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_政府支出论文

农村居民消费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居民消费论文,因素论文,趋势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848(2000)05—0045—05

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段时曾经指出:“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大约占百分之八十,是现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这一论断,对于当时弄清革命的对象、动力,推进民主革命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这一论断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为,与民主革命时期相比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作用仍然具有同一性。 根据1999年统计资料,首先,我国乡村人口已达87,017万人,占全国年末总人口的69.1%,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其次,全年粮食总产量达5.08亿吨,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的继续增长,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为人民生活提供了充裕的消费品;第三,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达12,043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8.7%,说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消费品市场;第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10元,按照1998年比例推算,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625元,二者之间的较大差距说明, 农村居民具有较大的潜在购买力和消费空间。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作为政策的关注点。然而要找到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的切入点,仍然值得认真、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着重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消费走势及其制约因素问题。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趋势分析

消费是指使用物质资料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根据国民经济分配原理,国民总收入(GNP)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形成政府、企业、居民以及国外的最终收入。政府、企业、居民用其最终收入之一部分购买投资品和增加库存,以满足生产需要,则构成国民总收入最终使用中的总投资;政府、居民用其最终收入的另一部分购买消费品和劳务以满足生活需要,则构成国民总收入最终使用中的总消费;而国外最终收入所形成的国民总收入最终使用则表现为产品和劳务的净出口。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居民消费又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两类。可见,农村居民消费是社会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居民的消费变化对总消费变化乃至经济增长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所研究的消费趋势,是指农村居民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

研究农村居民消费趋势的方法采用趋势图法和计量模型方法。趋势图分析法是以直角坐标系中的横轴代表时间(这里指年份),以纵轴表示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并通过各年对应消费支出所确定的坐标点来描述农村居民消费趋势的方法。这里选取1978—199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及人均纯收入(收入是消费的源泉)资料并绘图如下页。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相关资料

人均纯收人均消费

入(元) 支出(元)

1978 133.6

116.1

1979 160.7

134.5

1980 191.3

162.2

1981 223.4

190.8

1982 270.1

220.2

1983 309.8

248.3

1984 355.3

273.8

1985 397.6

317.4

1986 423.8

357.0

1987 462.6

398.3

1988 544.9

476.7

1989 601.5

535.4

1990 686.3

584.6

人均纯收 人均消费 1 预测值

年份──

入(元)

支出(元) Y (元)Y

1991708.6 619.8

0.001613702.5

1992784.0 659.8

0.001516891.6

1993921.6 769.7

0.001299

1074.8

1994

1221.01016.8

0.000984

1236.1

1995

1577.71310.4

0.000763

1365.2

1996

1926.01572.1

0.000636

1462.2

1997

2090.11617.2

0.000618

1531.0

1998

2162.01590.3

0.000629

1578.1

1999

2210.01625.6

0.000615

1609.4

2000 1630.0

2001 1643.0

从趋势图可以明显看出,1978年到1999年这22年间,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年,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平稳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4%;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13.7%,收入的消费弹性为0.98。

第二阶段:1993~1996年,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快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年均增长25.6%;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7.9%,收入的消费弹性为0.92。

第三阶段:1996~1999年,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缓慢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1%,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7%,收入的消费弹性为0.23。

这种早期增长平稳,中期增长加速,后期增长缓慢,仍至出现负增长的变化趋势恰似产品的生命周期趋势。这一趋势与罗吉斯蒂曲线(即蒲尔—里德曲线)十分吻合。运用该曲线模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动,可以建立以下模型:

1

y=─────

k+ab[t]

罗吉斯蒂模型有三个参数,即K、a、b, 若用三和值法求解这三个参数,取1991—1999年资料为样本最为合适,因为在这9年中, 前三年、中三年、后三年的数据变化与罗吉斯蒂曲线更为切贴。建立模型的步骤如下:首先,把资料划分为前、中、后三等分,即1991— 1993 年,1994—1996年,1997—1999年。再用三和值法公式求解三个参数有:

运用该模型对1991—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进行测算,与实际值比较,前期误差稍大,后期误差很小,平均误差不大。因此,可以用之描述农村居民消费变化趋势,并对今后几年的人均消费支出作出预测。2000年(t=10)的人均消费支出预测值为1,630元,2001年预测值为1,643元。说明在今后几年,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不会有太大增长。

与有关经济指标的变动进行时间数列联系分析,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化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动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密切相关。从近10年看,1989年经济出现疲软之后,1991年开始复苏,1992—1996年的经济增长率均超过或接近10%,直到1997年以后,由于双紧政策的滞后效应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才逐渐缓慢下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未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GNP的快速增长,必然引起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从而使得消费也有加快增长的可能;相反,GNP的缓慢增长, 必然导致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的缓慢增长。而农牧渔业总产值的变化也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其次,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动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变化——即价格政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基本上实行的是计划价格。因此,当提价政策出台的时候,农副产品价格增长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加快,同时,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加快;而当工业品的搭车涨价进一步拉大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时,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减缓,同时消费变动也出现减速之势。

再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国家财政收支变动,以及中央银行货币投放变动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动无明显趋同趋势。这说明:第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在改革开放以后无明显增加,从而对农村居民消费无明显影响。第二,近几年来政府对粮食等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保护政策效果也不明显。第三,由于农村居民的消费仍然处于一种低水平,因而央行的货币投放并未显著地表现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上。第四,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并无显著缩小。

最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化具有明显逆向影响。当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迅速增长的时候,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的差距明显拉大,这种走势在1993年以后表现的特别突出。例如,1999年,人均纯收入为2,210元, 人均消费支出仅为1,625元,二者相差近600元。而1980年,二者之差还不到30元。这一现象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消费支出的增长都是带有补偿性质的增长,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解决温饱问题。而近几年,即期消费向远期消费的转移十分明显。

二、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分析

1997年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缓慢增长的事实,不仅可以通过其增长率表现出来:1997年增长2.9%,1998年下降1.7%,1999年增长2.2 %;而且通过趋势图和计量模型可以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是什么力量在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笔者认为,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农村居民经济负担过重,导致了对收入及消费的不乐观预期,这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农村居民的经济重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医疗、教育体制改革所增加的经济负担;其二是农村基层组织乱摊派所增加的经济负担。以陕西高校收费标准为例:文史、财经、法学类专业2,500元/学年;理工、外语、中医类专业3,500元/学年;西医类专业4,000元/学年;艺术类的一、二、三类专业分别高达6,000元/学年,8,000元/学年和10,000元/学年。再加上价格逐年上涨的教材费、书籍费、文具费、住宿费、火食费以及个人日常生活开支,每个学生每年至少还需三、四千元。这样,一个大学生每年开支少则五、六千元,多则上万元。与此相对应,1999年末,全国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4万亿元,人均仅有1,500元,以三口之家计,每年也不过4,500元。 经过多年积蓄的这四千多元还不够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杂费开支。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国立本科院校的学费大约占人均收入的5%,而我国却高达50—150%。另外,农村的中小学虽然实行六年义务教育,但学生交纳的费用同样不菲。每个学生每年的学杂费用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较高的学杂费开支与不高的收入水平形成相当大的反差,给初获温饱的广大农村居民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三令五申,要减轻农民负担,但来自于基层组织的乱摊派却有增无减。据统计,我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1.2 亩左右,以种植业每亩收入500元计,每人年均总收入也不过600多元,但人均乱摊派少则100多元,多的则达400多元。因此,乱摊派不仅加重了农民负担,而且激化了干群矛盾。

农村居民沉重的经济负担转化为精神负担,进而又转化成对收入与消费的不乐观预期。于是出现了无钱无能力增加消费,而有了钱又不敢增加消费的局面,从而严重制约了消费增长。

第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消费的增长。在货币经济条件下,居民的收入是消费的最基本来源。所以,农村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较快的时候,居民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才具备了可能;而收入的缓增甚至不增,必然使消费失去资金支持,从而制约消费增长。农村居民收入的缓慢增长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薄弱、滞后;其二,乡镇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滑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耕作方式,技术水平大多仍然处于原始状态。因此,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产出水平,更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纯收入水平。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与高新技术投入。这种投入是量大、效益周期长、风险高的投入,而广大农村居民脆弱的经济能力根本难以承担。有关资料又显示: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趋势。这种现象,造成了农业的非良性循环,即:低投入造就了低产出,而低产出又形成低收入,从而制约消费增长。

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另一原因是近几年来农村乡镇企业的大滑坡。在农业生产技术无重大突破情况下,乡镇企业的发展给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带来活力。然而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乡企大多属于与城市大工业重复建设的项目,由于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基础薄弱、资金缺乏,产品质量不高以及摊派负担过重等原因,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纷纷落马。据统计,1997年,全国被注销的各类企业多达100.17万户,其中乡企占有相当大比重。所以,乡企的大滑坡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的缓慢增长,从而制约着消费增长。

三、几点想法

通过以上分析,找出了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制约因素。如何冲破阻力,扩张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笔者有如下想法:

第一,对于农村基层组织乱摊派现象不仅要用红头文件加以约束,而且要用法律加以规范,以便彻底杜绝乱摊派现象,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

第二,官办教育带有战略意义并具有福利性质,其经费来源主要应该由政府承担,并且决不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应该参照国际收费标准和居民负担能力确定学生的学杂费用,决不可竭泽而鱼。对于农村居民就医问题应以完善合作医疗为首选,并严格控制药价及其他医疗费用,大力倡导和发展医疗保险,以减轻农民负担。

第三,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高新技术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而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使农民收入能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第四,在提高生产率水平基础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

第五,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不仅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而且在资金上要给予大力支持。

第六,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促进消费升级换代。

不言而喻,占绝大比重的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如果能够上一个新台阶,我国经济也会走向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

[收稿日期]2000—07—01

标签:;  ;  ;  ;  ;  ;  

农村居民消费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_政府支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