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城市的城市老化问题与产业决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建议论文,产业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3)04-0057-02
我国的资源城市目前大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经济形势,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下游水平,面临着三大危机:环境危机、就业危机和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危机。所谓资源城市老化问题,实际上是指随着资源开发与利用,资源城市的稀缺性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数量锐减,环境严重污染、植被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城市出现环境危机;同时,资源的渐致枯竭,使以资源开发和粗加工为特征的主导产业变为夕阳工业,加之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大幅度滑坡,财政收入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三大危机正是资源城市老化问题的最突出表现。
一、城市老化问题的成因
城市老化问题源于两种局限性:一是发展观演变的局限性:二是政府在资源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指导的历史局限性。
(一)发展观演变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在生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因而物质中心的观念是自然的。基于这种物质中心论,对于发展,人们通常指经济的增长。比如,法国经济学家帕特里克指出,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通过所拥有财富的增加,从生活需要的不满足状态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人类通过生产关系和社会领域里的变革,从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统治下解放出来。而在50年代,外国学者对于发展的概念就是不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增长,追赶发达国家的问题。不管从国内的经济发展来看还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由物质中心论所引致的机械发展观(功利层的人类中心论)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确实主宰着人类的行为。这种机械发展观,就是以割裂人和自然、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联系为特征的,在理论上处于人与自然之间需要——价值结构的低级层面,它以人类的短期的个别利益为元价值,同自然环境建立一种直接的、片面的物质关系。这里的匹配关系在于,只要人类追求一种短期的局部利益,就只能同自然建立一种表面的、片面的物质关系,把自然局限于浅近的功利价值层面里。正是这种发展观促使人们为了某种浅近的功利目的,无限度地攫取自然,破坏了自然界本身的平衡关系。从我们的实际情况看,我们近几年倍受困扰的沙尘暴、水质污染与水危机、地质灾害、河流断流等环境现象,无不是机械发展观指导下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的必然产物。这种“人定胜天”、人是“自然主宰”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发展观,不只对于我国的资源城市,对于整个人类在近3个世纪来的技术和经济进步的整个方向上都打上烙印,最终导致了原料和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土质下降、臭氧层破坏、动植物急剧灭绝、生态不平衡及自然异化等一系列危机。法国经济学家皮埃尔称之为“该隐综合症”。当然,随着人类对自身和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辩证发展观)。这种生态伦理层面的人类中心论无疑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质的飞跃,但谁也无法否认机械发展观在人类发展中及资源城市老化问题中不可低估的负作用。这是人类认识发展所走的弯路,也许是必然的代价。
(二)政府对资源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指导的历史局限性
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资源城市的经济发展及综合实力的上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我们不只要注意其现实可行性,还要研究其永续性和未来性,因为任何一阶段的发展战略对以后的实践都有深远的影响,决定着下一个决策的条件。在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中既要有经济增长数量指标,又要有质量效益指标;既要有人民生活质量指标,又要有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指标。资源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支援了其它城市的发展,但是,在将资源产地作为能源或资源基地建设时,是否考虑了这些城市在资源枯竭时的对策?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采掘业有朝一日必然要成为夕阳产业,如果没有已成规模的替代产业,失业和经济滑坡必然成为问题,这就是决策永续性和未来性研究的课题。由于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对相关的负面影响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没有采取相应对策,比如煤炭开采必然导致的地面塌陷与地下水位下降对资源城市环境的破坏,对发展其它产业的制约等问题;在主导产业走向衰退之前,没有在政策上指导和资金上扶持资源城市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保持区域经济的活力。结果导致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效率的传统产业居多,高新技术产业较少,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低下,盈利能力下降,资金积累能力不足,而资金短缺又进一步限制了企业设备和技术的改造和创新,从而使资源城市陷入“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区域经济衰退,区域经济衰退又使得产业结构僵化”这样一个怪圈,最终使产业结构更不合理,经济滑坡,产生城市老化问题。在制定资源城市的发展战略时并没有认真研究经济战略的永续性和未来性,没有采取预见性的相关措施,这是城市老化问题的第二个主要根源。
二、产业决策建议
区域经济研究表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产业所处的周期阶段。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或成熟阶段,会由于其高速发展带来规模效应和聚类效应,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反之,若主导产业处于衰退阶段,又没有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城市经济就会停滞甚至滑坡,产生城市老化问题。可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具有特色、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是解决和预防城市老化问题的正确决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大矿区,要因地制宜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这对资源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我们认为,解决和防范城市老化问题,在产业决策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城市曾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做出过巨大贡献,而目前其经济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投资力度明显不足。鉴于此,建议国家采取倾斜政策,加大对资源城市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源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增强其经济活力。
2.资源城市本身应立足于自己的现状,在对所处的内外条件进行充分分析、调研的基础上,着眼长远,要考虑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自己的产业发展战略。要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的技术升级,最终实现技术进步意义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以优化产业结构来解决失业问题,而不是以解决失业问题来调整产业结构。在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关系上,要优先发展无公害的绿色替代产业。对于作为老产业进一步延伸和发展的接续产业,要从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技术含量、保持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发展深加工和精加工工业。
3.要加强当地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国际经验证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政府的宏观调控举足轻重。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导,科研机构来引导的,但政府的扶持意义重大。政府可以设立高新技术发展基金,以解决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不健全带来的融资难的问题;可以建立风险投资,可以制定优惠的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作用不可忽视。在培育和发展替代产业的初期,政府对鼓励的产业和项目必须给予支持和保障,鼓励资源开采企业优化升级或者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甚至政府可通过直接投资,建立国有企业,发展替代产业,起到示范作用。对于淘汰的产业和对环境污染破坏的企业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关停并转,通过强有力的措施促进产业的调整和升级。
4.要加快培育大企业集团,尤其是培育以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生化技术为主的企业集团。这类大企业集团只要搞得好,其前导产业和后续产业在解决城市和农村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由大企业来承担的。因此,建立一定数量的大企业集团,一则可以化解风险,二则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起到带动作用。
5.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要注重该产业中高新技术行业如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业、咨询信息服务等的发展;大力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通过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迅速缩小与第二产业的差距。
6.加强传统产业如食品、药材加工业等的技术改造。引导其向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向过渡。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保证其在经济调整过程中不至于受损,发挥其对经济的相应拉动作用。要通过积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协作,努力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
[收稿日期]200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