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强度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场论文,教学设计论文,强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在“电场强度”这节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 1.课前必要的准备 要上好课,在课前必须要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首先要考虑“教什么”,本节内容有哪些知识、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其次要知道“学生已经会了什么”,学生所掌握的与有关“电场强度”这节内容的知识和方法储备情况,比如力学中有关万有引力(重力)场的知识,初中有关电、磁场的知识,有关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再次要思考“怎么教”,适合这节内容教学有哪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用哪些教学思路和分析角度;然后要熟悉“我们有什么”,本校的有关教学设备,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实验器材和教学硬件和软件;最后还要清楚“我能怎么教”,根据教者自身的特点,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尽量做到如何扬长避短。 2.教学主线的安排 科学合理、条理分明、设计精巧的课堂教学主线,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一节高效课,必须有明晰而流畅的教学主线。根据现行教材体系,笔者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如图1所示。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本节内容可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初步认识和建立电场的概念,进一步理解用比值来定义物理量的特点,正确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和基本性质,学会其基本应用;第二课时,着重学习电场线的有关内容,熟悉常见电场的电场线特点,解决有关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的实际应用。 3.教学方法的优化 “电场强度”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对开始学习静电场的高中学生来说,确实有不小的难度。因此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方法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优选和组合:首先是新课的引入,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电场是客观存在的,笔者总结了多种方法:①用前面力学中引力场(或重力场)来类比;②用初中学过的磁场来类比;③用实验演示(如带电体之间有相互作用);④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无线通信)。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与引力场(或重力场)类比,现行课本中对引力场并没有进行具体的讨论,它是在建立了电场概念后再回头让学生类比分析的;与磁场类比,因为二者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且初中对磁场的讨论过于肤浅;用实验演示来验证时其现象有时不明显,特别是遇到阴雨天,更难操作;用无线通信等实例来验证时,其原理过于复杂,分散学生的思维……而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又不允许在这一问题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过反复思考比较,笔者采用了如下方法:先演示小磁针在磁铁附近发生偏转,再演示带电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如果碰到阴雨天,可预先录好有关实验的视频),通过两者类比说明电场的客观存在。其次是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比值描述电场强弱的科学性,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这样几种方法:①从实验出发进行探究;②从点电荷的电场,用库仑定律推导;③由一般电场入手;④用类比法。以上方法各有不足:用实验来探究,虽然具体直观,但实验不够稳定,更重要的是很难进行定量分析;用库仑定律推导,学生虽然容易理解,但教者必须做好“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广,处理不当则会给学生造成“E=只适用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的错觉;由一般电场入手,虽然从逻辑角度上比较严谨,但从思维角度上过于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如果直接用类比的方法引入,从思维角度看,学生会感觉比较突兀。通过比较,我们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一是通过实验说明电场中不同位置的电场强弱不相同;二是让学生思考能否直接用试探电荷所受静电力来反映电场的强弱;三是引导学生分析,在电场中同一点电场的强弱应该是一定的,但试探电荷受到的静电力却随着试探电荷的不同而不同的;四是让学生很自然想到比值是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无关的量,并且能反映电场的强弱;五是针对点电荷的电场,利用库仑定律进一步说明;最后可举例说明用比值来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4.课堂提问的设计 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问题,怎么提问,问什么学生,都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太随意,有时学生会不知如何回答,有时会使学生的理解误入歧途。根据“电场强度”这节内容的特点,我以问题串的形式来设计提问。比如从引入课题到电场强度定义的得出,设计了以下一系列的提问: (1)带电体之间是如何发生作用的?(答:通过电场——与引力场、磁场类似。) (2)怎样研究电场的性质?(答:在电场中引入一个电荷——电场的基本特征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3)同一试探电荷放在电场中的不同地方,所受电场力不同,说明了什么?(答:说明电场强弱不同——这一点学生是易于理解的。) (4)能否直接用试探电荷所受的电场力来反映电场的强弱?(答:不能,因为在电场中同一点,不同的试探电荷所受的电场力不同——这是学生最容易搞错的问题,往往回答是错误的,应重点分析,搞不清楚的话可再接着思考下一问题。) (5)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买两个西瓜,一只10元,另一只20元,是不是20元的一定贵?(答:不一定,要看单价——可类比分析如何描述电场的强弱。) (6)在电场中同一点能否也找到一个与试探电荷无关的反映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类似于西瓜的单价)(答: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与试探电荷量的比值——这时再引入电场强度就顺理成章了。) (7)前面还学过哪些用类似方法(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答:密度、速度、电阻筹——加深对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理解。) (8)想一想,密度公式中,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是什么关系?(答:无关——初中已学过,学生容易理解。) (9)根据电场强度定义式E=,电场强度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和它所受的静电力有无关系?(答:无关——由以上分析和类比就不难理解了,也可以用一些具体的练习来巩固。) (10)如果同一试探电荷在电场中两个位置,受到的电场力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这两个位置的电场强度是不是相同?(答:不同——说明电场强度是矢量。) 这些问题有的让学生思考后作答;有的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回答或回答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这时教者可以解答、补充或纠正,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恰好能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教学;有的问题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的,不一定让学生回答,可自问自答。以上提问,沿着电场和电场强度这条思维主线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每一个问题犹如一扇大门,而答案则是开门的钥匙,每当开启一扇大门,对问题的理解就提高一个台阶。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学生对电场和电场强度的认识,就会从“雾里看花”到“云开雾散”最后会“豁然开朗”。 总之,一节好的物理课,就要努力达到深奥问题浅显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杂乱问题条理化。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换位思考,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动态,才能把物理知识真正地变成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后反思 如果把教学过程比喻为一个输电系统的话,教师可看做是一个电源,学生可看做用电器,而教学设计则是电路的设计,要让这个输电系统充满活力、正常、高效、持续地工作。通过“电场强度”这节内容的教学和思考,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 一个输电系统要能持续工作,要求电源能源源不断地输出能量,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充电——学习。首先,要多看书,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特别是与中学物理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方面的理论书籍要认真研读。其次,多看一些与中学物理教学有关的报刊,了解当今中学物理教学的理念和信息,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另外还要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了解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这样才能全方位丰富自己的头脑,为“输电系统”提供充足的能量。 2.深入研究 一个输电系统要能高效工作,还必须精心设计、优化电路,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熟知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有关教学参考书,最好把以前使用过的教材、其他版本教材认真阅读,这样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要研究有关内容的常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从而找到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谱。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研究学生,学生是发展变化的、有个性特点的,只有全面客观地知道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情感喜好等,才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所思,教学生所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3.经常切磋 一个人的思路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能不断进步,因此同行之间(包括不同学科的同行之间)要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切磋。互相听课是一种很好的切磋教学的方式。首先,多听别人的课。一种人总是带着“挑刺”的眼光听课,觉得别人的课上得不如自己;还有一种人确实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听课,一节精心准备的课,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后者更利于自身教学业务的提高。其次,让他人听你的课,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也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听课不能流于形式,要重视课后交流和讨论,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理论的高度,进行客观实际的分析和全面具体的总结,从而真正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要重视平时的教学研讨,可以不分场合、地点和形式。同行之间要变“文人相轻”为“文人相亲”,碰到问题随时讨论研究,新、老教师各有所长,新教师主动、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也不要“倚老卖老”、放不下架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另外还要经常与学生交流,有时学生的一些想法和理解也会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和启发,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更贴近学生。 4.注重反思 教学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循环过程,必须经常进行反思和反馈,才能不断改进和矫正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加切合教学实际,打造有效、高效、长效的教学课堂。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教无止境,教学过程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节课,总有不足之处,因此,每上完一节课后,都要认真反思,并且及时形成书面材料,最好以电子稿的形式按一定的体系进行分类汇总,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得以改进、完善和提高。另外还要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单元或章节的检测以及与学生的交流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反馈教学情况。只有经常、适时、真实地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才能有效而准确地进行教学矫正,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5.学会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学会尊重。首先要尊重科学,科学是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所谓的“通俗”而模棱两可、含混不清,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其次要尊重书本,书本(尤其是教科书)是经过许多专家反复研究编写出来的,没有充分的理由不要轻易地更改有关讲法和体系,当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些微调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相互的,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是师生关系,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然尊重学生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学生。电场强度教学设计与思考_电场强度论文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与思考_电场强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