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资本的内涵、运作规律及经济影响分析_股票论文

虚拟资本的内涵、运作规律及经济影响分析_股票论文

虚拟资本的内涵、运行规律及经济影响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内涵论文,规律论文,资本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马克思“虚拟资本”范畴的理解

何谓虚拟资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的解释是:“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经济范畴,要准确把握虚拟资本的基本内涵,必须认真研读《资本论》的相关内容,才能概括出虚拟资本最一般、最本质的属性。

马克思虽然对虚拟资本作过很多论述,但并未给其下一个明确的完整的定义。马克思是在研究生息资本的基础上提出虚拟资本范畴的。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以生息资本的存在为前提,并且是生息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循此脉络,我们便找到了研究虚拟资本的切入点。

资本,总是和它的现实运动即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的。资本只有在运动中,通过吮吸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增值,从而才成其为资本。但是,生息资本形成以后,却给人以一种假象,仿佛资本与再生产过程没有直接联系,利息就是资本本身结出的果实。反过来,每一个确定的、有规则的货币收入,不管它实际上是不是由资本带来的,也都表现为资本的果实、资本的利息。马克思将这种情况称为“收入资本化”。这种本来并不存在而是根据一定收入虚构出来的“资本”,被称为虚拟资本。显然,虚拟资本并不是真正的资本。尽管有些虚拟资本能部分地代表现实资本,但它无论在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都与现实资本迥然不同。从质的方面看,现实资本是一价值实体,并且是能够增殖的价值。无论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或商品资本,都能通过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达到自身增殖的目的。而虚拟资本本身却没有任何价值。无论是债券、股票、没有保证金的银行券等等,都只是一种资本的证书或某种索取权的证书。虚拟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能发挥职能作用,然而,它又能象真正的资本一样,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得一个额外的价值。所以,它似乎是资本,是在信用条件下虚构出来的资本。从量的方面看,一部分虚拟资本虽然能代表现实资本(如股票),但在量上和现实资本也有显著的差异。其一,虚拟资本有自己价值的独立运动和决定方式。它的“价值”是由利率推算出来的,受当时利息率的影响,却不受它代表着的实际资本价值的约束。其二,在量的大小上必然不一致。虚拟资本的价值量一般总是大于它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量。其三,量的变化不一致。虚拟资本价值量的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它所代表的现实资本量的变化,而只是一种近似的、歪曲的反映。

研究虚拟资本,还应具体把握虚拟资本的各种形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29章着重研究了国库券和股票两种形态, 这两种形态以及商业票据等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而在第25章即《信用和虚拟资本》一章中,马克思考察的则是另一类型的虚拟资本——超过黄金储备的银行票据、银行券等等。先看国债券。国债券是虚拟资本的一种主要存在形式。这是因为,债权人向国家提供的这笔贷款已经被用掉了,已经不存在了。国债一般都是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因此这笔贷款不是作为资本耗费掉的,而是作为军政开支耗费掉的。债券的利息不是资本增殖的结果,而是国家税收的一部分。由此看来,“这种资本,即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幼仔(利息)的资本,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527页。以下引文均出自《资本论》第3卷,故仅注明页数)它“不代表任何资本”(第531页),而只代表能获得一定收入的权利。作为“资本”,则是纯粹想象出来的,虚拟出来的。二看股票。股票是虚拟资本另一种主要存在形式。但股票与国债券不同,它作为股份公司资本所有权的证书,代表着股份公司现实资本的相应部分,也就是说它代表着现实资本。说它是虚拟资本,一是因为股票在这里表现为双重存在,既是以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等形式存在于企业中,进行着现实的资本运动,生产着剩余价值;又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于股东手里,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形成了虚拟资本。然而,实际上资本不能有双重存在,它只能以现实资本存在于企业中,股票只是在企业中发生职能的资本的纸制复本,或者说是现实资本的影子。二是因为“这种证券的资本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 ”(第520页)股票的资本价值和现实资本的价值完全两样,投在企业中的现实资本P,由于企业效益好、股息高,股票的资本价值可能是2P、3P、 甚至5P。也就是说,股票资本的价值完全是虚拟的。三看汇票。汇票也属于虚拟资本范畴。这里的汇票泛指所有的商业票据。商业汇票本身不是资本,只是一种债权,对购买它的人来说,是有息证券。由于有一部分商业票据并不是来自实际营业的,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空头汇票(指在一张流通的汇票到期前又开出另一张代替它的汇票),所以汇票的资本价值也完全不决定于它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四看没有黄金保证的银行券或银行票据。它们也是构成虚拟资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们作为支付贴现或其他形式的贷款放出,可以获得利息。但它们并不代表任何资本,当然也不包含任何价值。它们是银行信用的产物,是银行家凭借信用创造出来的。一提到虚拟资本,可能更多的人只是联想到股票和债券,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实际上除上述四大类外,国库券、抵押单、派生存款等等,都是虚拟资本的存在形式,甚至能带来资本主义地租的土地也属于虚拟资本。总之,虚拟资本有多种存在形式,而各种形式的虚拟资本其虚拟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它们的共性却在于,它们都不是现实资本,其本身作为一定的资本价值都是虚拟的。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共性,才能正确理解抽象而复杂的虚拟资本范畴。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文开头所引的虚拟资本的表述是不够确切和严密的。首先,从内涵来说,它没有明确揭示出虚拟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价值的虚拟性,从而不能把虚拟资本和现实资本严格区分开来;其次,从外延来看,把虚拟资本只限于有价证券形式,这就把没有黄金保证的银行券、派生存款等非有价证票形式排斥在虚拟资本之外,这不符合资本主义信用的实际情况。

虚拟资本的定义应能概括其最一般、最本质的属性,应能包容各种类型的虚拟资本,其外延和内涵都应该是比较严密的,为此,我们试作如下表述:虚拟资本,是存在生息资本的条件下,能够获得确定的、有规则收入的某种权利或权利证书被当作资本看待,被虚拟为具有一定资本价值的资本。

二、虚拟资本的特殊运行规律——吉芬现象

本文主要以有价证券形式的虚拟资本为对象进行分析,这是因为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的虚拟资本市场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对其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价证券形态的虚拟资本不同于现实资本,它只是资本所有权的证书。一方面,由于它可以保证取得一定的收益,而且可以通过把它出售得到资本价值的补偿,所以它能被称为资本;另一方面,它和以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等形式存在的职能资本不同,也和以货币形式存在的借贷资本不同,它本身没有价值,也不能作为价值的符号,更不能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因此它不是真实存在的资本,而是虚假的、想象的资本,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第540页)

虚拟资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比较特殊的。一方面,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着一定量的虚拟资本,对于加速资本的周转和转移,促进资本的集中和股份公司的发展,广泛利用社会各种闲散资金,从而不断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好处;另一方面,如果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之间的比例失调,虚拟资本在经济领域中过度膨胀并成为人们投资的主要对象时,就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给国民经济增长带来不反映实际经济状况的“泡沫因素”。

此外,虚拟资本市场的特殊运行规律,也使其对国民总产值中实物资本的反映严重失真。一般而言,经济运行中的供求关系能够在不断的价值流动中趋于平衡。当某种产品供过于求时,它的价格会下跌,企业就会缩减其生产量;当它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会上涨,企业就会迅速地增加其产量。这样,供求关系便不断趋于平衡。同时,这一过程的不断作用,也会使商品的价格在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的时候逐渐接近其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水平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实物状况,亦即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之间保持了相对一致的关系。然而,虚拟资本市场在受到人们的资产增值预期心理的作用下,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运行规律,即股市中所谓的“吉芬现象”。

吉芬是19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当时,他对爱尔兰的土豆销售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即土豆价格上升时,市场对土豆的需求量也随之上升;当土豆价格下跌时,市场对土豆的需求量也随之下降。以后,人们便把这种买涨不买跌的反常心理反应称之为“吉芬现象”。此现象在股市中的反应更为明显:当股票行情看涨时,人们在预期收益的诱使下,会纷纷购进,与此同时,持有股票的人也因期待着预期的收益而不愿意出手,造成股票价格上扬,而股票价格的上涨,更增添了其持有者的信心,他们不仅不会抛售,甚至还会寻找机会再购进一批,于是,股价在这种预期心理的作用下轮番上涨,直至一部分人的心理难以承受为止;反之,当股价下跌时,人们唯恐遭受更大的损失,争相抛售,于是在其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供给量大大增加,需求量却大大减少,供过于求的缺口迅速扩大,其价格也就会一跌再跌。

在人们的资产增值预期心理作用下,虚拟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状况呈现一种相互背离的趋势,虚拟资本与实物资产的增长往往不同步,甚至相背离,发展演变的结果自然是“泡沫”的膨胀。

三、注意消除诱发“泡沫经济”的潜在因素

经济学界在谈论80年代以来世界性金融投机行为时,通常将其称之为“泡沫”,而把一国虚拟资本脱离实际经济过度膨胀的经济现象,称之为“泡沫经济”现象。历史上17—18世纪曾出现过“郁金香风潮”、法国的“约翰劳事件”以及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都是最为典型的“泡沫经济”。而本世纪20年代末那场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大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90年代初日本经济景气的衰减,以及韩国从亚洲“四小龙”位置的跌落(世界银行1993年2 月的《东亚及太平洋周边国家经济现状》的报告,将韩国从亚洲“四小龙”中除名,以文莱取而代之。),其罪魁祸首恐怕也都非“泡沫经济”莫属。

虽说经济生活中一定“泡沫”的存在能够给国家带来更多的税收,能起到活跃金融市场的作用,但“泡沫”的膨胀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却是十分有害的。其一,增大了经济波动的幅度,加速了经济波动的周期。如果国民经济中的“泡沫”成分较多,那么在特殊规律的作用下,资产价格一旦上涨便会持续上涨,一旦下跌又会持续下跌,这就扩大了资产价格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波动幅度,即造成经济波动的波峰与波谷间的落差增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热或过冷的情形都会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经济波动的频繁发生,总会造成社会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从而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效益。其二,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破坏,使金融产业面临危机。“泡沫”的膨胀意味着虚拟资本市场的价格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当虚拟资本市场炒涨的气氛浓重时,虚拟资本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充分的实物作保障,价格一旦调头下跌,投资于其中的金融机构必然遭到重大损失,甚至面临破产危机,债务链的破坏使银行资金回收困难,从而危及整个金融产业。其三,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当虚拟资本市场投机重于投资时,人们会普遍追求投机性的短期价差收益,很少有人愿意充当长期投资者的角色。这样,一方面是虚拟资本成分加大的金融资产的迅速膨胀,另一方面则是因缺乏资金投入而导致的实物资产增长速度缓慢。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突出表现在资金流向的非理性),必将严重阻碍整个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泡沫经济”的产生主要源于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之间的比例失调。当金融资产的数量大大超过实物资产的数量时,整个社会经济就会表现为一种虚假的繁荣,出现五彩斑澜的“泡沫”。而虚拟资本市场的存在及其特殊的运行规律,正是导致金融资产脱离实物资产而飞涨的重要原因。因此,从逻辑上说,消除“泡沫经济”最根本的措施便是取消虚拟资本市场,这显然是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不仅不能取消虚拟资本市场,而且还要大力推进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因为我国的虚拟资本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实在太小。美国1963年时,金融资产总量中有1/4是股权,即使在股票市场不发达的德国,1981年其股权也占到金融资产的5%,而我国1994年股权仅占金融资产的0.1%。近几年,这一比例虽有所增大,但仍然太小,所以还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既要发展虚拟资本市场,又不能形成“泡沫经济”。彻底解决这对矛盾尚无良策,我们只能是对虚拟资本市场实行有力度的调控,制订合理而有效的规则来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在对虚拟资本市场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应该抓住根本,抛弃短期行为,在不断的探索中积累经验,尽可能地追求有利于虚拟资本市场良性运行和发展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扼制虚拟资本市场的消极作用,消除诱发“泡沫经济”的潜在因素,使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标签:;  ;  ;  ;  ;  ;  ;  

虚拟资本的内涵、运作规律及经济影响分析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