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嘉陵江路小学 266520
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无论何时,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著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动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那么如何建立并优化这块主阵地呢? 通过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我认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质疑
“学始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学中,恰当地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认知活动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激发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成为乐学者。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利用多媒体显示一个生日蛋糕,清晰逼真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随音乐响起了配音:“一天小刚过生日,他请来了小强、小丽两个好朋友一起分享生日蛋糕。小刚的爸爸将蛋糕分给三个人,小刚分得蛋糕的1/3,小强分得蛋糕的2/6,小丽分得蛋糕的3/9。想一想,谁分得多?”学生中有的讲“小丽多”,有的讲“一样多”,顿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可谁也讲不出充分的理由驳倒对方。这样给学生创设了第一个悬念:究竟谁多?这时教师并不急于评判谁是谁非,而是在多媒体上进行这样的演示:“先将蛋糕平均分成三份,指着其中一份说是小刚的;再将蛋糕等分成六份,指着其中的两份说是小强的……”不等蛋糕分完,学生都喊道:“分得的一样多。”在解决了第一个悬念的同时,又产生了第二个悬念。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一样多呢?”教师说:“是啊,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是什么原因使三个分数相等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道理,于是教师抓住机会展开新课,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二、游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把游戏引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有助于学生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课前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学生常用的日用品、学习用品以及一些小玩具,并给这些物品贴上价格标签。课堂教学时,我从班上先挑出几位学生当商店营业员,其他学生当顾客,到商店任意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购买过程中,所有学生都有机会直接参与自由交易活动,兴趣较高,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压力,而是在“玩”中去认识人民币,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学生还学会了合作与探索,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实践能力。诚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学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三、教学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动手操作是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习的重要手段。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思维特征,正确地、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放学具、绘制图表等操作活动,为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沟通形象与抽象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自己活动,从学具盒(内有许多小棒)中拿出三根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同桌的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引导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习兴趣。
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能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探索数学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
四、进行联想训练让学生体会数学魅力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相关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内容“唯一性”、方法“多样性”的特点,积极进行联想训练,使学生体会灵活多变、奥妙无穷的数学魅力,品尝学习成功的愉悦,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发展。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水泥厂原计划生产一批水泥,实际前4个月就生产了3/5,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个月完成?”教学时,指导学生从分数、比例、方程等入手,通过联想,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结果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多种方法解答了这道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马晓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角形论文; 数学论文; 蛋糕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操作论文; 《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