网络的特性,即网络的高投入感和高参与感。上网是一种主动的体验,不仅有思想的参与,也有行动的参与。它比其他活动更能使青少年精神集中,更能体验刺激的快乐,更能有一种操纵的感觉。也就是说,能使人更容易成瘾。
由于网络的特性,黄毒、暴力也在国际互联网上乘虚而入,人生观尚未形成、性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特别容易“中毒”。孩子过早过多地涉及两性间的错误信息,会影响青少年正常性心理的发育,使性观念受到扭曲,如果在家庭和学校缺乏正常性知识的教育和辅导,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四、如何防止上网成瘾症
需要强调的是,青少年上网“成瘾”实质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因此,对这些青少年来说,“戒瘾”需要的不是批评和处罚,而是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但如何实施心理治疗,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问题。随着上网的普及,我认为,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尽管他们的电脑和网络的发展速度及普及率都远远高于中国,但其中小学生并没有沉迷于网络中。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积极预防。例如依法规范网吧行为(最近,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如14岁以下儿童进入网吧必须由家长陪同等);借鉴国外经验,对网络中的黄毒等有害信息,通过社会团体和学校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屏障;老师和父母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上网时间,适当限制接触网络的次数和时间;孩子在家上网时,最好父母陪伴在旁,并注意教育孩子不要把网上交际代替现实生活,同时鼓励或带动孩子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伙伴交流等。尤其是当孩子在现实中遇到挫折困难时,要及时帮助他们,以避免为此而到网上去寻求慰藉。
对于已有成瘾行为的孩子,首先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其次,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所谓挫折的真实意义,及时解实际问题,使孩子在现实中获得成功和满足,促使孩子逐步减少网的次数和时间。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促使孩子的行为发生改变。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不让孩子上网是不可取的。在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法规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只要我们注意引导,我们的后代是能够在科技所带来的文明社会中健康成长起来的。我认为,上网只要不过度沉迷,就不会影响学业;相反,还可能对学生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