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和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6月份,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公布了2001—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在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49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名31位,比去年上升了2位。IMD在去年改变了评价体系,制定了按照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四大要素评价的新国际竞争力体系。中国在国际竞争力四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经济竞争力,从上年经济竞争力排名的第7位升至今年的第3位。
但是,从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这些因素看来,中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尤其是企业效率差距更大,在涉及企业效率的高级经理人员、国际经历、市场营销文化等指标上劣势明显,排在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后一位。迈克尔·波特认为:“站在国际竞争最前沿的,是企业而不是国家。”入世后的中国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现实:中国越来越开放,中国的经济增长却越来越需要向内寻找增长的动力。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组织,其竞争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当前十分关键的问题,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
一、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加入WTO,可以使我们在充分利用本国资源的同时, 争取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通过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来推进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获得体制转轨和结构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长动力。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开放市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促使企业面对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有利于中国企业提高效率。人们通常把竞争看作企业的一种挑战,但是从经济整体来看,可以更多地把加强企业间的竞争看作是一种提高效率加速发展的“机遇”。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企业的行为和制度必然发生许多变化,在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认识企业面临的挑战是第一步。
1.我国企业将面对全球性经济波动
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曾经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相当发达的时期。而就在那个时期,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波动具有很强的同步性。二战之后,这种经济波动的同步性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常常只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局部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的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而这种调节的主体至今为止还是各国的政府而非国际性的权力机构。但是,当代发达国家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使国与国之间的金融资本形成了紧密关系,经济全球化也使一国金融系统中的不均衡状况能够迅速地传递到另一国家,并扩展了危机传导的渠道。中国加入WTO 后,即使内部能够控制经济发生剧烈波动的隐患,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来自外部的冲击,特别是全球经济的波动将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断加强。2001年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盟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大幅度下降,而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占到了总贸易的85%以上,由此造成的出口失速使我国经济增长失去了一个重要动力,2001年出口增加额占GDP增加额的比重降到17%左右。
因此,我国企业已经直接面对全球性经济波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韩国许多大型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类似的情况很可能也会发生在我国企业的身上,如果说1997年中国成功地抵御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对资本市场严格控制的话,那么在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要应对全球性经济波动, 只能靠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我国企业必须适应新的市场竞争形势
WTO的体制基础是市场经济, 要求国际贸易遵循国际经济规律形成统一的国际大市场,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竞争,实现资源在全球的合理化配置。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之一是体制的趋同,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都是以市场为主的经济调节。中国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当前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一些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例如,外企、国企、私企等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依然没有赢得公平竞争的地位,市场机会不平等。政府多年来一直在转换职能,效果是显著的,但政府行政越权干预过多也是客观存在的。
WTO的本质是规则贸易,WTO提供了一个竞争、规范的制度框架和国际通行规则,对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减少企业与国外政府的谈判成本以及对扩大对外投资都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但是许多企业对WTO 贸易体系的优点不甚了解,主要原因是该体系的复杂性。WTO 的规则体系不仅为生产性企业和商业企业带来好处,而且赋予它们许多权利,但是,企业从该体系获益的能力依赖于他们对该体系规则的理解程度,以及源于这些规则的机遇和挑战。
据《中国日报》的一篇报道,在接受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调查的5000名企业高层人员中,有20%的人承认,他们对WTO所知很少, 或者不了解WTO。只有3.2%的企业领导人表示,他们完全了解世贸组织规则。《中国日报》还报道,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调查,发现4695个被调查者中,有48%相信中国加入WTO后, 只会对他们的企业有少许影响,38%预测前景乐观,只有14%的被调查者对前景感到悲观。中国家用电器巨头海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指出:“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中国进入世贸本身,而是许多企业还不知道它们将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来自哪里。”(注:转引自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11月14日:《许多中国企业不了解入世的影响》。)另外一个问题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强调遵守规则,机械地套用规则,更要努力研究规则、运用好规则。在世贸组织规则中,还有一些针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例外、豁免、过渡期等特殊条款,所以,不仅要研究一般条款,还要研究特殊条款。
3.我国企业面临两种成熟度不同的市场的对接
2001年11月11日,法国《世界报》评论:“其一,入世可以使中国扩大出口产品的销售市场,特别是可以保障已经获得的市场安全;其二,是迫使企业进行经济调整,这是企业必须做的紧迫事情。”在国内市场中,作为竞争主体的企业没有建立起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消费者也处于不成熟的消费模式中,没有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国内厂商品牌忠诚度。反观发达国家的市场发育,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中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竞争手段,培育了许多强势品牌,成熟的消费模式也使大多数消费者具备了一定的品牌忠诚度。我国企业将面对两种成熟度不同的市场对接,如果不能尽快觉悟市场资源的重要性,尽快培育企业核心能力,恐怕以后就没有了机会。
再有,国内市场和发达国家的市场是两种成熟度不同的市场,这种市场特征会影响国内企业认识和回应市场需求的水平。具体来讲,一是国内市场需求的细分结构还没有充分发展,价格敏感度较高影响了企业差异化战略的发展,许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价格竞争手段上,这肯定会影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二是国内市场缺乏产生预期型需求的基础。在很多市场上,我国的市场需求还是落后于世界趋势,无法快速反应新的需求,这样就使国内企业失去了一个敏锐的预告指标,使企业在满足新的需求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4.我国企业必须适应新的国际分工基础
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与商品跨国界流动的障碍和成本大大降低,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不再取决于资源禀赋。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理论在18—19世纪影响很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许多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的,而不是技术密集型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成本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企业更多地是依靠技术发展新的产品和新的生产流程,企业对资源的需求反而比不上对技术、效率的需求。例如,以色列也可以成为高效率的农业生产者,这不是传统资源优势可以解释的。
二、影响我国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问题
中国加入WTO实际上就是进入了全球化的进程, 它给企业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机会,我国的经济贸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也使一些跨国公司利用技术、资金上的优势进入中国市场。与加入WTO 后的适应过程相关联的一个问题是,由于中国市场的开放,中国的企业将要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许多问题日益暴露出来。
1.体制、机制问题
入世后,中国企业主要应从哪些方面来提高竞争力呢?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第三次中国千户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中显示:75.5%的经营者认为主要是机制转变,其中又主要是产权清晰和治理结构问题。
中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存在产权制度缺陷,前者主要是所有者与代理人问题,而后者是如何保护产权的问题。对国有企业来讲,我国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矛盾就在于产权主体单一。经过20多年的改革,产权主体社会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这些年国有企业改革进展不大都与产权改革的滞后直接相关,因为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民营企业来讲,主要是因所有制歧视的存在,一些民营企业热衷于戴“红帽子”,人为地模糊产权,另外,产权的多元化和可交易性问题也未很好地解决,从而过分强调经营权的重要性,损害了企业的效率。
2.技术创新问题
在上述问卷中,关于企业技术方面的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在选择“企业与国外同行一流企业相比存在的差距与优势”这一问题时,选择差距很大的比例最高,为45%,差距一般的为38.5%,认为没有差距、有优势和说不清的企业经营者分别为10%、6%和0.5%。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在技术方面差距最明显,认为差距很大、差距一般的企业经营者占到了100%。调查表明,除外商投资企业在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外, 其余企业与国外同行一流企业相比还存在很明显的差距。
事实也是如此,我国主要产业在关键生产环节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从近几年的数据看,我国企业R&D经费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但企业在有关科技投入重视度、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投入产出转换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发达国家,R&D活动一般以企业为主体,企业的R&D经费占绝大部分。1997年美国和瑞典企业的R&D经费均占到74%以上;日本为72.7%,瑞士为70.7%。1998年我国的R&D经费中,企业占44.8%,研究机构占42.6%,高等院校占10.4%。1998年我国从事R&D 活动人员中企业所占比重为41%,研究机构占30%,高等院校占22%。而在国外,企业所占比重较高的是日本,为69.2%,瑞士为68.5%,瑞典为67%,德国和美国均在61%左右。
3.企业管理问题
推动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一个是技术, 一个是管理。 中国加入WTO,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被动地、随机地参与竞争。具体体现为根据中国加入WTO导致的竞争形势采取随机性策略,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很少企业能够制定针对国际竞争的经营战略;企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经验的企业经理,缺少具有国际水平的市场营销文化;企业仍然没有真正重视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在国外,竞争力强的企业,大多拥有完整的员工培训计划,在内部培训上的投资甚至高于研发费用。
4.劳动力成本优势削弱问题
由于我国正在兑现入世承诺,我国的投资软硬环境日趋改善,对国外的资本和技术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一份联合国贸发会议委托进行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财富》500 强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 许多跨国公司将其制造和加工环节向中国转移,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制造和加工中心,由此,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不再为中国企业独享,而是与许多跨国公司共享。
5.产业组织问题
我国企业普遍较小,规模分布不合理。我国汽车企业集团只有两家资产超过500亿元;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 天津汽车工业公司四家企业资产总额超过200亿元,为特大型企业集团。北汽、庆铃、跃进、广汽为一类大型企业,资产规模在100亿至200亿之间。而重汽、江铃、湖北汽车、中汽、柳汽、福建汽车、江淮汽车和长丰集团资产均未超过100亿元。
美国《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年度财富500强名单,评价标准是2001年的销售收入,我们选取部分国内与之对应的重点企业进行对比,可见在销售收入这个指标上,国内外企业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公司名称 2001年销售收入 公司名称2001年销售收入
单位:百万美元
单位:百万美元
沃尔玛 219812 华联(集团)有限公司1220
埃克森石油公司 19158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3627
通用汽车
177260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657
通用电气
125913 TCL集团有限公司
2553
IBM 85866 联想集团控股公司 3731
菲利普-莫利斯
72944 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68
资料来源:根据经贸委512家重点企业统计数据整理
企业规模小,在国际竞争中会存在一些竞争劣势。例如,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由于规模、信息和人员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充分进入要素市场;企业在安排出口生产和出口营销需获得信贷时受到许多限制;企业在获得出口市场信息和指导方面很困难,而且往往不具备直接出口营销的能力,等等。
企业规模分布不合理,会使企业间过度竞争。例如,目前我国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中,专业化集团仅为三分之一,只有6 家汽车集团公司属于专业化集团,其余10家都是“大而全”或“小而全”,许多汽车集团只是一些相关企业的联合体,十分松散;造纸企业年产5000吨以下的小厂占83%,低档产品占70%;医药业76%为中小企业,有300 家企业生产安乃静,产品差异化程度低,附加值低,市场过度竞争。
6.市场环境问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强调政府为企业提供商业环境对竞争力的作用。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具有基础意义。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如在市场交易方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数量巨大,范围广泛;在市场竞争方面,行业垄断、地方封锁的现象比较突出;市场准入方面,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市场主体取得合法地位,或是未经登记注册,非法从事经营活动。市场环境的不规范,一是增加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市场秩序的混乱,使市场信号和传导机制产生扭曲,增加企业谈判协调的成本和发现价格的成本。二是可能会产生逆向选择,一些不具备经营资格的企业进入市场,通过非正当竞争手段,损害正常经营企业的正当利益。
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当前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经济脱胎于计划经济,政府干预的阻力较小,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好,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中国存在庞大的国有经济,市场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强调政府的作用很有可能演变成对国有企业的过度保护,影响市场的正常发育和公平竞争。
三、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思路
(一)企业要从自身出发,提升竞争力
1.实现产权清晰、产权多元和产权的可交易性,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有些国有企业认为自己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理由是产权已经多元化,既有国有股,也有非国有股,成立了董事会,设立了独立董事等。但是必须看到这些企业在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上存在的缺陷。例如虽然明确国家的股东地位,但并不能很好解决经营者的激励问题。国有控股公司的官员有选择经营者的权力,但承担的责任却不对称。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国有企业的效率。再如明确国家股东身份并不就表明政企分开,而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确定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防止政府不适当的干预。无论从经济持续增长,还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出发,中国必须加快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过程,维护股东权益,包括小股东必须受到公正待遇,这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民营企业产权问题包括克服戴“红帽子”现象,这是市场准入受歧视的结果。民营企业产权多元的问题,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合作秩序的扩展,现在有了比较好的解决条件。还有一个关于产权的重要问题,就是产权的可交易性问题。不能实现交易的产权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2.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主要应该做好围绕关键技术组织好技术攻关;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改进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将技术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形成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同时,要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动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
中国在研究开发方面有很多优势,一是人力资本费用低,二是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例如,国外开发蜂窝式移动电话,花费8亿美元, 在中国只花费了7000万元人民币。国外开发程控交换机用1亿美元, 中国只花费了1000万元人民币。开发羊绒分梳机, 中国开发费用是意大利的1/10。这里重要的是转换观念,把企业技术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
3.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要重视企业家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当前我国企业家队伍还比较弱小。根据企业家的含义和我国企业家的现状,企业家稀缺表现在企业家数量匮乏、企业家行为非职能化等方面。
竞争的国际化,要求国内企业实现从自然竞争向战略竞争的转变。战略竞争不同于风险很低、从错误中缓慢汲取教训和积累经验的自然竞争模式,它是一个需要精心策划、深思熟虑,在实施过程中缜密推进的模式。企业的全球化竞争战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优势。
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大型企业要做到技术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开拓能力强,有健全的营销网络,拥有持续的市场占有率;经营管理能力强,有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优秀管理人才队伍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规模经济效益好,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这是非常正确的。
(二)优化产业组织
我国产业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规模分布不合理,过度竞争和分散竞争的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形成有效竞争。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努力发展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建设项目、科技开发等方面加大支持的力度,并推进授权经营和重组上市,加大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为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通过政府推进的大型企业集团重组计划,难免会有行政干预的缺陷。这是要注意克服和防止的。
其次,更应该重视通过市场途径培育大型企业,支持企业的资本竞争行为。创造性地使用并购行为,可增进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调整成一个最优化的结构;使优势企业迅速扩张,实现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的最佳结合。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活动,可以形成与欧美大企业抗衡的大集团,更好地吸引外国投资,与外国大企业达成更大的协议,合作更大的项目。据统计,1998年全球企业并购总额高达2.5万亿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54%,比1996年增长了两倍。1999年以来,企业并购势头更是有增无减,重大的并购案例接连不断,近几年的全球500 强公司位次变化频繁且幅度巨大,其重要原因就是大公司间的收购兼并愈演愈烈。目前的全球前5名公司中,有3家公司(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美国沃尔玛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是通过收购兼并而取得其目前位置的。当前,并购是跨国企业进行扩张的一个支点,他们用少量资本合法拥有被并购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待并购的企业供大于求,将为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占领中国市场提供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威胁,为国内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提供支持,例如,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和行政障碍,鼓励企业更多地通过市场进行强强联合。
最后,企业集群理论为我们优化产业组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例如,瑞典的化工产业并不突出,但是从纸浆、造纸到纸浆制造机、纸张烘干机的产业集群竞争力,使它成为应用纸浆和纸张的化工材料市场的强有力的竞争者。一旦产业集群形成,集群内部的产业之间就形成互助关系,促进企业的良性竞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些这样的产业集群,如佛山的陶瓷、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中,其生产量占国内生产总量的80%、国际生产总量的30%,产业的集中度非常高,领带的单位生产成本仅3元人民币,而在美国则需要15元人民币, 在韩国也需要10元人民币左右。我国也有反面的例子,例如化工产业面对的是石油、煤炭、电力等垄断行业,产业竞争力很低,化工产品价格已远远高于国际价格(见下图)。
产品 汽车柴油橡胶高压聚乙烯聚丙烯硫酸盐酸纯碱尿素
价格指数 164 197 141 146
116
176 116 106 193
(注:国际期货价格为100)
(三)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
加入WTO,使我们充分意识到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性, 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要求政府采取维护公平竞争的政策,这是WTO规则的要求,也是国内企业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的要求——企业最终是要“在竞争中培养竞争力”。事实一再证明,创造与维护一个有效竞争的环境比实行产业政策更加重要。当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按照加入WTO的承诺, 全面清理现行的法律、 法规和政策。 在2002年工商峰会上,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龙永图在回顾中国加入WTO以来6个月的变化时指出,中国加入WTO 后,出现了两个重大趋势:一是中国的法律环境正在改变。为了增强透明度,580 个部门规章,即一半以上被清理和取消;阻碍中国法律、法规的统一实行的地方规章也被逐步废止。第二个趋势是:中国正在加速开放经贸机制改革,这不仅仅是降低关税,也表明中国要建立更透明、更可预测的体制。这方面的工作还要继续。
2.建立、健全统一、开放、公平的国内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要通过进一步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立法与行政管理权限,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并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建立遏制地方保护主义的法律基础。
3.通过放松管制,营造国内各类合法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据不久前的有关调查,国有企业可以进入的80多个领域中,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有60多个,而国内非国有企业只能进入约40个。对所有内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是加入WTO以后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的”前提。应该尽快取消种种基于所有制、地区和部门的不合理准入限制。
4.加强规范和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在建立健全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执法力度,改变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的现象,防止已有的法律、规章和制度形同虚设。
5.通过加快行政立法程序,规范行政权利,提高行政效率。要重视当前一些行政部门利益集团化的倾向。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同一部门兼有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的情况,容易从本部门或本行业的利益出发,对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考虑不够,也容易过分依赖行政审批权,对微观经济活动设置过多的行政审批事项。
以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主要是依靠设立贸易与投资壁垒等手段,支持本国企业占领国外市场,同时保护国内市场免受竞争对手的冲击。加入WTO 后,政府必须改变对个别企业重点扶持的政策,转向鼓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国家政策重点要由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转向着力培育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实行在开放中增强本国经济竞争力的战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