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海阳 250200
摘 要:文章围绕着我国高校中“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培养措施、国外高校中“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培养措施、我国高校双师教师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的有效策略以及国外高校双师教师激励机制实现优化的具体途径四个主要方面展开,旨在进一步提高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中“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有效建立,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型高素质人才。
在高校中,“双师型”教师不仅拥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双师型”教师在高校的教师团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高校教学活动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及人才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院校中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这不仅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实际要求,也是国外高校人才培育的根本需求。“双师型”教师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管理是否成功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国内外高校必须及时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高等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相关培育措施与激励机制进行探讨与分析,这也是现阶段国内外高等院校师资团队建设中十分关键的课题。
一、我国高校中“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培养措施探讨
“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培养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并具备通过相应的方式方法将自身知识向学生传递的能力。
第二,掌握专业术语,并具有能够将其分解、再现给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技术操作给予指导,并及时评论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第三,“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产品的开发与创新的能力,并具有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1.定期开展专业培训
高等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并不是短暂而简单的,而是一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长期工作,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应用研讨、参观考察以及讲座等多种形式展开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步伐进一步推进的新形势下,“双师型”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及教育教学方面与时俱进。因此,我国很多高等院校每年都会从其他院校或者教育部聘请专业知识完善、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对高等院校教育的特点、理论、人才规格、内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人才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讲授,为“双师型”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对行业技术发展的新要求与新趋势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例如,院校可以聘请企业中优秀的技师及技术人员来院校讲授岗位技能、新工艺及新技术等多种交叉知识,利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展开培训,从而进一步增强“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意识与理念。
2.发挥出实训基地的优势,确保“双师型”教师能够得到技能训练
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实践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国高校发挥出了实训基地的主导作用,对高校中多个专业的实训基地进行充分利用,并有效组织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师定期参加实践锻炼与技能培训,实现产教结合,有效利用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进一步提高相关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除此之外,需要及时将双师教师的培训与行业后续教育进行结合,提高整个培训工作的专业特色。在培训过程中老师应当注重与实务界的专家进行交谈,从而及时获取新形势下的专业信息内容,还需要及时渗透在技能碎片化及行业知识的培训中。
二、国外高校中“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培养措施分析
首先,具有高度规范的资格认证体系及教师培训体系。
双师教师主要是按按照国家培训信息中心提供的“培训包”标准确定实际的培训内容,在培训结束之后学员必须根据规定完成相应的任务并结合考核,“培训包”中包含的内容学员在考核中必须全部通过,在此基础上学员才能够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
其次,教育特色具有高度的鲜明性。
“培训包”是专业针对双师教师的培训进行设立的。“培训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得到了涉及,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老师掌握“培训包”的全部内容具有高度促进作用。不仅如此,老师的考核制度及内容是根据个人的实际工作任务内容进行设计的,根据岗位需求展开能力培训。
第三,培训内容具有高度的完整性。
“培训包”的内容主要包含了教学材料准备、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的反馈、培训项目设计、考证证据的保存以及培训考评准备等多个方面,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双师教师培训对实用性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在培训之后能够对教学进行指导,因此培训效果具有高度的显著性。
三、我国高校双师教师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的有效策略
1.促进双师教师展开科研工作
高校需要帮助“双师型”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攻关,通过这种方式来全面实现个人荣誉感及成就感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实现“双师型”教师的自我需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一,及时更新院校办学理念,加大对科研的资金投入,有效改善院校中的科研试验设备,进一步提高科研的硬件实力,让高校成为促进国家科学进步及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帮助“双师型”教师争取到教材及各级科研攻关等多个项目。
第二,全面发挥出高校的自身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生产企业,满足“双师型”教师展开科研的实际需求。
第三,高校之间进行合作,展开教研与科研工作,高校需要及时与其他院校进行相关协议的签署,积极展开科研项目等多个方面的合作。
2.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培养制度
我国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高度完善性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培养制度,对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出国进修、出国求学、访问及考察等相应的条件与标准进行细化,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相应的制度进行执行。除此之外,“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制度还可以与教师考评制度给予结合,对考核成绩排名靠前的老师,给予出国访问、进修等需求的优先访问权。高校还需要对科学发展观给予认真践行,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给予“双师型”教师进一步求学提供充分的优惠政策,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攻读给予高度支持。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满足新时期“双师型”教师提高自身学历的求学需求,而且还能够让“双师型”教师感受到高校的温暖。
四、国外高校双师教师激励机制实现优化的具体途径
1.对“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权力需求给予满足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提出了成就激励理论,其中认为权力需求是人们的三大需求之一。国外院校可以从学术及行政两个主要方面来全面满足现阶段“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权力需求。在学术上需要继续对学术机构附庸在行政机构的情况进行改变,拓展“双师型”教师在学术上的自由发挥空间。并且学术机构中的具体成员需要通过民主公开的选举进行确定,不能直接由高校的行政领导直接担任,确保高校中的学术行为与行政权力相独立,从而增强优秀“双师型”教师在学术上的实际权力。在行政上,高校应当聘请合理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来担任行政干部,通过这种方式让“双师型”教师能够充分得到相应的个人权力及职位权力,进一步满足教师的权力需求。
2.通过分层理论的方式展开差别化的激励
高校的“双师型”教师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老师考取了相应的资格证书从而成为“双师型”教师。
第二,在校学习期间或者大学毕业后进入到高校中考取相关证书而成为“双师型”教师。
第三,从企业中引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双师型”教师自身专业技能及经历的不同会使得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备、物质收入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并且“双师型”教师在年龄上的差异也会造成“双师型”教师需求的不同。所以高校需要通过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采取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激励策略。例如,可以将“双师型”教师按照求知需求及年龄分成若干个小组,再根据每一层次教师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激励措施。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的培育体系需要按照教师的层次、来源以及教师的个人发展诉求等多个方面展开,全面、有效、科学地实现“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教学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与重视,新时期国内外的教师培育工作及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当刻不容缓。在高校中建设一支具有高度稳定性、高效性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至关重要。我国双师教师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外相比较具有不完善性,因此我国双师教师培训必须及时借鉴国外丰富的经验,有效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丛悦 服务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64-66。
[2]周黎滨 激励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的阻滞因素及改善措施——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003,62-64。
[3]徐春艳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06,13-16。
[4]林文树 薛伟 董希斌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04,1-4。
[5]许淑燕 王颖 郑小飞 潘志峰 校企协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的途径与措施——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7,64-66。
[6]史红英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激励机制研究——以武昌工学院为例[J].科技广场,2015,02,162-166。
[7]殷艳芳 王振广 郭丽平 杨瑞芬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法浅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03,66-69。
[8]金光明 李升和 蒋传好 周金星 许雪萍 张传德 畜牧兽医本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02,50-54。
论文作者:李霞 窦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7
标签:教师论文; 高校论文; 激励机制论文; 需求论文; 高等院校论文; 高度论文; 多个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