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企业水平和出口战略的视角_人力资本论文

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企业水平和出口战略的视角_人力资本论文

企业自主创新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企业层面与出口战略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自主创新论文,视角论文,层面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对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竞争的根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依靠创新来进行产品的开发。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其在制造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与制造业经济总量相比,是微乎其微的。而当前国与国的利益争夺已经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转向技术实力、创新能力。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也从对产品和资本的垄断转向对技术的垄断。因此,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要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技术创新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十二五规划已提出要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因此,本文对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展开分析,并结合实证,提出企业自主创新对策。

二、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Becker(2000)等人的经验研究表明,研发投入对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显著的影响。Scott A Snell(2007)在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人才进行分层分类,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性和特殊性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分为核心人才、独特人才、通用型人才和辅助型人才四类。在四类人才中,只有核心人才是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Michie(2003)认为外资参股可以促进技术创新。以上多为基于企业层面的经验研究。后来的研究者又从战略的角度指出出口与创新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Galenda&DeLa,2003)。康志勇(2011)认为,企业出口行为会对自主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出口规模越大,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出口规模越小,会抑制创新。庄卫民和龚仰军(2005)确定了四个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企业总体的经营战略、企业实力、产业竞争态势和国家政策。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会激励企业采用创新战略超越竞争对手。

本文试图在兼顾企业层面与出口战略因素的条件下,从企业研发投入、企业人力资本、出口等因素入手,对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展开分析。

三、企业自主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发投入影响因素分析

研发投入以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来衡量,R&D支出是指报告期内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以及这三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的费用支出。研发投入会带动创新,而且研发活动中的基础研究、技术转移都有助于企业引进新知识,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使企业成员能够快速吸收最先进的技术,最终帮助企业获得创新成果。

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83%,比上年增长21.9%。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可以衡量一国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比重的上升,反映了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经济增长的潜力也随之提高。

从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来看,根据行业分组,2010年平均投入强度为0.98,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投入强度最高,为2.04,医药制造业其次,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紧随其后,投入强度均在1.5-2之间。其他行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均小于1%。R&D经费投入强度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用国际标准来判断R&D经费投入强度,当比例小于1%时,表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比例在1%-2%之间,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如果该比例大于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才算步入良性通道。根据201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成员国的最新R&D数据,发达国家跨国公司R&O强度投入指标均在5%左右,高技术公司甚至高达15%以上。而我国这一指标近几年虽然有所上升,但总体上还是处于较低水平,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从R&D研究层次来看,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这3种活动类型的经费比例为1︰3.4︰18.3,代表原创性研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与试验发展投入经费比例为1︰5左右。与发达国家1︰1的投入相比,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比例明显过低。可见,目前的R&D经费分配结构不足以令我国依赖研发实力建立优势产业,R&D活动仍处于较低水平,原始创新能力十分薄弱。高精尖技术研发方面的劣势已成为创新实现突破的瓶颈。

(二)人力资本影响因素分析

人力资本迁移作为知识传播、技术转移的重要途径,会对技术创新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人力资本指标以企业科技人员数量来衡量,科技活动人员作为具备技术与知识的群体,人员的数量、总体素质、知识更新的程度以及其学术视野都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从登记注册的大中型企业来看,国有企业从事创新研究的R&D人员的比例达到了11%,有限责任公司为百分之31%,股份有限公司为17%,私营企业则为11%,较多的资金支持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按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占81.5%,小型企业只占18.5%。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本配置有待优化。

另外从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结构看,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通用、电信、通信、交通制造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拥有量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化学原料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科技人员拥有量比例相当。由于产业异质性的特征,人力资本对不同产业影响存在差异,人力资本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贡献远小于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贡献。

(三)出口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获得或维系比较优势、培育出口竞争力的内在需求使企业具备追求创新技术、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动力。同时,创新带来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创新效益可以刺激创新者进行下一步的创新。基于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特征,产业内的其他企业会从创新者的创新成果中得到启发,从中“搭便车”,或者进行模仿创新,或者进行自主创新,以缩短与创新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而产业间也发生了技术创新的溢出,当不同产业使用相同的资源生产不同的产品时,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行业效率的提高。此时,当原来的创新技术普及后,企业间的差距缩小,出口竞争的压力又会迫使企业投入技术研发开展新一轮的创新。

除了出口的竞争压力能驱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出口贸易的垂直溢出效应也能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影响。Kneller(2005)提出当某一产业技术得到改进,会影响到相关产业,这体现在与其相关联的产业将会对原有的技术体系进行创新和改进。

另外,技术贸易壁垒(TBT)一定程度上能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可为企业组织生产提供相关的指导,完善产品生产加工的标准体系,以达到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最终目的。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在核心技术控制、产品设计、软件支持、重点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以及品牌等环节上,多数为发达国家所控制,在全球价值链(GVC)上处于低端,因此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多数,很大一部分工业品达不到进口国的技术标准,TBT措施促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使之向价值链的上游(零部件的开发和设计)发展。

四、企业自主创新对策建议

(一)研发投入方面

研发活动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并不活跃,相对而言,制造业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最活跃,R&D投入强度最高的产业集群,占全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的90%左右。R&D的投入为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提供了物质源泉,而我国与发达国家R&D投入强度之间的巨大差距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创新行为。从R&D分配结构来看,企业更倾向于投入到试验发展研究上,与发达国家重视基础研究相比有明显区别。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实践来看,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基础研究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基础研究能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提高原始性技术创新能力。所以,将一定比例的R&D投入到基础研究中,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使企业成员更快的吸收新技术,最终有助于企业获得重大创新成果。

(二)人力资本方面

人力资本作为技术进步的载体,会通过“干中学”、“学中干”和知识外溢诱发技术创新,并通过技术引进和吸收。人力资本所具有的诱导效果,对技术创新有积极影响。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结构。除了继续发挥大型国有企业在吸引创新人才的优势外,还要加大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中小型企业由于受企业规模的限制,缺乏足够的创新资金保障,难以引进到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要吸引高层次人才,先要营造有利人才创新的环境,建立激励创新的机制,实施技术创新要素参股政策,激发起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引导和推动创新人才向中小企业集聚,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一套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政策,为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创造宽松的条件。除此之外,还需加快培训中小企业内部创新队伍的进程优先从内部选拔人才,以避免从源头流失。充分发挥大学园区、科研院所等教育科技资源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鼓励核心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成立创新战略联盟,利用和集聚盟内优势资源,联合培养人才,获取企业生产和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

优化支柱制造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本配置。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会引发物质资本要素的集聚,可以说人力资本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有更高的贡献率。一方面,优化支柱制造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本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化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结合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养新型能源产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以确保人力资源的增长适应经济的增长。根据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计划,做好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

(三)出口战略方面

出口能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因此应鼓励企业加大出口。我国企业主要以代工或贴牌方式,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一旦发生外需减退,这种世界市场细化分工的模式便会面临困境。近年来因金融危机及欧洲债务危机等一些不利因素,大多数企业出口额出现萎缩。要继续保持出口的增长态势,必须参与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如销售、研发设计等,实施品牌战略,坚持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到原始设计制造商(0DM)到原始品牌制造商(0BM)的功能升级路径,延长价值链,促进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这样才能具备进入国外市场的高端竞争优势。

鼓励和支持企业把出口品牌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结合,引导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打造与企业制造能力相匹配的全球性品牌。很多企业的生产能力、研发设计等环节上已经不输给国外企业,要鼓励这些企业“走出去”,努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探索一条产品输出-资本输出-品牌输出之路。

总之,自主创新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必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

标签:;  ;  ;  ;  ;  

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企业水平和出口战略的视角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