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产权改革及其启示_产权理论论文

俄罗斯产权改革及其启示_产权理论论文

俄罗斯产权改革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启示论文,产权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17.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79(2004)05-0059-06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攻克的堡垒和继续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如果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则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保证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第二次“改革”。借鉴国际经验特别是与我国国有体制具有深刻渊源的俄罗斯国有产权改革经验对于建立起结构合理、管理高效的多元化产权制度体系无疑是块不可或缺的过河“石头”。

一、俄罗斯私有化背景、做法、特点与成果

(一)俄罗斯私有化背景

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俄罗斯私有化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主客观条件。

1.基于对传统国家所有制垄断弊端以及历次小打小闹的改革失败的认识和反思。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多年时间里,苏联曾进行了4次较大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不外乎是改变条块分工、削减指令计划、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及增加经济刺激等。历次改革或多或少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以产权为核心的内部激励机制和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外部环境,终究治标不治本,无法扭转经济滞胀、衰退的局势。所以,新俄罗斯领导人基于国有垄断制度不符合产权发展规律、排斥市场竞争和与多种资源配置方式不相容的弊端,认为继续进行采取隔靴搔痒式的放权让利改革将无法解决前苏联的体制矛盾并建立起自由竞争的新型制度。

2.全球私有化浪潮的影响,二战后,以国有企业为基础的公共部门对西欧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的问题日渐显现。如70年代英国国企的生产成本比私企高出33%,西德高50%。于是,英国从1979年开始推行“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把绝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股份都出售给了私人企业,政府获得了数百亿英镑收入,法国在1986-1988年间把600亿国有制企业资产私有化了,德国、意大利、瑞典、巴西和亚洲一些国家也开展了私有化运动。1990年波兰开始的私有化改革给俄罗斯以直接的示范效应。

3.西方理论的引导与物质支持。俄罗斯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如A拉迪金、A.布兹加林、B.拉达耶夫,特别是身兼经济学家与政府官员的盖达尔、丘拜斯及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学者认为仅仅停留在寻找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上难以消除原有体制的毛病,俄政府信赖的哈佛大学萨克斯和史莱弗等所开药方的主要配方也正是私有化,为使新型民主自由市场经济改革不可逆转必须快速私有化以彻底铲除原有制度基础。私有化兼有经济和政治目的:既是提高经济效率、改变经济基础增长基础,又是使改革进程具有不可逆转性的保证。叶利钦在1992年1月初私有化刚刚开始的时候就说,改革还没有成为不可逆转的进程,不能容忍缓慢的改革进程。主持私有化工作的俄联邦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主席丘拜斯说,私有化改革的初衷虽然是要彻底解决经济问题,但实际上是5%的经济加95%的政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7国集团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对独立之初急需资金支持的俄罗斯提供支持(240亿美元一揽子援助计划)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求按照他们描绘的蓝图,即实行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改革重建经济。

(二)私有化的基本做法

1.建立和完善私有化法律体系。在1991年7月3日通过《俄罗斯联邦国有和市有企业私有化法》之后,陆续颁布了《私有化纲要》、《新私有化法》、《评估法》、《破产法》及其他一系列法规和总统令等,形成了一整套法律体系。

2.建立联邦、联邦主体及市政三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有关私有化的立法、执行、协调、批准、组织、登记等工作,不设立中间层次的资产经营公司,国资部门主要是选派通过公开竞选选出的代表进入企业董事会,行使与国资相关的股东权利和财产权利,决定转让或出售相关企业的国有资产事宜。

3.制订私有化规划及实施方案,将企业分成交给地方政府出售及纳入联邦大规模私有化两类和立即私有化和暂不私有化两种,并按照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将大规模私有化企业细分为强制私有化、自愿私有化、需经国有资产委员会批准私有化、需经政府批准私有化及禁止私有化等五种。

4.通过“小私有化”(指将国有小型工商业、服务业和建筑企业进行产权转让)和“大私有化”(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两大阶段及证券私有化、现金(货币)私有化及个案私有化三个步骤实施。

(三)私有化的基本特点

1.注重私有化的法律完善、组织保证及战略规划。通过不断发布法律、总统令及其他规章制度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私有化法律调节体系并按照国资管理与财政部门分开原则成立三级资,产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对联邦、地方和市属资产进行管理。通过制订私有化规划和计划及按照国有企业的重要性和规模大小组织实施,总体上保证了私有化的有序进行。

2.自上而下,强行推动。一般通过颁布法律和总统令及政府命令强制推行,要求限时限量完成私有化指标,强制性和命令性在私有化初期特别明显。同时,注重一揽子配套改革。在开展私有化的同时,还在价格、外贸、外汇、货币、金融、财政、税收、就业、社会保障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同步开展改革等。此外,还注意循序渐进,私有化按照小——中——大——特大的顺序推行私有化,从快到慢、从全面推进到单个实施、从一般行业转向自然垄断部门、从重公平到重效率梯次展开。

3.重视产权转让公平和交易透明,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在私有化初期发给每人1万卢布的私有化券,并对私有化企业内部员工规定了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为了避免早期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无偿私有、内部人获利、私有化券无序转卖等所致的管理混乱和资产流失,从90年代中期开始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计划、准备、可行性研究、财务调查、资产评估、产品市场、投资前景、出售方式、程序和条件等的科学规范,国有资产转让出售过程的公开性、透明性、竞争性大大提高了私有化交易效果,如2000年奥伦堡石油股份公司85%的股份,标价为4.25亿美元,进行拍卖,以10.80亿美元成交,超出底价6.55亿美元。

4.从重产权转让转向重公司治理。私有化初期大多数私有化企业由内部人控制,资产数量和质量、经营机制和效率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所以,从90年代中开始在保护产权和投资者利益基础上加强了对私有化企业进行重组和加强公司治理,促进所有者增加投资和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工作。私有化企业内部职工持股逐渐降低,而外部投资者的股份逐渐增加,如外部股东持股比例从1994年的20%上升到2000年的54%,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相应地从62.4%下降到34%,国家持股则从17.5%下降到12%。外部股东持股的增加促进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普京及俄政府新总理米·符拉德科夫均强调,未来私有化的重点通过公司重组和结构治理,促进投资和经营效率、有效私有者阶层的形成,增加有竞争力的商品与服务,保障经济发展。

(四)私有化的基本成果

1.私有化消除了国有垄断并形成了以非国有制为主导的多元产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结构。截至2002年1月1日,共有13万家国有企业实现了私有化,占私有化之前全部国有企业总数的66%,国有成分从1990年的88.6%下降到10.7%,私有成分从1.2%上升到75.8%,集体与其他混合成分从10.2%变为13.4%。正如普京所强调的,私有化奠定了市场经济的基础,美国和欧盟于2002年夏秋分别承认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为其争取以正常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奠定了良好基础。

2.私有化奠定了新的经济增长基础。私有化迫使新的所有者适应由国家给“米”下锅到市场找“米”下锅的经营方式转变和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培育。1994年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对426名私有化企业经理所进行的调查情况表明,私营企业在决策自由、在职工工资提高和劳动态度改善、创新技术与产品、提高质量等方面均比私有化之前有较大改善。私有化企业投资能力增强,1999—2003年投资增长率累计达到46.5%,其中70%来自企业。私有化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始采用国际通行的财务制度,公司活动透明度和竞争力得到提高。俄近5年的经济年均增长率已经从5年前的-5%提高到6%,增长势头强劲,俄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高盛公司预测,未来50年俄将是世界四个经济增长最快的“黑马”之一。

3.私有化促进了新的调控和管理机制的形成。私有化使治理国家的任务变得简单,经济非官僚化、经济法制化进程加速,政府机构不断“瘦身”并逐渐成为“小政府”,公正、透明、有效的经济管理体制逐渐确立。俄转型经济研究所所长伊.盖达尔认为,俄正在走向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即由利用早期建立起来的生产设备为基础的恢复经济步入投资经济,对经济结构及政府机构进行成功的改革是确定经济改革新方向的先决条件。近年俄取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得益于选择了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俄副总理库德林表示,俄已经“拥有当今世界上一套最自由的经济体制。

4.制度变革改善了俄吸引外资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环境。私有化促进了市场竞争规则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国际权威机构已经将俄从适合投机国家提升为适合投资国家,并进入8大最具投资吸引力国家之列。2003年10月穆迪氏将俄主权信用等级从Ba2提高提高到Baa3。近年吸引外资额年均增长率超过50%。制度变革使俄彻底改变了前苏联的国际形象并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竞争环境和地位。

5.私有阶层及新型社会价值形态基本形成。由于政府尽力维持了前苏联免费医疗、教育、住房及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并建立了联邦贫困支持财政转移支付基金、以及大多数居民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使居民减轻了对私有化的反对并度过了私有化及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经济衰退和生活水平下降的挑战而未引起深刻的社会震荡。产权制度改革使对国家的依赖和平均主义逐渐失去市场,而尊重私有财产、财富与社会差别、创业与创新精神、新型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基本形成。目前自认为属于中产阶级的人群已达40%,以私有者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壮大将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俄罗斯私有化再审视

(一)私有化及转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无疑,由于盲目照搬国外模式和外国顾问指导设计、忽视客观国情急功近利、准备不足、操作失当、国家疏于调控等各方面的原因,私有化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结果:

1.私有化企业微观经营效率并未立即显著提高。私有化初期,俄忽视了企业产权转制之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及市场环境改善。因此,私有化企业的新主人——内部人(经理与职员)要么无力进行新的投资,要么将廉价获得的企业资产抽逃,而外部及外国投资者又因缺乏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而被挡在竟标之外而难以对私有化企业进行股权交易、重组,少数外商即便买到少量股份也往往被非法稀释或取消,所以,许多企业缺乏资金和有效经营对策而停产或破产。对此,丘拜斯说,私有化的最大挑战不在今天而在明天,不在转制,而在转制后大部分企业可能破产。

2.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因缺乏透明和竞争机制在私有化初期一些企业是全部或部分无偿转让、或低价转让,企业经理层与官员相勾结利用法律和管理漏洞攫取国有财产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从1992年到1999年国家从近13万家国有企业私有化总收入才92.5亿美元,而实际进入预算帐户的仅76.28亿美元(82.5%)。俄人均私有化收入只有约63美元,只及同期波兰的约1/4和匈牙利的1/20。

3.经济出现衰退。伴随着私有化及其他一系列改革,俄经济出现了连续7年的滑坡,GDP总量下降达40%,居民收入下降约60%。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私有化,但毕竟与私有化进程中的盲目冒进、失控及综合治理有着一定的关系。

4.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私有化远没有达到预想的让全体居民都均等获得国家财产的设想,居民收入差别和财富鸿沟更扩大了。职工所获得的私有化企业股票在重新洗牌过程中廉价落入经理层囊中或垄断寡头手中,俄基尼系数从1989年的0.24上升到1995年的0.48,收入最高的10%居民与最低的10%的差距从90年代初的8倍上升到约14倍。

(二)应有的客观评价

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和问题并不能成为否定俄罗斯改革的理由。保罗.萨缪尔森说,“没有哪个经济的转轨是无痛苦的”。世界银行早在1993年就预料俄“大型企业私有化不会一帆风顺”。前无古人的私有化不出现丝毫闪失无疑是求全责备,因此,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俄私有化。

1.消除谈“私”色变的成见。私有化实际上是非国有化,即通过出售、拍卖等各种方式部分或全部地将国有资产转让给个人与法人等,私有化后把国有独资改造成控股或参股企业、私营公司、股份公司、合作公司等等多种企业形式而非全盘私人化。所以,把私有化等同于私人化、把私有化等同于国有资产“卖光”化无异把私有化妖魔化,是越公越大越好的传统偏见。俄私有化既不是把国有企业都卖给个人,相当多的是股份公司化,更不是全盘卖光。至今,还有1/3的企业和约40%的资产掌握在国家手中。当然,快刀斩乱麻式的产权重置方式的短期成本可能高了点,但“免费午餐”也是不可能的。

2.应将私有化成果与设定的目标相比。俄私有化设立的基本目标是形成广泛私有者阶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改善国家财政状况、筹集用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鼓励竞争、抑制垄断;吸引外资,扩大生产投资基金;建立良好的社会组织构架。自由市场和民主社会框架的形成表明私有化基本上达到了当初所设定的主要经济政治目标。

3.经济衰退并非私有化的必然结果。私有化过程所引发的一些深刻变化固然对经济秩序难免造成冲击和经济增长下降,但前苏联体制扭曲、结构失衡、经济濒临崩溃、民族冲突、国家解体所致的生产链条断裂、以及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等才是俄独立最初几年经济急剧下降的主因。谁能保证在国家解体和国际市场恶化情况下仍能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增长?7年经济下降并不能作为衡量经济改革成败的“盖棺定论”,可能需要用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评估。相反,一些前苏联国家私有化改革进程比俄罗斯还慢,但其经济衰退幅度超过俄罗斯,如到1995年俄私有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已经达到55%,而乌克兰仅为35%,但1990-1995年GDP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为-7.7%和-10.1%。独联体国家议会协调委员会总秘书长克洛托夫总结独联体国家10年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时说,“独立之初,一些前加盟共和国为从莫斯科的‘剥削’下‘解放’出来而幸庆,如今,俄罗斯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独联体国家不仅对俄能源,而且对俄市场和就业的依赖相当大,如在俄境内的独联体各国未登记劳工就达到约500万人”。

4.科学评价渐进激进的优劣。快慢虽非判断成功的标准,但不同的改革方式与速度在不同的国度和时期会有不同的成本/收益比。一般说来,激进式改革时间与改革成本成负相关,即前高后低,改革总收益曲线呈现为大波浪型。而渐进式改革时间与改革成本成正相关,随着改革的深入而摩擦加大,改革总成本随着时间推延而扩大,改革总收益的曲线表现为小波浪型。如果说太快易出问题的话,那么,太慢同样会增加改革“学费”。激进还是渐进,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短痛”还是“长痛”、一次性“付款”还是分期“付款”的问题。波兰前副总理W科勒德克认为,私有化完成得越快,官僚制度与非国有化进程的联系割断得越快,控制腐败就越容易。德国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漫飞也认为,自发协调的新体制站稳脚跟并产生更卓越结果的速度取决于制度变革的明确性、连贯性和速度。缓慢改革只能让新旧寻租联盟有时间给进一步变革制造障碍,缓慢改革所致的子系统的互不兼容永远是不稳定和协调中效率损失的根源。与犹犹豫豫的渐进论相比,即使在短期内会产生预期不稳定和存在着政治抵制,而迅速、连贯、全面地转向新规则仍具有相当大的战略优势。渐进激进并非绝对矛盾,而是相互包含、相得益彰,任何经济体制改革都不可能沿着直线等速前进,在不同国度和不同时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能人为臆断,而是要以客观情势和追求最佳效果为依据。俄私有化开始是激进,后来转为渐进,并非一直激进,不能仅仅用激进来描绘俄罗斯私有化。

三、几点启示

(一)国有产权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创新护航

1.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大卫.休漠和亚当.斯密等在200多年前就确认,私有产权、缔约自由和法治是人类基本制度的关键因素。科斯定理证明,私有化是实现产权制度安排达到帕累托效率最优化,即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基本条件。应该树立所有制的生产力测度标准,消除人为规定某种所有制为主导地位的传统观念。

2.民营化、社会化是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也提出,政府的功能是治理(制订规则)而不是经营企业,因此,企业经营应该民营化。抑制政府投资冲动,退出竞争性经营领域是彻底改变裁判与球员一身兼,实现市场法制化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国有经济比重太大不利于市场自由竞争,还因不被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而屡遭国外反倾销,使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安全和竞争力受阻。

3.我国国有产权改革刻不容缓。目前,中国改革进入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百慕大三角”区了。世界银行专家指出,应该防止在匈牙利、俄罗斯和亚洲许多国家所发生过的影子私有化、“自发私有化”所带来的国家资产“冰棍效应”。前苏联放权让利等微小改革没有能解决根本体制问题、以及后来俄罗斯派出通过以竞争方式产生的国资代表参与国资企业管理的制度不成功的经验表明,国有企业的产权模糊、“委托代理问题”和经营效率问题也难以通过非人格化的国资委和国资经营公司制度从根本上得到化解,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哈佛大学教授PieterBottelier强调,中国必须做几项高空平衡的动作才能达到河的另一边,啃下国有产权非国有化改革这块“硬骨头”便是其中“动作”之一。

4.国有资产改革需要坚定的政治改革决心和制度保证。产权改革是利益博弈,偏好寻租活动的政治、经济势力会千方百计阻扰对自己的“革命”,因此,要突破国家“经济人”角色的膨胀和为避免特殊强势集团利益反抗而屈从其阻扰和拖延改革并牺牲全民利益的产权改革中的“国家悖论”,实现社会利益“最优化”。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要求干净彻底的制度转换,而后者又需要有具有坚强决心和进取心的政府及新的政治体系,否则,改革将寸步维艰。热若尔.罗兰认为,“没有以适当的制度为基础的自由化、稳定化和私有化政策,不大可能产生成功的结果”,在守旧力量强大的反对声以及经济滑坡的巨大压力下,俄私有化没有半途而废,而是不断克服困难、修正失误、走向成功。

(二)产权改革必须一揽子展开和循序渐进

产权制度变迁必须系统推进。按照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的经济改革理论,产权改革必须配套展开,不能单项突进,逐项分拆和分阶段实施危害甚大。新西兰前财政部长露丝.理查德也认为,改革没有第二次机会,次优的改革只能产生第四或第五的成果,零敲碎打的折中办法容易造成双重损失。

1.要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俄政府在私有化之初及私有化过程中一直比较重视立法,先后颁布了数以千计的法律法令,形成了一整套私有化调节法律体系。通过制定规划,建立公正的资产评估、审计、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统一、公开竞争的产权交易规则和产权市场,达到既不排除MBO方式,又防止内部人非法控制,既抑制腐败滋生、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保证最大公平性,又追求效率最优化。

2.必须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要分别轻重缓急,避免缺乏整体思路和协调动作所导致的顾首不顾尾、相互制掣的局面。为此,需要对价格、财税、金融货币、外汇、外贸、就业、社会保障体系、职业经理人才市场等等进行配套改革,各领域、多部门、全方位、立体化协同作战才能取得较好效果。私有化之初,在市场供应紧缺的条件下俄实施仓促的、一步到位的价格自由化和通货紧缩政策以及银行、外贸、外汇自由化等导致市场秩序紊乱,既使使居民财产损失巨大和生活水平剧降,还使大量国家私有化预算收入化为乌有、私有化企业大量破产。

3.必须建立适当的社会保障体系。产权改革肯定会对职工及其他相关利益人产生冲击,要对产权重组过程可能对生产、就业、社会保障等造成的冲击制订应对预案,建立必要的合理保障,以减少改革阻力并争取广泛支持。

4.产权改革必须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俄原先企图用“500天”就彻底消灭国有企业和完成制度转轨,结果花了10年还未完成私有化,预计要到2008年才能完成。

标签:;  ;  ;  ;  ;  ;  ;  

俄罗斯产权改革及其启示_产权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