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握德慧智之手,突破教育瓶颈论文_张艳灵

紧握德慧智之手,突破教育瓶颈论文_张艳灵

张艳灵 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 734500

摘 要:德育为先慧智双运,是当今教育成败的根本,它关系到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复兴,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如何搞好教育,特别是搞好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因其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便易行的操作性,很好地突破了目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效率低、厌学的教育瓶颈。德慧智经典诵读必将推动、促进整体教育水平、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与完善,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键词:道德 传统文化 德慧智 教育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誉为蜡烛、园丁。在给予老师非常高的赞誉的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是作为站在第一线的老师,当老师的苦与乐个中的滋味也只有自己最清楚。社会需求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学校和家长要求老师在教育孩子做人的同时一定要有优异的成绩,为将来的升学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老师们不可谓不辛苦,教学不可谓不认真,但是总有学生学习成绩差或厌学,沉迷网络游戏甚至会走向犯罪道路。让老师非常头痛。概括起来,莫过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问题是学习效率低,成绩差。第二个问题是学生难管理,厌学。面对这难以突破的教育瓶颈,学生满面的疲惫和无奈,老师是一脸的沧桑和愁苦。社会对老师非常高的赞誉和期望成了老师不能承受之重。有句话说“智者,当借力而行”。如果广大老师都能借“德慧智经典教育”之力,相信就找到了突破瓶颈的有效方法。

第一,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解决了学生学习效率低、成绩差的问题。

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商是有差异的,这在上学期间表现最明显。有的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认真,也很努力,但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也差,所以学得很吃力,因为效率低,不论老师如何关注他,可是考试成绩仍不理想。学生苦恼,家长着急。那么,这种学生的问题出在那里了,他缺乏的是什么?这在中国道德文化中容易找到答案,缺“慧”。“慧”与“智”相对应。是指思识,慧识,灵感思维,潜在意识,居于大脑的质层和核心层。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直觉或“灵感”。提到灵感,许多人会想到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许多学生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但实际上却犯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错误,不是天才的人自作聪明把天才的名言的后一句去掉了,只剩下“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样无形中就强调了汗水的重要性,似乎要想使学业或事业取得成功,关键就是要下苦功夫,从而忽略了灵感的重要性。但是爱迪生的原意是灵感比汗水更重要。只有有了灵感,才能有创造性思维,有清晰的思路,学习效率提高了,成绩才能提高。那么,如何开发“慧”,拥有“慧”呢?慧来自中国的道德文化经典,来自中国的汉字。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发现:诵读拼音文字,只使用大脑的一侧,诵读中文,则同时使用大脑左右两侧,如果大脑的左右两侧的正负电荷同时放电碰撞出火花,那就是灵感的闪现。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什么时候人与人最能碰撞出火花呢?当然是洞房花烛夜男女结合的那一刻了。怪不得中医上称产生灵感的部位叫“洞房”,原来奥秘就在这里啊!道德跟文化的经典,是我们中华祖先大智慧的创作,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包含着跨越时空的真理,所以,诵读道德文化的经典,就更具有激发灵感,开启智慧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践证明,许多学生诵读经典以后,注意力容易集中,思维敏捷,语言表达流畅;做数学题,易于找到突破口,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记忆力明显提高,背东西较快。在民乐一中,率先搞德慧智经典诵读的是朱老师,他把德慧智经典教育和语文教学恰当结合,学生每天坚持诵读经典,以《大学》和《德道经》为主。可能有些人会疑惑,高三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任务多重啊,时间也非常紧,他们的时间几乎是用分和秒来计算的,每一天的努力都几乎关系着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读经典不耽误时间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每天就十来二十分钟的诵读,就奠定了一天的学习基础。朱老师所带班的高考语文成绩在甘肃省都是拔尖的,语文平均成绩达到过136分的高分。朱老师的经验就是让学生诵读德慧智经典,让学生接受经典的滋养,放松身心,开慧启智,学习效率提高了,成绩的提高是顺理成章的事。在朱老师的班里有个叫王晨燕的女生,她妈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弟弟上高二,妈妈治病,姐弟俩上学,全靠他父亲打工来维持。不幸的是家庭与疾病,荣幸的是姐弟俩都在读德慧智经典。他们除了在学校读以外,平时还见缝插针的读,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手里还拿着口袋本的经典在默默诵念。在别人家的孩子想方设法增加营养补充身体的时候,他们姐弟俩却因为下午吃饭时间短(30分钟),来不及回家吃饭,就从不吃下午饭,也舍不得在学校吃。从中午12点10分左右吃过午饭一直到晚上11点回家再吃饭,超过十个小时。这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姐弟俩却拥有骄人的成绩,在学校品学兼优,成绩稳居班里第一,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在王晨燕的经典诵读小结中写道:在道德文化的滋养下,有老子、孔子的智慧相伴,学习的压力、生活得艰辛仿佛不存在,因为我拥有无穷的精神营养和力量。我对我自己,对生活,都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第二,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解决了学生难管理,厌学的问题。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像王晨燕姐弟俩一样,能以坚韧不拔德意志,战胜所有的困难,主动学习,并取得最佳的效果。但还有更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一类学生,智商绝对没问题,但有强烈的厌学情绪。这类学生,只要他能认真学,也可以学好,但他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对他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学习以外的事情,却非常投入,例如:电视上的肥皂剧,他百看不厌,上网玩游戏,彻夜不累,穿衣打扮吃零食,乐此不疲。面对家长的苦口婆心甚至棍棒相加,他面不改色;老师循循善诱,使出浑身解数,他就是不屑一顾,听不进去。这样的学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他缺的不是聪慧的大脑,缺的是远大的人生目标,踏实的求知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执着。归根结底,缺的是“德”,缺“德”的品格和能量,缺的是心灵的依附和精神的支撑。

那么,“德”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就是说每个人要想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成为家的栋梁之才,创造亮丽的人生,一定要修养这个“德”。 “德”,是指道德品格性与道德能量性,是超越宗教观念的全民道德信仰和道德信念。德具有能量性,是营养思维、心理等精神系统的重要物质,是慧识和智识同步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最佳营养,是大慧和上智的能量源泉。其实我们的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已经把字的内涵包含在字型当中了。这个“德”字的右边,上面是个“十”,中间是个“四”,下面是个“一”和“心”。这左边,是一个表示众人的双人旁“彳”。所谓“十”,就是十种善行。实际上就是十善心:忠孝心,即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利益。忍耐心,一把刀插在心上还能纹丝不动,就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样的境界;当然还有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勇猛心;“四”,是 四项行为准则:非德不言,即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非德不视,即面对淫秽的网络,低俗的画面等能够闭上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纯洁的心灵不受污染。还有非德不行,非德不听。这个“德”解释起来,就是应当用十种善行、四种行为准则,一心一意地去执行这十种善行、四项行为准则,为众人服务,为民族服务、为国家服务,这就是“德”的基本内涵。也就是“十善四则一公心”。心中只有具备这十种品格,并且像阳光一样充满了这种能量,那才是有德的表现。自己有这种品格,还不行,还要一心一意地去将这个德奉献给其他的人、身边的人,奉献给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那才是真正的“德”。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2月3日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讲“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有效应对这场危机,还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在我们目前教育的瓶颈区,只有以德育为统帅,也就是说只有抓住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为祖国,为民族无私奉献,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和志愿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同步抓住“慧”与“智”双运教育培养,与就是慧性的开发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才能成就具有科学创造力的大智慧头脑的人才,那么才可能培养造就出优秀的栋梁之才。中国的道德文化就饱含着“德”,正因为如此,才滋养了中华民族上下八千年之久,对全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其中《德道经》、《周易》、《大学》都是其中的典范。尤其《老子》全篇就讲了一个“德”。通过经典诵读,培补学生的道德能量,修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无论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是班级管理,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经过经典诵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能为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培养感恩之心,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导,理解父母、关心同学,具有丰厚的“德性”,才能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当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个学生,诵读经典,接受道德文化的滋养,培育圣贤的心灵,同时开慧启智,胸怀远大的理想,并且有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会学习,会做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学生的时候,他品学兼优,走向社会的时候,他德才兼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德慧智经典诵读简便易行,操作方便,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诵读开心,家长放心,老师省心。如果老师是船夫的话,相信借德慧智经典诵读的力量,不但突破目前教育瓶颈,把学生载向成功的彼岸的同时,也能到达自己的人生之岸。

论文作者:张艳灵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0

标签:;  ;  ;  ;  ;  ;  ;  ;  

紧握德慧智之手,突破教育瓶颈论文_张艳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