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对策;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4-ZYM
引言:他汀类药物该类药物常用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着较好的调脂效果。但近年来随着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报道也愈加增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康复等都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预防对策,为尽可能降低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一年间所接收的服用他汀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不良反应的表现。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均在24-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7±6.2岁。所有患者在用药前均无严重的心、肝、肾等严重性疾病,其中冠心病患者21例,动脉硬化患者13例,高血脂症患者26例。
1.2方法
对该60例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不良反应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几点有效的应对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年龄及时间分析
60例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32(53.33%)例,60岁以下患者28(46.67%)例。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长为用药一年后,最短为用药后立即发生,其中56(93.33%)例患者在服药后三个月内发生。
2.2患者不良反应表现分析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脏损害、肾脏损害、肌病、胃肠道反应、认识功能改变、神经系统损害。其中肝脏损害15例、肾脏损害12例、肌病17例、胃肠道反应22例、认识功能改变16例、神经系统损害9例,存在部分患者发生多种不良反应情况(其详细情况如下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患者不良反应表现分析
不良反应 例数(例) 百分比(%) 肝脏损害 15 25.00 肾脏损害 12 20.00 肌病 17 28.33 胃肠道反应 22 36.67 认识功能改变 16 26.67 神经系统损害 9 15.00 2.3防治对策
(1)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在临床上常以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为主要治疗措施,相关资料表明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用药剂量成正相关。因此可在患者耐受情况下适量减少他汀类药物用量,临床表明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及洛伐他汀每日剂量10mg也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2)他汀类药物相互替换:经临床用药表明,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经CYP2C9酶代谢的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相对较少,而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等经CYP3A4酶代谢的药物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相对较多,而不经CYP酶代谢的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相互作为较为不常见,因此患者在用药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代谢酶的他汀类药物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3)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联合其他降脂药物应用:除他汀类药物以外的降脂药物譬如依折麦布、植物固醇、烟酸以及胆汁酸结合剂等联合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可采取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联合降脂药物治疗譬如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联合烟酸或贝特类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未达标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未达标等。(4)间断给药:一部分他汀类药物的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因此可采取间断给药的方式,譬如每周用药2-3次,若患者不耐受则可从每周一次给药开始逐渐增加药量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避免使用对他汀类药物有药代动力学影响的药物:临床上有些药物会抑制他汀类药物代谢酶以及他汀类药物代谢产物的载体导致他汀AUC显著增高,譬如克拉霉素会明显抑制CYP3A4从而导致阿托伐他汀ACU增高,环孢素能抑制阿托伐他汀以及其代谢产物的载体OATP1B1使得阿托伐他汀的生物利用度增高从而增加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要尽可能避免累死对于他汀类药物代谢酶有抑制作用药物的联合应用。
3讨论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抑制剂,其主要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来将细胞内羟甲戊酸的代谢途经阻断,从而起到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使得细胞膜表明反馈性出现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及活性增加、血清胆固醇清楚增加、水平降低的作用。他汀类药物能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起到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以及脂蛋白合成及分泌的作用,该类药物可分为天然化合物及完全人工化合物两种,其中天热化合物包括美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普伐他汀,完全人工化合物包括西立伐他汀、氟伐他汀、罗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均为有效的降脂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中。同时他汀类药物还可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治疗中,有着较好的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的作用,可起到有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以及抗血栓和保护神经的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肝脏损害、肾脏损害、肌病、胃肠道反应、认识功能改变、神经系统损害,其中应对措施包括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他汀类药物相互替换、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联合其他降脂药物应用、间断给药及避免使用对他汀类药物有药代动力学影响的药物。
4体会
根据该研究可以看出,他汀类药物临床上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且对患者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要严格掌握他汀类药物的用药指征,保障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汪华蓉.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2013,8(12):1790-1791
[2]于无嫌.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20(11):98-100
[3]乐岚,刘建平.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及防治对策[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09):10-12
论文作者:孙娟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类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药物论文; 发生率论文; 发生论文; 脂蛋白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