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比较优势的源泉与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源泉论文,比较优势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034(2005)03-0050-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强的拉动作用,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凸显出来并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然而理论界对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却未能系统地进行解释。根据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一国比较优势可能根源于该国供给方面的因素,如: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也可能根源于需求方面的因素,如:穆勒相互需求理论、重叠性需求理论等甚至有可能是厂商和市场结构的因素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图对我国产业在国际上比较优势的源泉做出实证分析,从而找出决定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如何改变这些主导因素的相对丰裕和配置状况,从而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经验和数据分析来看,目前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又相对丰裕,所以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可能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的,基于此种考虑,本文也就对要素禀赋对我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决定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系统地得出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能否由我国的要素禀赋状况进行解释,以及各种要素禀赋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如何,并如何通过改变我国目前的要素禀赋状况或者改变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来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一、比较优势源泉实证检验的模型构造
在模型的选择和建立上,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在分析禀赋对竞争力的影响时,将技术的差异引入模型,因为根据以往的实证检验结果来看,将技术的差异引入模型能大大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2)避免利用世界要素禀赋总量,以往的检验大多数都是利用比较大的经济体的要素禀赋总量来代替世界的要素禀赋量,例如OECD等,这必然存在着测量上的误差,从而造成检验结果的偏离。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在Hakura(1999)的基础上,采用了两国模型进行检验分析。
根据要素禀赋(HOV)理论,一国的净出口等于该国的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品和最终消费,即:
其中为m×n阶矩阵,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初级要素的投入,即:直接要素需求。
对于等式(2)我们在一些假设的条件下,即可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对于一国的消费,在国家之间偏好相同和自由贸易、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可以得出各国消费各种产品的比例是相同的,并且每一个国家的消费等于世界净产出的一个比例,即:
其中表示国家i的国际收支,将带入等式(2)就可以对一国剩余要素禀赋和一国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然而,在上述模型基础上的实证检验都需要用到世界总的要素禀赋量,然而这很难统计出来,一般在实证检验中都是用一些比较大的经济体的要素禀赋之和代替世界总的要素禀赋量,这中间的测量误差将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注:当被忽略的国际要素禀赋状况和要素在生产中的投入比例同样本内的完全一样时,则不对模型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为了避免对世界要素禀赋总量的测量,本文采用两国模型的形式。
对于国家1和2都存在着等式(2)的形式,即:
等式(5)中则D=0,此时和H-O理论所表述的完全一致,即:两国净贸易中要素含量的差异等于两国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我们将此称为严格意义上的HOV模型实证检验。当考虑技术差异的情况,即D≠0时,则两国净贸易中要素含量不仅和两国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有关,而且还和由于技术的差异造成的在生产过程中要素密集度和要素的使用效率之间的差异有关,考虑到国家之间技术的差异,在此前提下进行的检验就是对修正后的HOV模型的实证分析(注:以的形式引入国家之间技术的差异比以往在实证检验中以特定的形式引入技术的差异更具有一般性,这种方式引入技术的差异性,不仅体现了要素生产效率的差异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要素在国家之间的密集度逆转。)。对于特定的要素f,当时,表明国家2的生产技术较密集地使用要素f,如果在国家1中要素f较国家2充裕,那么当时,将会进一步加强预测的国家1的要素f的禀赋。当时,表明国家1的生产技术较密集地使用要素f,那么当国家1在要素f上较国家2丰裕时,预测的要素f的丰裕程度将出现不确定性,即:预测国家1有可能是要素f的净出口国,也有可能是要素f的净进口国。
等式(5)表明了两国多边贸易要素含量之间的关系。即:两国测量的净贸易中要素含量和两国要素的禀赋以及两国之间技术的差异乘以国家消费之间的关系。本文在进行实证检验的过程中,仍假设国家1和2的偏好是相同的,两国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测量的误差。等式的左边表示测量的净贸易要素含量,右边表示预测两国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和技术之间的差异。对等式左边和右边进行符号检验(Sigh Test)和次序检验(Rank Test)就可以对要素禀赋(HOV)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在进行次序检验的时候。对于要素f和g,如果等式左边要素f的值大于g的值,那么我们可以得出测量的要素f比要素g更丰富。对于等式的右边也可以进行排序,这是预测的要素之间的丰富程度的关系,从而可以对等号两边的排序进行比较,从而对HOV模型进行次序检验。
二、实证检验结果
根据上述模型,利用中、美两国1997年的数据进行检验,且本文在检验的过程中对于要素的禀赋使用了增加值来代替原始的要素禀赋量,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对模型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统,不同要素量纲的差异,从而可以对不同要素进行比较。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严格意义上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检验效果不佳,将技术的差异性引入模型能大大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2)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可以通过技术差异条件下的要素禀赋理论进行解释,即:目前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是由我国要素禀赋状况决定的。
表1 我国净贸易中要素含量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模型计算得到。
(一) 我国净出口中要素含量及分析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净贸易中成为所有要素的净出口国,这种现象并不只在我国存在,几乎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注:Bowen、Leamer、Sveikauskas(1987)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发展中国家几乎成了所有要素的净出口国,而发达国家则几乎成了所有要素的净进口国。
),这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一些贸易政策的共性造成的,诸如:鼓励出口措施;追求外汇储备而造成的限制进口等。这也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上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并且这种贸易政策凸显了本国的比较优势,而在贸易中掩盖了本国的劣势行业。
我国净贸易中非技术工人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要素,其次为资本、土地、技术性工人,对于净出口中要素含量的状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非技术工人的含量过大说明目前我国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极其重要的地位,非技术工人的供给充裕也是保证这些行业在国际上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国在国际上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为:服装、皮革制造业、家具制造业,这种情况也有利于缓解人口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压力。(2)就资本而言,随着资本的逐步积累以及外国投资的增加,人口和资本之间的矛盾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资本对贸易和经济的增长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资本较密集的行业最近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初步凸显出来,例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其仍不能超过非技术工人而占据首要的地位;(3)虽然我国净出口贸易中技术性工人的净含量为正,但这并不能说我国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行业的净出口国,这种现象说明了我国在贸易政策上的一些缺陷: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由于贸易政策或者其他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其进口规模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从而造成了我国净出口量相对较大,或者具有比较劣势的行业净进口量严重小于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净出口量,使得我国成为一个技术性工人的净出口国。(4)而对于土地而言,由于本文在检验的过程中,假定只有农业和矿选业才需要土地投入,而我国目前又是一个农产品的净出口国,所以在净贸易上形成土地的净出口,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我国在人和土地之间的矛盾,因为对农产品的出口也就间接等于对土地的出口。
表2 严格意义上要素禀赋模型(HOV)的实证检验结果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模型计算得到。
表3 修正后的要素禀赋模型(HOV)的实证检验结果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模型计算得到。
(二)净出口要素含量和剩余自然要素禀赋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根据H-O理论,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仅仅由该国要素禀赋的丰裕状况决定,所以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净贸易中的要素含量和剩余要素禀赋是否一致,亦即我国贸易的比较优势能否用我国自然状态下的要素禀赋状况进行解释,我们把这看作对严格意义上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符号检验(Sigh Test)还是次序检验(Rank Test)上,除技术工人外,其他要素都不能通过检验,说明贸易中要素的含量并不能简单地由原始的要素禀赋量决定,即单纯资源上的优势并不等价于贸易上的优势,有时候从要素禀赋的角度考虑而具有比较劣势的行业,通过贸易政策的影响和干预,可以使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一定的优势。资源上的优势通过生产转化为贸易前价格上的优势,再通过一定的贸易政策转化为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从预测的原始要素含量上来看,我国相对于美国,除在非技术工人较奉裕外,其他的要素上都是相对稀缺的,其中最为稀缺的是技术性工人。
(三)净出口要素含量和技术差异条件下要素禀赋差异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鉴于严格意义上模型的实证检验效果不佳,所以本文进一步考虑技术的差异性,通过将技术的差异引入模型,对模型作进一步检验,从而找出技术对要素禀赋在国家之间造成的影响。这一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对严格意义上模型的一种修正。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将技术的差异引入模型后,从次序检验(Rank Test)上来看完全吻合,而从符号检验(Sigh Test)上来看,在考虑到技术差异的条件下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说明了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可能通过要素禀赋理论进行解释,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由我国目前的要素禀赋状况以及技术造成的要素密集度在国家之间的差异共同决定的。这同时也说明中、美两国在技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技术对模型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使得同种要素在国家之间的使用效率上出现差异;(2)对于同种类型的行业,造成要素密集度在国家之间的逆转,就本文来看,主要集中在要素密集度在中、美两国的逆转,我国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非技术性工人的投入偏重(参见表4和表5),而美国在投入的过程中对技术性工人和资本的投入偏重,从而使得在考虑到技术差异的条件下,相对于美国而言,我国在非技术工人上更为丰裕,而对于资本和技术性工人的提高也有所提高。
通过表3可以明显看出,目前我国要素的丰裕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非技术性工人、资本、技术性工人、土地。这种要素的丰裕状况也说明了非技术性工人对于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决定了我国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资本的丰裕程度在近年来有所改观,我国在资本密集行业上的比较优势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约束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要素主要是技术性工人和土地,目前人和地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这也就决定了在技术含量较高和土地附加值较大产业上的竞争力还不是太明显。这种现象不仅在1997年存在,由于要素丰裕程度的改善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近几年采,人和土地之间的矛盾、非技术性工人和技术性工人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凸显出来,这些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表4 我国1997年部分行业单位产出的初等要素投入比重
行业 非技术工人技术工人 资本
食品加工业0.053056 0.0095330.091904
纺织业0.084567 0.013766 0.10803
服装、皮革制造业 0.158938 0.0228920.108579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092871 0.01183 0.082529
造纸及纸制品、印刷业 0.078486 0.0143970.066848
石油加工业、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 0.030467 0.0064620.067658
化学工业 0.064486 0.0129280.085196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质品业0.128771 0.0221910.119523
金属压延业0.089641 0.0161650.066054
金属制品业0.02572
0.0045390.021572
机械工业 0.288844 0.0591610.337049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79069 0.0140620.095592
电气、电子制造业 0.037224 0.0076240.054869
数据来源:根据GTAP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来。
注:要素i的投入比重=行业中要素i的增加值÷该行业的总产出。
表5 美国1997年部分行业单位产出的初等要素投入比重
行业 非技术工人 技术工人 资本
食品加工业0.109194
0.035153 0.19182
纺织业0.312135
0.0675910.165646
服装、皮革制造业 0.198404
0.0541180.061865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190481
0.0556190.148214
造纸及纸制品、印刷业 0.147829
0.0813630.164759
石油加工业、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 0.017246
0.0095340.024535
化学工业 0.119962
0.093874 0.1933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质品业0.248015
0.0835560.195496
金属压延业0.189912
0.0533320.077243
金属制品业0.244180.0940190.113211
机械工业 0.265226
0.27444 0.28663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147772
0.0932910.061049
电气、电子制造业 0.072654
0.06653 0.063581
数据来源:根据GTAP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主:要素i的投入比重=行业中要素i的增加值÷该行业的总产出。
三、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贸易品结构上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诸如:服装、,家具制造业等,虽然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机电、机械制造业近年来比较优势有所改善,出口也增长迅速,但其仍不能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上,如仪器、仪表等仍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而且现阶段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分工仍处于垂直分工的模式下。根据上述的检验结果,我国目前这种贸易模式和贸易结构可以通过技术差异条件下的要素禀赋理论进行解释,那么这也就说明了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既包括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同时又包括技术造成的要素配置和要素密集度在国家之间的差异性。这两者同时又有很强的联系性,改变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在总体要素禀赋状况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本文从要素禀赋的积累和要素在产业之间的配置来说明现阶段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一) 不同要素禀赋积累的效应
要改变我国目前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模式,首先必须解决我国不同要素之间的丰裕程度,合理调整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在禀赋上解决非技术工人占主导地位的状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于非技术工人,目前首要解决的不是量的问题,而是如何转移和分流、达到与其他要素之间比例优化的问题。由于我国非技术工人在供给上存在着严重的过剩,而非技术工人的就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政治方面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目前还必须多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好劳动力的流动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劳动力能得到就业的机会,这样能为我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继续保持竞争力提供劳动力价格上的优势;解决目前非技术工人的状况重要的是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来提高这些工人的经验和技能水平,从而达到转移和分流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关键是形成良好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主动接受培训;而从宏观来看,通过政策的实施来减轻工人和企业接受培训的私人成本,还要注意引导非技术工人接受培训的方向,将社会对特定种类技术工人的需求信息提供给非技术工人,从而和国家特定的产业政策所需工人的种类相一致。所以鉴于我国非技术工人过渡供给的状况,必须将一部分非技术工人通过学习和培训从现在的岗位走出来,这不仅可以为未就业的工人提供就业的空间,而且还可以增加技术性工人的数量,从而改变目前要素禀赋在比例上不合理的关系。
2.对于资本而言,通过自身积累和积极有效地吸引外资,改变资本稀缺状况。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外投资的增加,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矛盾有所缓解,在产业要素投入中的比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很多产业现在并没有占据着主导地位,限制了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所以仍要靠自身积累和积极有效地吸引外资改变这种状况。随着资本的积累和丰裕状况的改善,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相对价格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出现资本对非技术劳动力的替代,这种模式的出现将严重不利于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劳动力超额供给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更应该注意这类问题的出现。
3.对于技术性工人,为了改善我国贸易结构,改变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模式,存量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关系到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我国在技术性工人上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存量上,而且还体现在结构上,目前我国具有一定学历的人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生产中有一技之长的工人目前仍很匮乏,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解决在就业选择上的观念问题,提高对技术性工人的认识度;其次必须注重对就业中的工人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工人接受培训的主动性。
4.对于土地而言,由于其在存量上的规模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可利用的土地肯定有一个上限,所以对于土地,我们不仅要解决对土地的盲目占用,更重要的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但在这一过程中,还要避免对土地的过度使用,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要素量的积累上,我们首先要注重的是技术性工人,其次为资本,这是改善我国目前贸易结构和贸易分工模式的关键性因素。
(二)要素在行业之间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要素在行业间的配置虽然主要依赖市场的力量,但是如果这一过程完全按照市场本身来运行,那么对于一些行业竞争力的培育需要很长的过程,甚至会造成我国一些劣势行业在国际上更加缺乏竞争力,所以在要素的配置上仍需要进行政策的干预。我国目前要素在行业之间配置上的问题,主要受到各要素之间相对比例不协调的限制,但是政府仍可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来引导特定要素向目标行业的流动,这一过程并不是对传统优势行业的排斥,恰恰相反,在这一过程中更应该提高传统优势行业向更高端产品的转向,这也同样需要技术和资本的支持;但是由于资本和技术工人的限制,我国产业更缺乏竞争力的行业为化学纤维工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学工业,由于资本和技术的匮乏成了这些行业缺乏竞争力最大的瓶颈,所以要对这些行业进行资本和技术上的支持。关于要素在行业间的配置上,我们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定政策克服资本对短期利润的盲目追逐,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在资本问题上最为突出的问题,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建立,资金的流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利润的追逐成了资金流动的首要动因,这二过程很可能会造成短期内资金在一个行业的大量聚集,由于盲目投资和在一些行业的过度投资,资本存在着很大的浪费现象,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对于提高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作用也不大,因为一个行业竞争力的培育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沉淀才是影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通过制定特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引导资本向特定行业的流动,而且还要使资本在这个行业沉积起来,从而提高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引导技术性工人的合理流动。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在择业上对报酬的关注提高很多,而行业间在平均报酬上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个行业的平均报酬水平又和该行业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一些劣势行业在经营上面临的困难可能更为严峻,可能导致技术性工人从这些行业流出。而这些行业很多都是提高我国贸易结构亟待发展的行业,比如:机械制造、化学纤维、仪器仪表、化学工业等,这些行业的发展直接牵涉到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贸易利益的取得。这些行业对技术的依赖性更为严重,而技术性工人作为技术的发明者和使用者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单纯依赖市场的力量培育这些行业的竞争力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所以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制定来引导技术性工人向这些行业流动。
[收稿日期]200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