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准则趋同路上中国应选择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会计准则论文,路上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有的会计准则趋同背景下,中国会计准则要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趋同,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仍然需要回答以下一些问题: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我们的趋同目标,中国应进行哪些权衡取舍?考虑中国的现实和未来目标,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趋同方式仍是最大挑战。目前,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趋同方式的选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官员多次鼓励中国改变趋同方式,选择直接采用。并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将下一阶段的工作放在了准则的实施执行上,也就是IASB将开始评估声称实施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体是否在应用层面执行了国际会计准则。 对于中国来说,还有一个挑战是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理念正全面采用原则导向方式。这对于长期习惯于会计规范的中国应用者(包括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审计师、分析师)、习惯于成文法并将会计规范视为规则的政府监管部门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因此,我国需要转变对会计准则的认识,在学习时更多探讨其背后的原则,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案例情境式教育和准则应用指导应该成为我们会计准则体系中的重要基础。 全面趋同顺应市场需要。目前来看,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实现会计准则等效,即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这样可以降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转换成本;另一个是提升中国会计准则的质量,对于中国市场上出现的新交易和业务,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中已有的经验和做法。这意味着中国会计准则制订机构不能完全决定自己前进和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欧盟等地区按准则形成的结果是否相同作为会计准则等效的标准,香港则是直接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因此,如果中国希望持续获得这两个已承认中国会计准则等效经济体的认可,就需要持续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全面趋同。这意味着,中国可能需要交出部分准则的制定权。 中国的确也有自己的发展现实。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历史只有30多年,另一方面中国长期实行规则性会计制度,法律规范属于成文法体系。因此,会计准则的使用者和会计准则教育机构习惯于学习和遵守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中国会计准则规范中多列举出要求,很少解释选择此项要求背后的逻辑和理论基础,因此,中国会计准则的教育者和应用者按原则性会计准则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和素养都有待提高。但现在也有积极的变化,中国会计教育中越来越多地强调案例和情境教学。我们相信这些努力可以帮助中国的会计准则应用者更好地理解准则的实质,提升准则应用者的职业判断能力。 利益诉求决定同步的“脚步”。事实上,2006年中国以大爆炸方式整体性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对于新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可行的方式是逐个评估和引入中国,生效时间倒不一定必须同步。这种方式有助于中国会计准则首先在准则文字层面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步,同时有利于会计准则应用者减轻学习负担,适应学习曲线,也有利于那些已经或将走进国际市场的企业更好地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新变化。 在会计国际趋同过程中,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有的希望争夺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的领导权,有的期待利用此次变革的机会取得自己的话语权,有的是期待参与准则的制订过程,有的则是期待搭上国际会计准则这趟便车,不同的利益诉求需要有不同的趋同策略。目前来看,美国对于其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认可的步伐显然是在停滞,但是其目标没有变化,要成为全球会计准则的领导者。中国与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一样,选择了采纳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目标是为了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通过使用国际化的商业语言,改善自己的投资环境、帮助本国资本“走出去”,同时期待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改革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标签:会计准则论文;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论文; 会计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