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掠夺者--海外广告巨头在中国市场突飞猛进,本土公司正处于危急境地_智威汤逊论文

广告掠夺者--海外广告巨头在中国市场突飞猛进,本土公司正处于危急境地_智威汤逊论文

广告掠食者——境外的广告巨头们在中国市场突然加速,本土公司形势危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告论文,中国市场论文,危急论文,境外论文,本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年前,智威汤逊中乔公司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本土客户,但是2002年,公司已有28%的收入来自内地客户。智威汤逊中乔公司是国际广告巨头智威汤逊集团在中国的合资公司。

这是一个漫长的转变。智威汤逊中乔公司在1992年成立,但是直到2000年1月25日,智威汤逊中乔广告公司上海分公司才同第一家大的中国客户——“三九”药业集团签约。这并非是智威汤逊中乔公司特立独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外资广告公司在中国广告业前十名排行榜上占据大半江山,但他们的客户都是以跨国公司为主。

现在智威汤逊开始改变。2002年12月31日,智威汤逊中国区CED唐锐涛在接受《经济》杂志采访时说,三九、TCL、万基洋参等本土客户对公司越来越重要,还有更多的本土公司开始希望得到国际广告公司的服务。

智威汤逊正在加快在中国的扩张步伐。2002年10月下旬,智威汤逊递交了有关申请书,要求将其在重庆设立的办事处升级为分公司。受中国暂不允许外资广告公司在中国内地设立全资子公司政策限制,智威汤逊在重庆的分公司,将按照它此前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模式,仍由智威汤逊中乔公司出面成立。唐锐涛还透露,智威汤逊正在和广州一家4A级广告公司洽谈合资事宜。

开始转向

一直以来,中国广告业的格局有些奇怪:外资广告公司在中国广告业名列前茅,但是他们进入中国的初衷往往是跟随他们的国际客户,比如智威汤逊集团,就是因为要配合耐克、百事、联合利华等客户在中国的扩张战略,因此他们的客户一直以跨国公司为主。

与此同时,在中国广告开支最大的往往都是本土的国内公司,本土公司的广告业务则主要由中国的广告公司承接。

那么,外资广告公司为什么不大愿意和本土客户打交道呢?

据了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资广告公司担心,根本无法从中国客户那里拿到报酬。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财务总监说,80%以上的国内客户不准时付款,广告公司有时甚至不得不采取易货贸易。奥美集团上海分公司的业务总监马克·班布里奇说:“我知道上海有一家广告公司,他们从客户那里拿到的不是钱,而是电视机。”上海几年前还发生过这样的故事,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为收取2万元广告费而被迫当面向客户下跪。

当然现在情况有所改良,有良好信誉的本土公司越来越多,所以智威汤逊这样的国际广告巨头也开始慢慢转向。

突然加速

似乎在突然之间,境外的广告巨头们在中国市场发力加速快跑。

2002年11月3日,全球最大传播企业之一的英国WPP集团宣布,向上海广告有限公司投资入股25%的股权,另外一个合资方日本株式会社博报堂也将入股25%。

这个消息马引起国内广告业一片哗然。在中国上海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标志性意义的广告企业。在1993、1994、1995年的全国广告公司营业额和综合实力排名中,上广连续三年名列第一。但在2001年的广告公司综合实力排名中,上广已经降到10名开外。主要原因外资广告巨头纷纷进入,上广渐无招架之力。

10天后波澜又起。2002年11月12日,全球最大的专事媒体广告谈判的盟诺(Magna)公司宣布了它的中国公司正式成立。这家一年掌控着400亿美元广告投放量的公司预计,将在中国有约20亿元人民币的投放量,尽管这对它来说微不足道,但它已经成了中国市场的第一。盟诺将利用规模优势和各类媒体谈判,可以获得更好的价格、时间段、版面和优惠。

甚至一向被国内广告公司视为“鸡肋”的电台广告也招来掠食者。2002年12月3日,台资广告巨头远传国际广告公司宣布,与内地12家省市电台签下协议,自2003年起将独家代理这些电台的外资品牌广告。该公司总经理郑恒全说,远传的目标是在短期内建起一个全国性的广播专业购买平台,为客户提供从策划、执行到监测评估的“一站式”广播媒体购买服务。

占据产业链顶端

智威汤逊进军重庆的意图何在?智威汤逊中乔公司重庆首席代表陈萍说,在重庆和整个西南地区,凡是有野心要进军全国市场的品牌,都将是他们的目标客户。事实上,有这样野心的品牌非常多,智威汤逊早就盯上了它们。

陈萍说,智威汤逊在对一个品牌进行整体宣传时,往往会把大量的具体制作工作外包出来,交给当地公司完成,比如广告片的制作、宣传活动的组织,甚至到一张广告照片的拍摄等等。

这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分工,智威汤逊出面招揽大客户,自己进行整体的策划和创意后,再根据需要将专业的广告制作和宣传执行部分外包,由其他的广告公司来完成。只不过,智威汤逊是稳稳地站在这个链条的顶端。

唐锐涛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告诉《经济》杂志说,“这是一个很有道理的方法,可以提高服务的速度,同时保持一流服务的标准。”他认为,中国的企业非常多,而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层次的广告服务要求。大的客户越来越需要国际标准的服务。而小广告公司的长处是反应快捷,对客户活动的快速执行,同时价格相对较低,适合于一些制作业务外包。像智威汤逊这样的大公司更胜任大型策划、创意等整体战略。

本土绝境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广告业被政府视为传播类敏感性行业,且牵涉到意识形态问题,所以,政策对外资进入广告业设置了很多限制,如外商独资外商投资广告业必须采取中外合资形式,外方投资金额不得少于50万美元,股权不得超过50%,董事长由中方代表担任等。

2001年中国大陆前十大广告公司

排名

公司名称

 年度广告营业收入员工数

(人民币:万元)

1 盛世长城国际广告 22963

600

2 麦肯·光明广告公司19188

260

3 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

 18421

490

4 上海奥美广告公司 16708

277

5 北京公交广告公司 14121

170

6 智威汤逊-中乔广告公司

13796

240

7 上海李奥贝纳广告公司

 11844

120

8 上海美术设计公司 11614

203

9 北京未来广告公司 10626

114

10 精信广告有限公司 922

 173

但令人遗憾的是,本土的广告公司并没有利用这些条件发展壮大起来,始终是个一盘散沙的局面。

2001年中国广告业的“蛋糕”有795亿,整个市场被3万余家广告公司、7万多个广告经营单位所分食,摊到每个广告公司身上的份额不足80万。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每地都有数千家广告公司。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京、汉城等城市的广告公司不超过50家;日本电通广告集团公司一年的营业额,比全中国广告业营业额总量都要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客户恶意拖欠资费,广告业进入门槛偏低(注册一家广告公司只需100万资金和100平方米的办公面积),专业人才缺乏等。其中,媒体的特殊地位是制约中国本土广告公司发展的一个致命因素。

长期以来,中国媒体的产业化进程步履蹒跚,媒体行业进入门槛极高,所以媒介所拥有的广告发布资源成为短缺的垄断性资源。在广告市场上,媒体与广告代理公司之间根本就无法在平等的位置上谈判,媒体在价格、发布时间、版面上拥有绝对的主动权。

与此同时,媒体也纷纷自办媒介广告公司,从事广告承揽(代理)和发布业务,直接与广告代理公司竞争争利。由于媒介广告公司能够拿到更低的内部折扣,这个致命的杀伤武器广告代理公司无法应对。但这些媒介广告公司自身,受体制等制约,靠垄断保护,自然不可能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

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有限本土的企业客户规模制约了广告公司的规模。跨国广告公司如李奥贝纳在芝加哥总部拥有4000人,支撑他的是82亿美元的年营业额。奥美在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08个分支机构,雇员1万余人,其2000年的营业额是88亿美元。相形之下,在中国像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银行这样最大的企业客户,一年的广告投放量也就是4亿~6亿,由此支撑本土广告公司的最大营业额不超过15亿元。

业内人士的一种看法是,如果中国的企业不能成为跨国公司,中国就不会产生跨国广告公司。

而现在的形势更为糟糕,随着跨国巨头在中国的扩张,即使有极少数中国企业能够走向世界,估计也不会选择缺乏国际经验的本土广告公司。尽管一些优秀的本土广告公司至今握有较大的中国客户,但这些客户正逐步被跨国广告公司吞掉。

白马广告公司曾试图改变这一命运,结果很快就遭到了挫败。

创办于1986年的白马广告是国内名列前茅的广告公司。从1996年开始到2001年底上市期间,白马立志打造成中国最大户外广告公司,在29个省市建成4800个候车亭1.2万个广告牌位,5年间总投资仅5亿。巨大的投资导致白马公司一次次发生财务危机,为了解决资金短缺,公司创办人韩子定甚至不惜出让50%股权,让出大股东地位,引进外资3000万美元。

但是从2001年开始,李嘉诚旗下的TOM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在内地一口气收购了近50家杂志和7家户外广告媒体公司,轻松超过惨淡经营多年的白马广告公司,一举成为中国第一大户外广告公司。

有可能会失灵

英国WPP集团CEO马丁在解释为何入股上海广告公司时表示:“中国广告市场的发展速度为世界之最。我们预计,在未来10年之内,中国势必将成为全世界三大市场之一。”

一位外资广告公司总裁对此则评价说,25%的股权并没有取得对上海广告公司的控制权,但WPP集团此举是“对未来的投资”。

在入世谈判里,中国承诺了于2005年全面开放广告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2005年以后,外资马上就可以在中国市场里自由奔驰。

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系系主任黄升民教授说,“像盟诺这样的外资巨无霸并不一定会成为最后的赢家,中国的媒体往往不吃这一套,外资公司8折谈不下来,也许换一个本土公司想点其他办法6折就拿下了”。黄升民并没有具体解释“其他办法”的含义,但他暗示说,中国广告业的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媒体。

黄升民认为,广告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是对媒体发布具有控制能力。国际广告巨头的成长,得益于国外媒体市场饱和,媒体需要有稳定的广告客户源,这就使得广告公司能够在广告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媒体在中国有特殊地位,国际广告业通行的做法,在中国有可能会失灵。

不过黄升民也承认,从长远看,媒体放开后跨国广告巨头会在中国占更大的份额,本土广告公司的处境会是雪上加霜。

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本土公司现实的选择是在某一专项或一个环节做得最好。如同餐饮业,有上千元的大餐,也有5元的精美小吃,各有各的活路。

标签:;  ;  ;  ;  ;  ;  ;  

广告掠夺者--海外广告巨头在中国市场突飞猛进,本土公司正处于危急境地_智威汤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