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方体论文,教学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141~142页。教学目标
1.能识别长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的立体图。
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
微机及长方体的有关课件、长方体模型两个、投影片、幻灯机、硬纸卡片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
1.说出下列平面图形的名称。(投影出示)
2.(出示画在厚纸上的长方形)提问:这张纸上画的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二)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1.教师把画在厚纸上的长方形剪下来,再用若干同样的卡片重叠起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它的厚度。设疑:它还是不是长方形?为什么?
经过讨论提出:由于它有了厚度,它已不是一个平面图形,而是一个立体图形了。
[这一“剪”,引入了厚度,使平面图形变成了立体图形。这样既生动地揭示了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初步感知。
(1)微机显示墨水瓶盒、魔方玩具、茶杯、篮球、香皂盒、灯罩等实物图。
(2)说明: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在立体图形中,有一种形状叫做长方体。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呢?(随学生回答,微机删去不是长方体的物体。)
(3)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三)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四)抽象图形
1.微机演示抽去实物图中的颜色、花纹、字体等,只留下它们的形状和大小,抽象为几何图形。
2.说明:这就是我们数学上要研究的长方体。
[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即舍去非本质属性,而把它们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了从实物图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几何形体的长方体。]
二.引导探究
(一)初步观察,揭示整体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火柴盒,用手轻轻地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二)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的学具,引导学生逐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三)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相对的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有几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相对的棱的长短怎样?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学生讨论
学生前后四人一组,拿出长方体火柴盒,一边观察,一边讨论,教师巡视。
3.师生交流,揭示特征(略)。
[小组讨论与师生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把底面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方体的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长方体的宽,垂直于底面的一条棱叫做长方体的高。
教师将长方体模型侧放、直立,让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通过这样变与不变的实例,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想,教育学生不要机械地记忆。]
(五)抽象图形
1.请学生将长方体火柴盒放在自己的课桌面上,仔细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
2.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火柴盒画在黑板上。
3.指名上前看着长方体的立体图,说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
(六)学生看书质疑
三.多层训练,发展空间观念
(一)巩固性练习
教师取出一张厚纸卡片,问:它是长方形还是长方体?经讨论,明确剪下的卡片也有厚度,是长方体,而长方形是没有厚度的。
[学了长方体,回过头来和长方形对比,着重弄清形与体的区别,加深了对方长体的认识。]
(二)针对性练习
下列图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是长方体的指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投影显示下面图形,单位:厘米)
(三)判断性练习
1.长方体有8个面,6条棱,12个顶点。( )
2.长方体的每个面都一定是长方形。( )
3.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
(四)实践性练习
1.长7厘米、宽4厘米、高6.5厘米
(1)墨水盒(2)橡皮(3)肥皂箱
2.长4.5厘米、宽3厘米、高0.8厘米
(1)文具盒(2)橡皮(3)牙膏盒
(五)发展性练习(微机配合演示)(略)
[由长、宽、高的数据“猜想”出实物,由抽象再回到具体,加深了对长方体的认识,同时联系实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一个顶点的3条棱,想象出这个长方体若干个面的表面面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并为教学求表面积作准备。]
四.课堂总结(略)
五、课外作业
用课本后面的长方体平面展开图,做一个长方体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