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_张琼花 马海燕通讯作者

张琼花 马海燕通讯作者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人民医院; 云南 澄江 652500)

【摘 要】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急诊 2016 年 5 月-2018 年 5 月接受的 148 例心脏骤停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在急诊心肺复苏中护理模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74 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74 例: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抢救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抢救总有效率(97.29%)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急诊心肺复苏中给予集束化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常规护理;急诊;心肺复苏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286-01

急诊接收的心脏暂停患者在实施心肺复苏中护理模式可直接影响患者抢救结果,集束化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通过干预心肺复苏过程中各环节要素以期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本次研究为论证集束化护理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临床应用价值,对我院急诊 2016 年 5 月-2018 年 5 月接受的 148 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抢救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急诊接诊至给予心肺复苏抢救时间在 5 分钟左右,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心肌梗死致心脏骤停,实验组 74 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男 40 例,女 34 例,年龄最小为 25 岁,年龄最大为 78 岁,中位年龄为(49.22±1.26)岁。对照组 74 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男 41 例,女 33 例,年龄最小为 24 岁,年龄最大为 78 岁,中位年龄为(49.21±1.25)岁。参与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均遵循心肺复苏指南给予给予患者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实施 CPR,突出胸外按压;尽早除颤;生命支持以及综合心脏骤停后治疗等环节。护理人员应控制急诊病房温度与湿度,保证急诊病房温度在25)℃左右、相对湿度在 50%左右,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舒适度。对于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于伴有意识功能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调整患者体位,向患者头摆向肢体另一侧,监测患者血压,对于血压监测平稳的患者可在将患者头部抬高 10 度至 30 度以促进静脉回流;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心电监护监测以及心电图检查,从而了解患者组织灌流情况,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反应了解患者脑部血液灌流情况以及脑功能。

1.2.2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1)提高急诊护理工作人员工作经验要求,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应具备 3 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上岗前参与心肺复苏临床操作与理论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2)护理人员应了解心肺复苏患者急诊给药类型、给药方法、药理作用及副作用和禁忌,护理人员应避免快速给予患者大量 5%GS 或无糖液,护理人员应遵循给予给药,给予患者血、血浆、白蛋白等胶体液易于增强患者血液输氧能力,延长扩容效果,改善患者主动脉、冠状动脉压。(3)急诊心肺复苏患者需给予人工气道维持呼吸,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实施气管插管,在常规两条胶带交叉固定于患者颜面两侧的同时用一条中 1/3 处包有两层纱布自患者枕部双耳下方绕至气管插管门齿部位向下交叉打结,而后再绕至门齿处打结,从而固定气管。根据患者性别决定气管插管深度,男性患者气管插管深度应距门齿约 22 厘米至 24 厘米,女性患者应控制在 21 厘米至 23 厘米,护理人员在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扣背以预防肺部感染的同时应避免气管出现移位、脱落。对痰液排出困难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循医嘱给予雾吸痰。(4)皮肤护理:患者每隔 2 小时翻身一次,对于侧卧 90 度困难的患者可循仰卧位、左侧卧 45 度体位、仰卧位以及右侧卧 45 度体位。护理人员在帮助患者翻身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皮肤肤色改变,对于局部皮肤压红但未破皮的患者应局部适量涂抹润肤露,从而避免患者出现压疮。(5)心理护理:心脏骤停患者其发病多是由于受到强烈心理冲击,护理人员待患者意识恢复后,应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在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的基础上实施心理疏导,并嘱患者家属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避免患者情绪激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显效:患者各项生命指症均恢复正常状态,可自行活动。有效:患者各项症状生命指症均恢复正常状态,需在他人的协助下活动。无效: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 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两组患者抢救效果其计数资料(%)百分数表示用 X2 验证;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急诊抢救结果,具体情况(见表 1),实验组共有 72例患者病情好转,对照组共有 64 例患者病情好转,实验组患者病情好转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3 讨论

心肺复苏是心跳骤停患者临床常见救治方法,据我国相关卫生部门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每年约有 85 万个体发生心肺复苏,其中约有 50 万心脏骤停患者及时给予心肺复苏急救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1]。急诊收治患者临床护理可直接影响患者相关脏器功能的恢复,近些年临床提出集束化护理干预改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抢救效果,集束化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是一种多种护理干预措施捆绑式护理,且相关护理措施的实施以循证为基础,依据影响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抢救相关因素进行有效干预,选取具有 2 年以上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早期给予有效抢救药物,对气管插管患者给予绑带加固,减少气管插管中意外事件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压疮发生率[2-3]。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共有 72 例患者抢救成功,总有效率为 9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对于急诊心肺复苏中给予集束化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迪.集束化护理在急诊重症监护室 ICU 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8):45.

[2]冯春哲.集束化护理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评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7):218,220.

[3]周冬娜,黄翠青,黄霜霞等.集束化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多管道维护中的应用[J].蛇志,2018,30(1):113-114.

作者简介:张琼花(1973 年 9 月-),女,汉族,大专,护师,主要从事急诊内科护理工作。

论文作者:张琼花 马海燕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  ;  ;  ;  ;  ;  ;  ;  

集束化护理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_张琼花 马海燕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