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课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探讨论文_周日光

劳动技术课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探讨论文_周日光

周日光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武备中学 266609

一、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规范操作、认真细致的习惯

1.让学生形成劳技意识。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体会劳技课和劳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给学生讲古时候小寺庙里的小和尚学剃头的故事,那个小和尚每次练习完总是将刀往冬瓜上一插,最后习惯成自然,把头当冬瓜,犯下杀人之罪,以反例说明不良习惯的危害。我还让学生搜集因为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而害人害己的真实事例,请有过经验教训的学生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重要性。

2.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劳动工具。当前家用电器已十分普及, 初中生必须具备一些起码的家电常识。但与电打交道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在教《电动工具》一课中,就必须让学生正确掌握一些常见电工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在学习钳子的使用时,我让学生对照教材认识钳弓、钳刀等各个部位,根据平时的经验说说各部分的用途,然后动手剪一剪铁丝,用铁丝弯一弯图形,使学生对钳子各部分的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让学生上台演示生活中的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中认识到“把钳子当锤子”会缩短钳子的使用寿命,且容易使手柄处的橡胶部分受到损坏,造成漏电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3.教会学生掌握保管常识。要弄清工具盒材料的正确存放、保管方法。例如,要让学生懂得电源线、有绝缘部分的电工工具要避免与锐器存放在一起,以免损伤绝缘部分,小零件之类最好用小盒或玻璃瓶分类存放,并要做到分类有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平时教学中还要注意观察学生使用工具,其它劳技课动手拿工具时注意其方法和要领,及时指正,或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醒,开展“评选安全生产小能手”、“劳技操作比赛”等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操作规范、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

二、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劳动程序的习惯

1.让学生学会统筹安排,巧妙掌握技巧。实践证明,统筹安排、熟能生巧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劳动前让学生开展讨论:完成这次劳动,在时间上怎样安排最省时、最合理?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操作才能避免窝工?这次劳动中难度最大的环节是什么?长期这样训练,就能让学生养成从“小”处着手节省时间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劳动离不开协作,分小组就是一种较好的合作形式。为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我在安排学习小组时注意各个层次学生的搭配,让学生学会遇到困难善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养成尊重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别人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在劳技教学中,如果只把劳技当作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让学生机械地模仿、重复,天长日久,就会使学生懒于思考、疏于创造,这样的学生将来也只能是一个傀儡式的平庸劳动者。在劳技课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鼓励学生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教会学生如何在劳动中和生活中寻找发明、创造的课题,产生发明、创造的灵感。

例如,在使用电工工具时,让学生讨论如何让插头使用起来更加安全。有的学生提出把插头的金属部分隐藏起来,让人在插插头时不接触到,还有的学生提出最好在插座插孔周围安上一个凸起的防护罩头。最后学生把这两个想法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改良的防触电安全插头。学生完成这个作品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在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许多用品总会有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地方,如何克服这些“不如意”,就是创造发明的切入点。

三、重视动手,培养掌握技术的习惯

掌握生存的本领是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现代学生所必须拥有的。要生存必须掌握本领,要掌握本领必须拥有技术。让学生提高对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掌握技术意识的观念,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如在《花卉的栽培》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每人种一盆植物,最后评比。学生选择种植的植物、写好成长日记、分析问题、展示成果、反思等,让学生有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动手动脑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其成果,体验通过劳动带来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技术的价值。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要让学生认识劳动的艰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现代劳动者应具备的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技术习惯。

四、加强引导,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习惯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中获得丰富而强烈的感受、体验乃至情感,激发其思考与探究的冲动和激情,发展其创新能力。要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思考权、讨论权、质疑权和总结升华权交给学生,提倡学生在做、思、疑、综中发展,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创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新性的言行萌芽。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服务者、协调者,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质疑权威的见解和异想天开的设想是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权威,也是讨论的平等参与者,要引导学生不盲目从众,大胆探索,不墨守成规,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设想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相信自我。这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并不是唯一的,要树立起科学的合作观、进取的竞争观、创新的思维观,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周日光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7

标签:;  ;  ;  ;  ;  ;  ;  ;  

劳动技术课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探讨论文_周日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