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理论下“海绵城市”的构建途径探究论文_丁浩虹

当前城镇建设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比如,土地资源锐减、土地硬化以及绿地减少、江河湖水系破坏等问题,使我国城市地表径流量减少,蓄水能力与净水能力减弱,随之引发的就是地下水枯竭、洪涝灾害频发、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污染等。海绵城市基于以上背景产生,各地区积极倡导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于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城乡规划与建设的新方向与新趋势。

1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1.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从提出被定义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各种环境变化与更好的应对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可以充分吸水、蓄水、净水,干需要用水时“释放”并充分利用[1]。

1.2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海绵城市三大建设用途分别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恢复与修复;低影响开发。其中,低影响开发(LID)是雨水系统先进的雨洪管理模式,是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应用源头、分散式的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核心是保持开发前后的特征不变,包括峰值流量与峰现时间、径流总量等。

2景观生态规划

2.1 景观生态规划意义与作用

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将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作为目标,在综合评价、景观分析基础上构建出的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空间结构与模式的过程。可以对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立起有利于补偿受损生态系统并改善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2]。

2.2 景观生态规划核心途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景观安全格局(SP)是构建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将格局关系与景观过程作为基础,在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上对景观模拟分析的过程,以确保这些过程顺利、安全运行,最终构建出安全格局。

3 海绵城市构建景观生态规划途径

3.1规划布局水导向绿色基础设施

先对区域原有的绿色生态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掌握生态服务水平与受破坏情况,包括道路生态廊道、河流、森林等绿色斑块等。其次,依据雨洪安全格局判别渗水斑块与回水区域。最后,对原有绿色基础设施综合梳理,对薄弱区域构建雨水基础设施,包括透水地面公园绿地人工湿地、雨水廊道等。

3.2规划布局雨洪调蓄系统设施

先对场地基础分析,包括地形竖向与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现状、排水管网分布等。水文气象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场地高精度分析,了解场地内河网分布与水文流向、汇水区域面积等,计算雨量径流总量,选择雨水设施,为径流组织方式与设施布局提供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场内土地利用类型与下垫面条件,了解雨洪调控综合能力,基于不同程度地表径流量选择适合的雨洪设施;排水管网系统[3],分析场地排水管网系统应用情况与排水能力、峰值流量等,使用重力引导汇水、过滤及排水等,可减少工程损耗。

3.2.1雨洪自然净化下渗系统

植被浅沟缓冲带。当雨洪径流通过植被时,植被群落可以富集部分水,使雨洪流速降低,并对雨洪过滤、生物降解污染物。场地尺寸小,设计时可将植被浅沟作为地块边界,设置道路两侧硬质地面,可以起到净化与传输作用;低势绿地。低势绿地高程与周围硬化地面有关,硬化地面5~20cm下凹型绿地是雨水自然渗透的绿色基础设施,也是提升雨洪下渗吸收效果的重要地点[4]。

3.2.2 雨水人工净化蓄渗入系统

生物滞留池。低势区域设置的净化池塘就是生物滞留池,是通过生物净化、土壤及砂砾过滤滞层收集利用净化后雨洪的设施,其设计可以结合雨水花园与人工湿地,通常布局在区域内地势较低且雨水汇聚量大的地方。

3.3 综合应用案例—生态雨洪管理绿色社区

3.3.1 LID理论生态社区应用

恢复并保护天然湿地与池塘、原生植被区等生态景观,同时对自然排水路径进行保护;对场地高低起伏地形组织排蓄雨水充分利用,将绿地基开放空间透水区域布置在地势较低的区域内,使低洼区域充分集水;使用与场地相配套的雨水利用设施,布置三级雨水渗入网络。入渗网络源头使用一级雨水回收措施,包括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而二级措施的作用是过滤与传输,比如,渗沟渠、植被浅沟等;在自然排水系统末端应用三级措施,作用是大面积滞留与入渗、存储等,比如,雨水湿度、蓄水湖、地势绿地等[5]。

3.3.2 雨洪生态社区案例—德国汉诺威-康斯伯格

占地面积140hm2,采用自然排水方式,与源头控制与局部就地滞留与下渗方法结合,将天然水循环系统恢复,不破坏社区地下水循环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雨洪滞留与入渗系统,通过对特色化生态雨洪设施组合实现雨水管理利用。由蓄水湖、输水沟、雨水滞留区及雨水绿道组成三级渗蓄网络,地表沿雨水渗滤沟,一步一步渗透,最后进入到蓄水湖。

结束语:本文从区域规划与场地设计两个角度出发探究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海绵城市”使城市水资源有效利用、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参考文献:

[1]孟岭超.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生态景观重塑研究[D].河南大学,2015.

[2]李光耀.基于CIS理论的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

[3]周文.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生态要素研究与应用探讨[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工程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2016:8.

[4]刘安琪.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5]肖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雨洪管理措施研究[D].中南大学,2013.

论文作者:丁浩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0

标签:;  ;  ;  ;  ;  ;  ;  ;  

景观生态学理论下“海绵城市”的构建途径探究论文_丁浩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