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周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_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周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_世界经济论文

关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周期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我国论文,背景下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经济周期”的概念一般是指描述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随时间推移而出现规律性的变化。本世纪初,美国的部分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在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数据时发现了某些经济指标的周期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是试图找出经济指标发生周期变化的内部机理及不同的指标周期变化之间的联系,并试图以此为基础,对经济指标未来发展变化的走势进行预测,作为调控经济的依据之一。

一般认为经济运行中有以下五种典型的周期,它们的组合可以派生出其它周期,不同的周期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五种周期是:1、农业周期;2、存货周期;3、固定投资周期;4、建筑周期;5、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另外,还有将经济周期分为古典型周期(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下降而后反弹)和增长型周期(经济活动的增长水平波动,而绝对水平一直呈增长态势)。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五种周期是在研究欧美(主要是美国)的经济周期变化规律时总结提出的,在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周期的表现形式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除反映经济运行过程本身的变化规律外,还与经济管理和调控模式、市场开放程度(国际贸易水平,受国际资本流动影响的程度)、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和地位、产业结构水平、社会主义产品的生命周期、社会技术创新能力,甚至气候条件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有关。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周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二战”以后,除了70年代受世界石油危机的影响和80年代出现“滞胀”,从长时间跨度来看,欧美经济的发展总体上是比较平稳的。日本由于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推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用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发展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时期转移出的一些产业,经济都曾经得到较快的发展。但美国、欧洲、日本及世界其他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周期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和格局不同以及市场开放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如美国集中了战后大部分的技术创新成果,优势主要集中在各产业领域的前沿,在高科技产业和农产业贸易中占据明显优势;欧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一般制造业和部分高科技产品;日本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和扩散,在应用技术上和民用产品上占有突出的优势;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则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重化工工业。

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周期合力作用的结果。当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要大一些。由于不同经济板块发展周期之间的差异,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较小,即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全球经济陷入全面危机的可能性也相应地较小。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贸易和投资活动越来越频繁,各国的经济发展周期很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同步现象。不但发达国家内部经济波动的影响会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穿入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动荡同样也能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传入发达国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先在亚洲几个国家之间传播,进而扩散到整个世界,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一个例证。

与此相对应,世界各国反周期调节的措施也趋于一致。如1998年,为了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了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大投资力度,促进消费增长、积极扩大出口等一系列措施。日本桥本内阁和小渊内阁也先后推出了总值达46万亿日元的经济对策,试图刺激经济复苏。美国也从去年9月底开始,先后三次降低利率,以维持经济增长的势头,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为给欧元启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去年12月3日,除意大利外,欧元区国家均将短期指导利率降为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大大提高,随着“入关”的临近,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还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也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中的影响不断加强。因此,对中国经济发展周期的研究和未来走势的预测要更多地考虑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从世界经济环境看,尽管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但综合分析今年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深化的后果不容低估,不排除发生新的金融动荡的可能。美国经济虽然目前仍表现出较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是旺盛的国内消费,但国内消费的强劲增长主要是由于股市的持续高涨造成的“财富效应”产生的,股市的持续高涨并不主要是由于公司利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的,而是由于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加上欧元启动等因素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国际资本为了规避风险,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造成的。一旦国际投资者对欧元启动的观望期过去,亚洲经济又开始走出低谷,必然分流流入美国的国际资本,也就不可避免地通过“财富效应”的弱化而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国内消费。以内需为主的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失去了支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衰退。加上去年三、四季当季经济增长基数较高,美国经济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放慢增长速度。

从经济上看,美国这次出兵科索沃的主要目是为了削弱欧元的地位(纽约外汇市场1月4日欧元对美元的最高比价为1:1.1835;5月17日为1:067,当然欧元走弱也受欧洲经济状况的影响,但北约在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对欧元和欧洲经济的影响决不容忽视),维持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强势,以继续获取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57%,德国马克占12.8%,日元占4.9%;世界贸易的结算货币中,美元占48%,欧洲货币占31%,日元占6%;世界股市市值中,美元占45%,欧洲货币占15%,日元占15%)。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利用国外储蓄,输出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享受铸币收益的好处。美元保持强势,一方面可以通过大量进口国际市场的廉价商品,抑制国内通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弥补经常项目下的巨额逆差,维持处于高位的股市,保持消费者信心,促进经济增长。

欧盟经济从去年四季度起开始出现放慢的迹象,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和美股连创新高,国际资本近期仍看好美元,导致欧元走弱。近年欧盟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1998年欧盟的失业率为10.2%),从目前的欧元区的宏观经济协调模式看,欧洲中央银行决定和控制着货币政策,并以稳定欧元为首要的目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各国利率和财政赤字的严格限制将使欧元成员国部分丧失对本国经济的调控权,难以根据国情自主调节利率和预算,不能通过自主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还很不明朗。自1992年6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由1992年的14.1%逐步回落到1998年的7.8%。去年一至四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2%、6.8%、7.6%、9%,三季度开始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回升主要得益于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为8.3%,今年二季度的速度仍有望保持在8%左右,这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应继续释放的结果,但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走出谷底,重新进入新的经济扩张期,从目前看尚缺乏足够的支撑条件。

从今年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看,近年来全球一般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的状况并未得到更本改善;遭受危机国家货币的贬值提高了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些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后,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和充实外汇储备,对外贸易又普遍实行“奖出限进”的措施,使我国的出口增长面临更大的压力。我国今年面临的出口环境非常严峻,要保持今年的出口增长难度很大。从国内看,多年重复建设造成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地区间加工工业结构高度趋同,在出口受阻,国内市场消费能力保持平稳的情况下,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周期也可能因产销不旺,产品积压而出现“趋同性共振”,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增长质量的提高。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明显的,但这只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不可能长期连续使用。继续加大投资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当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对建材等行业有较大的直接拉动作用外,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尽管国内城乡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在的消费需求,但受分配格局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限制,加上我国传统的消费习惯的影响,国内消费也不太可能出现超越常规的增长。因此,我们实现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在世界经济增长周期规律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的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世界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我们只有正视这一现实,扎扎实实地抓好结构调整,结合地区和产业特点大力推进产业升级,才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周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