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党委如何加强和改善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农村论文,领导论文,乡镇党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切实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镇党委肩负着重大使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主要取决于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抓落实的力度。因此,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势在必行。最近,我们就新形势下乡镇党委如何加强和改善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进行了专题调查,并与基层干部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取得了一些共识。
一
当前乡镇党委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不力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不够。表现在,一是“软”功不想练。一些基层干部反映,现在上级搞目标管理,对经济工作重奖重罚,考评实行“打分制”,少一分就有受罚的危险。精神文明建设虽然也被纳入目标管理,但没有细化、量化,考评只是评个“好中差”,作为参考。选拔使用干部,考核政绩时主要是看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指标,对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坏要求不是太严。所以就产生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抓好抓不好关系不大的思想。二是“虚”活不愿干。一些同志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一些工作看不见摸不着,抓起来无从下手,也不容易见到政绩;有些干部认为,“市场经济活动以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大道理一筐,不如‘大团结’一张”,所以抓精神文明建设不情愿。三是缺乏主动性。有的乡镇领导认为,乡一级抓精神文明建设跟着上级要求响应一下就行,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自己的思路和重点,上级推了动动,不推不动,看上级“眼色”行事,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2.合力不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是一切部门的长期共同任务。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在不少乡镇不是“大合唱”和“团体赛”,而是党委部门的“独唱”和“单打”。一些乡镇党委抓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像抓经济建设那样几大班子同唱一台戏,同下一盘棋。乡镇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都是明确一名副书记分管,宣传委员一人负责,而宣传委员的主要职责大都是应付上级的对口会议,搞报刊征订,除此之外还要包村抓中心,不能专职专责。乡镇党委对各部门缺乏协调,其它部门也不能主动配合。
3.缺乏规划。大多数乡镇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今天搞这个活动,明天搞那个活动,工作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仅乡村干部穷于应付,而且也弄得群众无所适从。同时,工作方式、方法陈旧老化,大多仍采用空洞的说教,单纯的灌输,刮风式的学习,标语口号式的宣传,群众比较反感。另外,缺乏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监督管理,没有必要的配套措施和约束激励机制,图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和声誉。
4.投入不足。当前不少乡镇财政都比较紧张,干部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所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微乎其微,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造成硬件基础差,队伍不健全且素质不高,部分乡镇的文化站和村里的文化室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发挥主渠道作用。
二
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乡镇党委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职责,强化责任。首先,要明确乡镇党委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具体职责。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本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奋斗目标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措施,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常化和连续性。二是抓关键、抓主要矛盾,切实解决好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三是定期听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研究分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形势,保证不走弯路。四是加强组织领导,使各部门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齐抓共管,全社会形成合力。其次,要强化责任。一是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二是县对乡、乡对村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进行量化、细化,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季度考核,年终逐项总评,考核结果与评先、奖励、提拔使用挂钩。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制度,如定期汇报研究制度、例会制度、议事制度、工作通讯制度等,用制度来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正常开展。
2.改进方法,选好载体。首先,要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精心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精神文明建设载体。一要巩固、完善现有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形式。近年来,我们在全县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政策、法纪、道德、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全民素质教育、“三户一村”创建和村民自治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要在总结前段经验的基础上,对全民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活动内容,区分层次,分类施教;“三户一村”活动要突出移风易俗树新风这个主题,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评定标准。村民自治活动要在巩固提高上下功夫,真正使已建立起来的“两会两组”发挥作用。二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乡村现有的文化阵地,围绕农村两大文明建设自编、自演、自办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节目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育群众,推动工作。三要以群众为基础,以农民文化节、文艺汇演、农村新闻发布会等为载体,搞农村宣传文化活动。其次,通过办好实事,为群众解难释疑,认真解决精神文明建设空对空的问题。乡镇党委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抓住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力求每年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群众见到效果,得到实惠,从而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再次,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要讲究“三性”。一是针对性,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尤其是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可操作性。对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要认真研究,提出活动方案,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否则就会导致活动走过场,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连续性。对行之有效,群众乐于接受,效果明显的活动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最后,树典型,做表率,避免空洞说教。一要注意从群众中发现、培养和树立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像强自喜那样的有说服力的典型,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影响身边人。二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养一大批“四有”党员,“四有干部”,用党员干部的模范行为影响、带动群众,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正面影响和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地杜绝负面效应。三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做表率,在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上做表率,在同不良倾向作斗争上做表率。通过表率作用,增强群众的信任感和向心力,调动广大干群的积极性,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