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矿井卸压瓦斯抽放(论文文献综述)
李柏壮[1](2020)在《余吾煤业高瓦斯厚煤层底抽巷瓦斯抽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瓦斯厚煤层巷道掘进速度慢,采掘面瓦斯频频超限,回采效率低,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严重制约了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因此,本文借助数值模拟软件FLAC3D,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等方法。以余吾煤业N22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底抽巷瓦斯抽采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别从煤的空间分布、煤的变质程度、煤的吸附特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余吾煤业3号煤层的附存特征,分析了煤层瓦斯的赋存受地质构造、围岩条件、水文地质、煤层埋深以及陷落柱等因素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余吾煤业瓦斯抽采现状,找出了目前余吾煤业瓦斯抽采存在的问题。(2)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层位底抽巷围岩的应力分布与变形破坏规律,最终确定了余吾煤业底抽巷合理的层位,水平方向布置在两条巷道中间位置,垂直方向布置在距煤层底板10m位置处。并给出余吾煤业底抽巷合理的支护方法。(3)给出钻孔有效抽采半径的确定方法,确定了有效抽采半径2.5m,钻孔间距5m。基于现有封孔技术的特点,给出适合余吾煤业底抽巷穿层钻孔的封孔方法。最终确定封孔长度不小于10m。(4)将研究成果在余吾煤业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抽采150天后瓦斯含量降到6.14m3/t以下,达到瓦斯抽采指标的要求,N2203底抽巷取得了非常好的抽采效果。该论文有图61幅,表20个,参考文献81篇。
王新[2](2020)在《瓦斯突出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经济分析》文中提出瓦斯突出煤层传统方式开采存在诸多缺点,巷道掘进工程量大、采掘关系紧张、煤与瓦斯采出率低、吨煤成本高等。因此寻求一种适合瓦斯突出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方式,实现科学开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贵州林华煤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于瓦斯突出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沿空留巷、顺层抽放、一条岩石底抽巷技术方法体系,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成本分析与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该体系进行了技术可行性及经济合理性研究。该体系在依靠切顶卸压留巷与顺层瓦斯抽放两大核心技术实施下,不仅可以缓解煤矿工作面采掘接续紧张、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维护巷道围岩稳定,同时还能够大幅度减少岩石巷道掘进工程量,降低吨煤成本,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沿空留巷、顺层抽放、一条岩石底抽巷技术方法体系(简称“L-H法”),并建立瓦斯突出煤层采区模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具体内容,实施工艺。(2)以林华煤矿9#煤层2采区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具体地质条件,设计了切顶留巷和顺层抽放技术方案与工艺参数;分析了“L-H法”的技术可行性,合算了经济成本,验证经济可行性。(3)对“L-H法”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巷道矿压观测得出切顶卸压技术的实施对巷道围岩有着良好的控制效果;瓦斯抽采效果能够达到原抽采方案的1.8倍,达到国家所规定<8m3/t的防突标准;保障安全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4)通过对林华煤矿9#煤层2采区近一年的工业性试验,验证所提出“L-H法”对于瓦斯突出煤层的适用性,实现了技术适用、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目的。
武旭东[3](2020)在《高河能源W4301工作面“风排”与“抽采”协同防治瓦斯的探索》文中提出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越来越大,特别是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时瓦斯涌出不均匀,使得工作面尤其是上隅角瓦斯频繁超限。工作面的瓦斯治理,目前主要有“风排”与“抽采”两个途径。其中,“风排”治理瓦斯是最直接、最经济、最可靠的方法,通过改变工作面巷道布置、增加工作面配风量,从而增加工作面的“风排”瓦斯量,但该方法由于受工作面极限风量的限制,涌入工作面的瓦斯难以全部稀释到安全浓度;采用“抽采”的方法,提前将尚未释放到风流中的瓦斯抽走,可有效解决工作面瓦斯超限问题,但瓦斯抽采工程量大、耗时长、费用高,且工作面巷道系统需提前完成,给工作面的采掘衔接增加了压力。因此工作面瓦斯抽采设计做出后,须对工作面瓦斯“抽采”效果进行考察,以保障投产后工作面剩余瓦斯能被风流稀释。考虑到“风排”与“抽采”瓦斯的时间与成本问题,寻求“风排”与“抽采”协同治理工作面瓦斯的方法,成为高瓦斯矿井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高河能源为典型的高瓦斯矿井,其煤层埋藏深、透气性差及综放开采瓦斯涌出量大且不均匀,瓦斯治理难度大。针对该问题,本文以W43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工作面实际情况及瓦斯涌出根本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采用“风排”与“抽采”协同防治工作面瓦斯并进行可行性探索,为高河能源深部高瓦斯煤层开采的瓦斯治理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经典矿压理论和“O”型圈理论,结合高河能源3#煤层上覆岩层的岩性特征,分析了综放开采条件下采空区覆岩破坏特征及裂隙演化规律,并运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仰孔注水探测分析得到W4301工作面采空区“竖三带”裂隙发育高度范围,并引入煤岩体碎胀系数计算得到采空区“横三区”的相关参数,为后文研究提供了参数依据。(2)基于通风三大定律,构建矿井三维通风网络解算模型,并结合现场阻力测定的参数,分别对试验工作面采用“两进两回”型、“三进一回”型及“两进一回”型三种通风系统进行风量分配及风流模拟,确定了各通风系统的通风线路及各巷道风量取值,从而为后文研究提供风流参数。(3)通过Fluent模拟试验工作面在三种不同通风系统下的瓦斯运移规律及风排瓦斯治理效果。分析发现:在采用“两进两回”型通风系统后,试验工作面的上隅角瓦斯浓度为1.35%,远超过规程所规定的1%极限值;在采用“三进一回”型及“两进一回”型通风系统后,上隅角瓦斯浓度有所降低,分别为0.91%、0.86%。而回风顺槽瓦斯浓度分别为1.15%、1.52%,均超过规程规定值,且采空区内存在高浓度瓦斯云团,有较大的隐患。因此,仅通过风排作用无法消除工作面涌出瓦斯,需进一步结合抽采措施强化瓦斯治理。(4)对比试验工作面在采用三种不同通风系统与高抽巷联合布置后的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情况。分析发现:在“风排”与“抽采”协同作用下,工作面上隅角及巷道内瓦斯浓度均符合规程要求。其中,“两进一回”型通风系统与高抽巷联合布置下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为0.53%,低于其他两种通风系统的瓦斯浓度,且“两进一回”型通风系统巷道掘进工程量少,施工周期短,可缓解巷道掘进对采面投产的制约。综合考虑,W4301工作面采用“两进一回”型通风系统与高抽巷联合布置更合理。(5)通过在高河能源W4301工作面的现场工业性试验,分析了工作面瓦斯涌出的影响因素、涌出规律及瓦斯治理效果。现场对比分析表明:在采用“两进一回”型通风系统与高抽巷联合布置后瓦斯治理效果显着,工作面瓦斯浓度在0.65%左右、上隅角(0.55~0.67%)及沿空留巷(0.33~0.85%)均在1%以下,取得了较好的安全生产效果,同时也为高河能源开采深部高瓦斯煤层的瓦斯治理提供了参考。
李文庆[4](2019)在《羊东煤矿开采保护层瓦斯卸压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瓦斯矿井随着采深的加大、地质构造增多,部分矿区发生多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且发生频率增多。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危害性较大,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这些存在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矿井中很多是煤层群开采,由于透气性较差,很多主采煤层都为高瓦斯突出煤层。目前为了防控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经常采用保护层开采措施用于区域防突。首先,为了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羊东煤矿采用保护层开采的方式,降低被保护层内的瓦斯压力。保护层开采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卸压瓦斯充分抽放,且保证工作面合理布置、快速开采,因而需要合理布置瓦斯抽放钻孔。其次,在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灾害过程中经常采用保护层开采方式。自1933年开始,法国首先采用保护层开采措施用于防控矿井灾害。目前该措施已被大部分存在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矿井中得到应用。最后,保护层开采就是在存在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中,首先对非突出煤层进行开采,从而使邻近的突出煤层得到保护。保护层开采的实质就是对保护层开采之后,保护层附近的煤层由于受到的挤压力变小,从而发生膨胀变形,煤体孔隙率增大,从而使煤体内积聚的瓦斯可以通过采空裂隙释放出来,瓦斯可以更好的运移。从而使被保护层内的瓦斯压力降低,原先吸附在煤体内部的瓦斯也会解析出来成为游离瓦斯,为瓦斯的流动提供充足的来源,被保护层内部的瓦斯含量从而不断降低。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被保护层发生突出的条件得到消除,因而突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与局部治理相比,采取保护层开采措施可以使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效果更好,且更加安全可靠。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没有及时对被被保护层开采之后煤层的透气性进行观察。因而建议羊东煤矿在后期进行采掘时,选择合适的地点,对煤层透气性进行观察、对比、分析。
姚志勇[5](2019)在《唐山矿深部区域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煤炭产量目前排在世界第一位。采矿业的飞速发展又面临着很多新课题,井工煤矿深部区域的瓦斯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当今各个煤炭集团在瓦斯治理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为每个矿区的煤层赋存的有所不同,采煤生产技术装备有的很先进。国内外瓦斯治理采取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各不相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成熟的治理经验,可以借鉴国外对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引进和创新,不断提高防范瓦斯灾害的能力。唐山矿是具有140年开采历史的大型矿井,采深最深达到-1020m,对深部区域的瓦斯治理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解决,才能有效保障安全生产。以唐山矿岳胥区十四水平的Y484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提出深部区域瓦斯治理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并应用于现场实践。Y484采区位于矿井的深部区域(-950水平),通风系统比较复杂,工作面两侧都是本煤层的老采空区,形成了孤岛,局部巷道变形严重导致通风阻力较大,加上深部区域瓦斯含量高,受气压波动影响有时瓦斯涌出异常,工作面有风流瓦斯超限的安全隐患。为消除瓦斯对安全生产威胁,通过测定该区域瓦斯参数等单项指标,对工作面瓦斯状况有全面了解。通过研究Y484工作面瓦斯地质资料,综合运用通风网络解算技术和采矿学理论,分阶段对工作面瓦斯涌出进行动态预测,从通风系统优化、瓦斯综合抽采、安全监控和现场管理等方面研究制定瓦斯治理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矿井深部区域复杂通风系统的瓦斯问题,综合比较认为Y484瓦斯治理技术更加实用高效。图32幅;表15个;参52篇。
徐传伟[6](2018)在《高位岩浆岩下瓦斯运移通道发育特征及瓦斯储运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硬厚岩浆岩在我国矿区分布广泛,硬厚岩层对瓦斯运移通道的发育、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硬厚主关键层的破断会引起瓦斯运移通道、工作面支承应力的变化,诱发离层瓦斯突涌,造成一系列的矿井动力灾害。本文通过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了高位岩浆岩条件下瓦斯运移通道的发育分布规律;通过UDEC数值模拟软件和理论分析研究了关键层应力与工作面支承应力随着工作面开采应力的变化趋势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验证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及制作的可行性;通过淮北杨柳煤矿10414工作面离层瓦斯突涌事故进行了工程实例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岩浆岩条件下,瓦斯运移通道发育受高位岩浆岩的控制。岩浆岩破断前,离层和破断裂隙发育高度阶段性升高,并止于岩浆岩底部,其中离层裂隙横向跨度逐渐增大,而破断裂隙不断前移。(2)关键层最大垂直应力不断增大,当关键层发生破断,垂直应力开始出现下降;卸压区范围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不断增大,工作面最大支承应力和卸压区范围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不断增大。当关键层发生破断时,工作面支承应力出现明显增大,关键层的存在对工作面支承应力影响较大,关键层的破断能够提供强烈的动冲击,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3)关键层下形成的大面积离层空间,导致采空区内大量瓦斯积聚在离层空间内,形成离层瓦斯。当关键层破断时,强烈的动冲击导致离层瓦斯突涌,造成瓦斯突涌事故。(4)针对离层瓦斯的形成条件及瓦斯突涌机理提出了使用离层注浆、卸压瓦斯抽采方法防治离层瓦斯突涌。
李润芝[7](2017)在《蒋家河矿钻孔预抽瓦斯参数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瓦斯预抽现已成为煤矿安全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抽采过程中,许多矿井仍然面临原始煤层抽采难度大、瓦斯抽采率低的问题。蒋家河煤矿属高瓦斯矿井。矿井开采进入二采区,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幅增加,钻孔抽采期间普遍存在瓦斯抽采率低的问题。为了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工作面的瓦斯抽采效果,决定对矿井二采区的瓦斯抽采工作展开系统地科学研究。明确矿井钻孔预抽瓦斯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改善钻孔预抽瓦斯效果的前提。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钻孔预抽瓦斯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评价蒋家河矿钻孔预抽瓦斯效果的多层次结构模型,评价结果表明:蒋家河矿钻孔预抽瓦斯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钻孔间距、增透措施、钻孔直径,其他因素影响程度较小;增透措施受现场实际情况所限,确定优化的因素为钻孔间距和钻孔直径。以理论分析、市场调查、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结合的方法,综合对比不同孔径钻孔的卸压区范围、煤体暴露面积、钻孔抽采效果和钻孔施工速度、设备成本,确定蒋家河矿二采区钻孔直径为113 mm;同时揭示了相邻钻孔之间存在叠加抽采的影响,抽采期间钻孔间距比2倍钻孔有效抽采半径增加了 0.6~1.6 m,抽采时间越长,增加幅度越小。现场应用效果表明:优化钻孔间距和钻孔直径可大幅度提高钻孔瓦斯抽采率,解决二采区工作面瓦斯抽采率低的弊病,同时也验证了使用层次分析法评价钻孔预抽瓦斯效果的可行性和评价模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利用层次分析法找出蒋家河煤矿钻孔预抽瓦斯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该方法系统科学、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在评价其它矿井钻孔预抽瓦斯效果影响权重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使用现场试验得到优化后的结果,试验的方案布置与结果分析合理性较好,所得试验结果可靠,对其它矿井选择钻孔直径、测定钻孔间距以及对蒋家河矿二采区接续工作面的抽采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参考价值。
马巍[8](2016)在《漳村矿2601工作面高抽巷层位确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井瓦斯灾害是制约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难题,尤其在应用综采放顶煤的采煤工艺进行回采过程中,来源于采空区的瓦斯涌出量较大,直接导致上隅角和回风顺槽的瓦斯浓度上升乃至超限,不仅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甚至会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大量现场实践和实验理论证明了,通过在回采煤层的顶板布置高位瓦斯抽放巷抽采采空区及邻近层涌出的瓦斯,可以使上隅角、回风顺槽的瓦斯浓度降低,较为明显的解决采场瓦斯超限的问题。而高抽巷布置的布设参数直接影响着其抽采效果。所以,对高抽巷的层位研究尤为关键。论文以潞安集团漳村煤矿26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2601工作面瓦斯构成,预测了本采面的瓦斯涌出量,提出布置高抽巷来解决瓦斯问题;通过统计高抽巷应用矿井将高抽巷布置的层位占裂隙带范围的比率,根据山西省中硬顶板条件下类比的方法确定2601工作面的高抽巷合理层位的合理比率范围;针对受采动影响下覆岩的破坏规律进行研究,选取经验公式初步计算2601工作面的裂隙带高度范围,并利用UDEC软件对2601工作面开采过程进行建模模拟,分析不同推进距离下的工作面上覆岩层的应力变化及破坏范围,根据覆岩位移下沉量的监测和分析对裂隙带高度优化,根据得到的裂隙带高度范围及高抽巷合理层位比率得出它的布置垂距;通过现场高位钻孔对这一层位的合理性进行抽采验证。
邓春生[9](2016)在《蒋家河矿高瓦斯低透气性厚煤层瓦斯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高瓦斯低透气性单一厚煤层在综放开采过程中瓦斯涌出量较大,经常造成工作面瓦斯瞬间超限事故,影响矿井作业的同时,还会危及施工设备和工人的安全。本文首先以正在回采的ZF141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在整体上对蒋家河矿的瓦斯涌出规律进行研究。第一,根据ZF1410工作面煤层赋存条件,理论分析其瓦斯来源。第二,对其采用老顶垮落前后瓦斯涌出量变化方法及挡风帘法测定采空区瓦斯涌出量所占比例。第三,提出综放开采与普通综采瓦斯涌出源的区别在于顶煤瓦斯的释放,并对顶煤的瓦斯运移及积聚特点进行分析及现场试验测定。在对蒋家河矿瓦斯涌出规律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ZF202工作面为试验工作面,首先对其煤层瓦斯基础参数进行测定,进而总结出其瓦斯赋存特点并预测其回采期间瓦斯涌出量。其次通过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工作面瓦斯浓度分布,尤其是顶煤瓦斯浓度分布及积聚特点进行模拟。最后,根据不同时间及不同位置提出半扇形钻孔采前预抽、回采期间卸压抽采、专用瓦斯抽放巷抽采、上隅角骨架风筒辅助抽采四种抽采方法,并采用钻屑法及FLUENT数值模拟方法着重对专用瓦斯抽放巷的可行性进行及抽采效果进行模拟分析。将以上4种抽采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形成的立体交叉相互配合的“四位一体”瓦斯治理技术应用到ZF202工作面,使ZF202工作面在生产过程中杜绝了瓦斯超限事故,并除去蒋家河矿上隅角瓦斯治理必须采用挂设挡风帘的历史。
樊卫阁[10](2015)在《亭南矿205工作面下分层瓦斯抽采千米定向钻孔层位布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作面生产空间瓦斯超限制约着煤炭的正常生产,在煤矿生产中瓦斯治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区域性煤层瓦斯抽采,千米定向钻孔发挥着巨大的优越性,可以有效地抽采赋存条件复杂的煤层。为确定特厚煤层分层开采时千米钻孔在下分层中合理布置层位,提高千米钻孔瓦斯抽采效果,论文以亭南煤矿205工作面下分层瓦斯抽采为例,对采动影响下的千米钻孔抽采下分层煤体瓦斯进行研究。现场测定了亭南煤矿205工作面瓦斯基础参数,计算了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分析了厚煤层分层开采工作面瓦斯来源及瓦斯治理的重点。通过煤岩应力渗透性试验得出垂直应力与渗透率关系式,然后结合下分层力学模型,理论计算了下分层应力场与透气性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受采动影响,下分层煤体全部卸压,并且底板8 m以内的渗透性较好。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条件加卸载过程中钻孔塑性区分布情况,结合钻孔抽采失效准则,理论计算钻孔失效层位,结果表明:应力值与破坏相关性较大,底板5.2 m以内有破坏危险性。最后在亭南煤矿205工作面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通过对布置在不同层位的千米钻孔瓦斯抽采参数进行分析,确定5 m~7 m的层位抽采效果最为理想。
二、浅析矿井卸压瓦斯抽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矿井卸压瓦斯抽放(论文提纲范文)
(1)余吾煤业高瓦斯厚煤层底抽巷瓦斯抽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余吾煤业煤与瓦斯赋存特征及抽采存在问题 |
2.1 余吾煤业N2203底抽巷工程概况 |
2.2 余吾煤业煤与瓦斯赋存特征及瓦斯涌出规律分析 |
2.3 余吾煤业瓦斯抽采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高瓦斯厚煤层低位卸压瓦斯底抽巷布置 |
3.1 底抽巷位置选择的影响因素 |
3.2 底抽巷合理层位布置的数值模拟 |
3.3 底抽巷支护设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余吾煤业瓦斯抽放钻孔布置及抽采效果模拟分析 |
4.1 钻孔相关参数的确定 |
4.2 钻孔的布置设计 |
4.3 瓦斯抽采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
4.4 抽采穿层钻孔封孔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5 工业性试验 |
5.1 底抽巷布置及抽采系统布置方案 |
5.2 抽采效果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瓦斯突出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工程地质条件 |
2.1 矿井位置 |
2.2 矿井地质及煤层赋存条件 |
2.3 矿井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倾向性 |
2.4 本章小结 |
3 瓦斯突出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新方法 |
3.1 “L-H法”技术内容 |
3.2 工作面沿空留巷方式选择 |
3.3 工作面瓦斯抽采方式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L-H法”可行性分析 |
4.1 沿空留巷可行性分析 |
4.2 顺层钻孔瓦斯抽采可行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工程应用效果 |
5.1 20917工作面巷道效果分析 |
5.2 20915工作面瓦斯抽放效果分析 |
5.3 经济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河能源W4301工作面“风排”与“抽采”协同防治瓦斯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井工作面通风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矿井通风系统网络风流参数研究现状 |
1.2.3 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与抽采技术研究现状 |
1.2.4 CFD技术及采空区流场数值模拟研究应用现状 |
1.2.5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综放开采覆岩破坏特征与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分析 |
2.1 矿井概况 |
2.1.1 煤层地质及瓦斯治理现状 |
2.1.2 W4301工作面概况 |
2.2 综放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及裂隙演化规律 |
2.2.1 综放开采覆岩破坏划分 |
2.2.2 采动裂隙发育规律 |
2.2.3 采动覆岩“竖三带”发育高度 |
2.2.4 采空区“横三区”划分特征 |
2.3 采空区多孔介质内瓦斯运移聚集规律分析 |
2.3.1 采空区多孔介质性质 |
2.3.2 采空区多孔介质内瓦斯运移规律 |
2.3.3 采空区多孔介质内瓦斯聚集规律 |
2.4 综放面瓦斯涌出来源分析及与预测 |
2.4.1 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瓦斯涌出情况分析 |
2.4.2 W4301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
2.4.3 W4301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作面不同通风系统风网供风能力预测 |
3.1 通风网络解算概述 |
3.1.1 通风网络解算的理论基础 |
3.1.2 通风网络解算方法 |
3.2 矿井通风网络模型的建立 |
3.3 “两进两回”型通风系统风网供风量解算 |
3.4 “三进一回”型通风系统风网供风量解算 |
3.5 “两进一回”型通风系统风网供风量解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作面不同通风系统瓦斯运移规律数值模拟 |
4.1 Ansys Fluent软件简介 |
4.2 瓦斯流动数学模型和控制方程 |
4.3 采场物理模型的建立与相关参数的设置 |
4.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4.3.2 模型参数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4.4 “两进两回”型通风系统瓦斯运移规律数值模拟 |
4.5 “三进一回”型通风系统瓦斯运移规律数值模拟 |
4.6 “两进一回”型通风系统瓦斯运移规律数值模拟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作面不同通风系统与高抽巷联合布置瓦斯运移规律数值模拟 |
5.1 瓦斯抽采方法的选择 |
5.1.1 钻孔抽采瓦斯 |
5.1.2 顶板走向高抽巷抽采瓦斯 |
5.2 不同通风系统与高抽巷联合布置数值模拟准备 |
5.3 “两进两回”型通风系统与高抽巷联合布置瓦斯运移规律数值模拟 |
5.4 “三进一回”型通风系统与高抽巷联合布置瓦斯运移规律数值模拟 |
5.5 “两进一回”型通风系统与高抽巷联合布置瓦斯运移规律数值模拟 |
5.6 工作面瓦斯治理效果及施工成本对比分析 |
5.6.1 瓦斯治理效果对比 |
5.6.2 施工成本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两进一回”型通风系统与高抽巷联合布置瓦斯治理工程验证 |
6.1 W4301工作面瓦斯抽排系统布置 |
6.2 W4301工作面瓦斯涌出情况影响分析 |
6.2.1 生产工序对瓦斯涌出的影响 |
6.2.2 工作面日产量对瓦斯涌出的影响 |
6.2.3 工作面配风量对瓦斯涌出的影响 |
6.3 W4301工作面采空区瓦斯分布规律分析 |
6.3.1 W4301工作面瓦斯浓度分布规律 |
6.3.2 采空区瓦斯分布规律 |
6.4 瓦斯综合治理效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羊东煤矿开采保护层瓦斯卸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煤矿瓦斯防治现状 |
1.2 国外煤矿瓦斯防治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瓦斯治理技术方案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矿井概况 |
2.1 位置与范围 |
2.2 自然地理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表水系 |
2.2.3 气象 |
2.3 矿区地质 |
2.3.1 地层 |
2.3.2 井田地质构造 |
2.4 煤层及煤质 |
2.4.1 煤层赋存概况 |
2.4.2 煤质特征 |
2.5 矿区水文地质 |
2.5.1 主要含水层 |
2.5.2 隔水层情况 |
2.6 开拓开采 |
2.7 通风、瓦斯 |
2.7.1 通风 |
2.7.2 矿井瓦斯 |
2.7.3 瓦斯抽放系统 |
2.8 煤尘爆炸危险性及煤层自燃倾向性 |
2.9 开采保护层概况 |
3 开采保护层瓦斯卸压机理 |
3.1 开采保护层瓦斯卸压研究现状 |
3.2 开采保护层瓦斯卸压覆岩破坏特征及分布形态 |
3.2.1 开采保护层瓦斯卸压覆岩“三带”的形成 |
3.2.2 “三带”的空间形态 |
3.3 开采保护层瓦斯卸压覆岩破坏力学分析 |
3.4 覆岩破断瓦斯通道的形成 |
3.5 关键层断裂对被保护层瓦斯卸压的影响 |
3.6 上覆岩层破坏高度及状态的影响因素研究 |
3.6.1 上覆岩层的性质及地层结构 |
3.6.2 煤层开采厚度 |
3.6.3 煤层倾角 |
3.6.4 工作面推进速度 |
3.6.5 工作面长度 |
3.6.6 采煤方法 |
3.6.7 顶板管理方法 |
3.6.8 时间过程 |
3.6.9 保护层的作用范围 |
3.7 本章小结 |
4 开采保护层瓦斯卸压效果监测 |
4.1 8463工作面概况 |
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4.2.1 考察钻孔布置 |
4.2.2 施工工艺及顺序 |
4.3 开采保护层瓦斯卸压监测数据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4#煤层开采对2#煤层瓦斯卸压的效果研究 |
5.1 增加煤层透气性效果分析 |
5.2 2#煤层膨胀率分析 |
5.3 残余瓦斯含量分析 |
5.4 保护层对被保护层作用过程分析 |
5.4.1 2#煤层上覆岩层破坏过程分析 |
5.4.2 4#煤层对2#煤层保护作用分析 |
5.5 4#煤层开采对2#煤层保护范围研究 |
5.5.1 沿倾斜方向卸压角确定 |
5.5.2 沿走向方向卸压角确定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唐山矿深部区域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矿井通风瓦斯治理的研究现状 |
1.1.1 国内外对工作面通风系统研究现状 |
1.1.2 国内对矿井通风研究现状 |
1.2 国内外瓦斯抽采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深部区域通风系统优化 |
2.1 唐山矿深部区域简介 |
2.1.1 关于煤矿深部区域的探讨 |
2.1.2 唐山矿深部区域介绍 |
2.2 深部区域煤层瓦斯参数测定 |
2.2.1 煤的吸附常数测定 |
2.2.2 煤的瓦斯含量测定 |
2.2.3 煤层瓦斯压力测定 |
2.2.4 钻孔瓦斯抽采半径测定 |
2.3 深部区域通风阻力测定 |
2.3.1 矿井通风系统及深部区域阻力概况 |
2.3.2 深部区域降低阻力措施 |
2.4 Y484区域通风系统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部区域瓦斯涌出预测 |
3.1 矿井深部瓦斯涌出来源 |
3.2 唐山矿瓦斯地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构造对瓦斯涌出的影响 |
3.2.2 煤的变质程度对瓦斯的影响 |
3.2.3 顶底板岩性对瓦斯的影响 |
3.2.4 煤层埋深对瓦斯的影响 |
3.2.5 邻近煤层对瓦斯涌出的影响 |
3.3 Y484深部区域地质概况 |
3.4 Y484工作面瓦斯涌出预测 |
3.4.1 统计法预测瓦斯涌出量 |
3.4.2 利用通防管理软件预测瓦斯涌出量 |
3.4.3 瓦斯涌出预测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调压装置控制瓦斯异常涌出 |
4.1 Y484工作面自动调压系统的设计 |
4.1.1 Y484工作面瓦斯涌出特点 |
4.1.2 自动调压系统的设计 |
4.1.3 自动调压装置的现场应用 |
4.2 自动调压装置的应用成效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瓦斯综合抽采技术应用 |
5.1 深部区域瓦斯抽放方法 |
5.1.1 瓦斯抽采形式的确定 |
5.1.2 瓦斯抽采设计 |
5.2 高位钻孔的优化设计 |
5.2.1 瓦斯钻场的布置及参数 |
5.2.2 高位孔设计的参数优化 |
5.2.3 封孔方式的改进 |
5.3 邻近层瓦斯抽放 |
5.4 抽采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高位岩浆岩下瓦斯运移通道发育特征及瓦斯储运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研究方法路线 |
2 高位岩浆岩下瓦斯运移通道发育规律 |
2.1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设计 |
2.2 高位岩浆岩下离层裂隙发育规律 |
2.3 高位岩浆岩下覆岩破断裂隙发育规律 |
2.4 本章小结 |
3 瓦斯运移通道数值模拟研究 |
3.1 覆岩离层产生机理及条件 |
3.2 模型的建立 |
3.3 关键层条件下离层裂隙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 |
3.4 关键层条件下破断裂隙的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 |
3.5 关键层下支承应力演化规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硬厚岩层下瓦斯储集规律研究 |
4.1 瓦斯运移储集规律研究 |
4.2 离层瓦斯突涌机理研究 |
4.3 关键层应力与围岩裂隙之间的关系 |
4.4 离层瓦斯突涌防治技术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分析 |
5.1 10414工作面工程概况 |
5.2 10414工作面瓦斯(水)喷孔事故过程 |
5.3 事故原因分析 |
5.4 瓦斯防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7)蒋家河矿钻孔预抽瓦斯参数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2 层次分析法在煤矿安全领域的研究 |
1.2.3 钻孔预抽瓦斯参数对抽采效果影响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蒋家河矿概况与二采区瓦斯基础参数的测试 |
2.1 矿井基本概况 |
2.1.1 地质概况 |
2.1.2 矿井开拓与开采 |
2.1.3 矿井一通三防 |
2.2 矿井瓦斯抽采能力 |
2.2.1 抽采泵站布置 |
2.2.2 抽放瓦斯管径介绍 |
2.2.3 管路敷设及附属装置 |
2.3 二采区瓦斯基础参数测试与抽采可行性分析 |
2.3.1 煤层瓦斯含量的测定 |
2.3.2 煤层瓦斯压力的测定 |
2.3.3 钻孔自然瓦斯涌出参数的测定 |
2.3.4 煤层透气性系数的测定 |
2.3.5 4号煤层抽采可行性分析 |
2.4 二采区首采工作面概况 |
2.5 本章小结 |
3 蒋家河矿钻孔瓦斯预抽效果影响因素的评价 |
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3.1.1 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
3.1.2 判断矩阵的构造及标度的划分 |
3.1.3 权重因子的求解—特征向量法 |
3.1.4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及其检验 |
3.1.5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3.2 蒋家河矿钻孔预抽瓦斯效果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3.2.1 钻孔瓦斯预抽效果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 |
3.2.2 蒋家河矿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
3.2.3 准则层与指标层影响权重的计算 |
3.2.4 综合权重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3.3 评价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蒋家河矿二采区钻孔直径与钻孔间距的试验研究 |
4.1 试验工作面概况 |
4.2 蒋家河矿二采区钻孔直径的试验研究 |
4.2.1 钻孔直径对抽采效果的影响 |
4.2.2 合理钻孔直径的理论分析 |
4.2.3 试验方法 |
4.2.4 钻孔直径的现场试验 |
4.2.5 试验结果分析 |
4.3 蒋家河矿二采区钻孔间距的试验研究 |
4.3.1 钻孔间距对抽采效果的影响 |
4.3.2 合理钻孔间距的理论分析 |
4.3.3 试验方法 |
4.3.4 钻孔间距的现场试验 |
4.3.5 试验结果分析 |
4.4 现场抽采工程应用 |
4.4.1 工程地质概况 |
4.4.2 ZF203工作面瓦斯预抽设计 |
4.4.3 ZF203工作面钻孔预抽瓦斯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问卷1数据 |
附录2 问卷2数据 |
附录3 问卷3数据 |
附录4 问卷4数据 |
附录5 钻孔预抽期间剩余瓦斯总量变化情况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漳村矿2601工作面高抽巷层位确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覆岩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
1.2.2 瓦斯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
1.2.3 瓦斯抽采技术研究现状 |
1.2.4 高抽巷应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2601工作面瓦斯涌出特征分析及治理方法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1.1 地质构造 |
2.1.2 煤层基本情况 |
2.2 瓦斯基础参数测定 |
2.3 2601工作面瓦斯涌出构成 |
2.4 瓦斯涌出量计算及高抽巷布置必要性分析 |
2.4.1 瓦斯涌出量计算 |
2.4.2 漳村矿2601工作面瓦斯治理方法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高抽巷现场应用层位布置规律研究 |
3.1 已有高抽巷层位布置情况统计 |
3.2 高抽巷层位布置数据分析 |
3.2.1 统计数据特殊情况分析 |
3.2.2 不同矿区相同顶板岩性条件下高抽巷应用分析 |
3.2.3 相同矿区不同顶板岩性条件下高抽巷应用分析 |
3.3 层位布置比率选取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2601工作面覆岩裂隙带高度范围研究及高抽巷层位确定 |
4.1 覆岩“三带”高度经验公式计算 |
4.2 采动覆岩“三带”高度数值模拟研究 |
4.2.1 UDEC软件简介 |
4.2.2 数值模型建立 |
4.2.3 2601工作面采场“三带”模拟结果及分析 |
4.3 高抽巷布置层位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高抽巷布置层位现场验证及优化 |
5.1 2601工作面高抽巷布置层位验证方法 |
5.1.1 高位钻孔抽采验证法确定 |
5.1.2 高位钻孔抽采验证法原理 |
5.1.3 高位钻孔布置参数 |
5.2 高位钻孔抽采效果分析 |
5.3 2601工作面高抽巷布置层位验证及优化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蒋家河矿高瓦斯低透气性厚煤层瓦斯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瓦斯治理技术的发展 |
1.2.1 高瓦斯矿井通风方式的发展现状 |
1.2.2 高瓦斯矿井瓦斯抽采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瓦斯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方向 |
1.3.1 瓦斯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3.2 综放工作面瓦斯灾害治理方向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蒋家河矿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 |
2.1 蒋家河矿综放工作面瓦斯来源 |
2.2 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的特点 |
2.2.1 综放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特点 |
2.2.2 综放工作面顶煤瓦斯运移特点 |
2.2.3 综放工作面瓦斯积聚特点 |
2.3 蒋家河矿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涌出所占比例 |
2.3.1 老顶垮落前后瓦斯涌出量变化 |
2.3.2 挡风帘法测采空区瓦斯涌出量 |
2.3.3 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的测定 |
2.4 蒋家河矿综放工作面顶煤瓦斯积聚特点 |
2.4.1 试验方案的设计 |
2.4.2 数据的监测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试验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及瓦斯运移特点 |
3.1 ZF202工作面概况 |
3.1.1 ZF202工作面概况 |
3.1.2 煤层赋存及煤层顶底板特征 |
3.1.3 ZF202工作面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 |
3.2 ZF202工作面瓦斯基础参数及赋存规律 |
3.2.1 ZF202工作面瓦斯基础参数 |
3.2.2 影响工作面煤层瓦斯含量的因素 |
3.3 ZF202工作面涌出量预测及构成分析 |
3.3.1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
3.3.2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构成分析 |
3.4 回采工作面瓦斯分布特点 |
3.4.1 物理模型的假设和构建 |
3.4.2 基本守恒方程组 |
3.4.3 采空区瓦斯运移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4 ZF202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方案研究 |
4.1 ZF202工作面采前预抽方案的确定 |
4.1.1 预抽钻孔抽采时间的确定 |
4.1.2 预抽钻孔有效抽采半径的确定 |
4.1.3 预抽钻孔布置方案的确定 |
4.2 ZF202工作面回采时卸压抽采方案的确定 |
4.2.1 回采时卸压抽采钻孔布置的目的 |
4.2.2 顺层卸压抽采钻孔的布置参数 |
4.3 专用瓦斯抽放巷的提出及位置确定 |
4.3.1 专用瓦斯抽放巷的提出 |
4.3.2 钻屑法确定专用瓦斯抽放巷的水平位置 |
4.3.3 专用瓦斯抽放巷抽采效果模拟 |
4.3.4 专用瓦斯抽放巷的保护方法 |
4.4 上隅角骨架风筒辅助抽采 |
4.5 本章小结 |
5 ZF202工作面瓦斯治理效果分析 |
5.1 本煤层预抽效果分析 |
5.2 本煤层回采时卸压抽采效果分析 |
5.3 专用瓦斯抽放巷抽采效果 |
5.4 上隅骨架风筒辅助抽采效果 |
5.5 ZF202工作面瓦斯治理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亭南矿205工作面下分层瓦斯抽采千米定向钻孔层位布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瓦斯抽采研究现状 |
1.2.2 采场底板应力分布及裂隙演化规律研究现状 |
1.2.3 千米定向钻孔瓦斯抽采应用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试验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及抽采方法研究 |
2.1 矿井概况 |
2.1.1 矿井交通位置与地貌 |
2.1.2 地质构造与煤层赋存 |
2.1.3 矿井生产概况 |
2.1.4 矿井通风与玩斯抽采系统 |
2.1.5 试验工作面概况 |
2.2 试验工作面瓦斯涌出来源 |
2.2.1 瓦斯基础参数测定 |
2.2.2 试验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
2.3 工作面下分层瓦斯抽采方法 |
2.3.1 确定下分层瓦斯抽采方法 |
2.3.2 下分层千米钻孔合理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受采动影响下分层煤体渗透率变化及瓦斯运移规律 |
3.1 下分层煤体瓦斯抽采可行性分析 |
3.2 煤体应力与渗透特性分析 |
3.2.1 煤层渗透率影响因素 |
3.2.2 煤体应力与渗透性关系 |
3.2.3 煤体应力-渗透规律试验研究 |
3.2.4 加卸载试验结果分析 |
3.3 受采动影响下分层煤体应力和渗透性分布规律 |
3.3.1 下分层应力分布理论计算 |
3.3.2 下分层煤体渗透性分布规律 |
3.4 下分层煤体在采动过程中瓦斯运移规律 |
3.4.1 瓦斯运移规律基础理论 |
3.4.2 受采动影响下分层瓦斯运移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4 下分层千米钻孔破坏及布置层位研究 |
4.1 加卸载作用对钻孔破坏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
4.1.1 模型的建立 |
4.1.2 数据监测点位置及开挖工况 |
4.1.3 抽采钻孔加卸载破坏主控因素分析 |
4.2 采动作用下的钻孔稳定分布层位范围划定 |
4.2.1 下分层不同深度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
4.2.2 计算结果分析 |
4.2.3 钻孔布置层位范围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下分层千米钻孔合理层位工业试验 |
5.1 试验工作面钻孔有效抽采半径确定 |
5.1.1 测试方案 |
5.1.2 实验步骤 |
5.1.3 测试结果分析 |
5.2 下分层千米钻孔现场试验 |
5.2.1 试验工作面下分层千米钻孔布置方案 |
5.2.2 钻孔封孔及监测装置 |
5.3 千米钻孔瓦斯抽采参数分析 |
5.3.1 瓦斯抽采参数分析 |
5.3.2 下分层千米钻孔布置层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浅析矿井卸压瓦斯抽放(论文参考文献)
- [1]余吾煤业高瓦斯厚煤层底抽巷瓦斯抽采技术研究[D]. 李柏壮.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2]瓦斯突出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经济分析[D]. 王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高河能源W4301工作面“风排”与“抽采”协同防治瓦斯的探索[D]. 武旭东.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羊东煤矿开采保护层瓦斯卸压研究[D]. 李文庆.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5]唐山矿深部区域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 姚志勇.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高位岩浆岩下瓦斯运移通道发育特征及瓦斯储运规律研究[D]. 徐传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18
- [7]蒋家河矿钻孔预抽瓦斯参数的优化研究[D]. 李润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3)
- [8]漳村矿2601工作面高抽巷层位确定研究[D]. 马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3)
- [9]蒋家河矿高瓦斯低透气性厚煤层瓦斯治理技术研究[D]. 邓春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3)
- [10]亭南矿205工作面下分层瓦斯抽采千米定向钻孔层位布置研究[D]. 樊卫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