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社会福利院 江苏盐城 224000)
【摘要】目的:总结老年慢性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74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心理护理;回顾性分析两组问卷调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效果。结果:(1)在两组患者中,具有恐惧、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患者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依从度和满意度分别86.5%为和97.3%,对照组为54.0%和73.0%,观察组依从度和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做好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值得推行。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情绪;心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223-02
老年慢性病具有病种多、康复慢、危害大等特点,其治疗和控制不仅与护理质量相关,更受患者治疗依从度的影响[1]。由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多伴随各种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患者治疗依从度,并影响了老年慢性病的控、治效果。本研究分析了老年慢性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探讨心理护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间本院老年慢性病患者74例。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确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病程>3年;患者年龄>60岁,部分患者合并两种及以上慢性病。排除标准:排除患恶性肿瘤、肾衰竭等重大疾病者及无法参加问卷调查者。按照入院奇偶顺序将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本组男23例、女14例,年龄61~79岁,平均(68.8±3.6)岁,病程3.5~8年,平均(4.2±1.8)年,患有单一慢性病30例、合并多种慢性病7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心理护理干预,本组男24例、女13例,年龄62~81岁,平均(69.2±3.3)岁,病程4.0~8.5年,平均(4.4±1.2)年,患有单一慢性病28例、合并多种慢性病9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及慢性病类型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对照组采取慢性病常规护理措施,包括饮食护理、给药护理、病房巡视、环境维护等。
1.2.2心理护理干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观察组分析患者的心理特征,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包括:
(1)疏导性干预,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压力较大,容易出现焦躁不安表现,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其沟通并加以安慰疏导,了解其治疗需求,干预方法包括交谈法、倾听法等赢得患者信任和配合[2];
(2)转移性干预,对于具有恐惧、焦虑情绪患者,应通过音乐法、瑜伽法、故事法分散患者注意力;
(3)例证性干预,对于因治疗不顺利而持悲观态度患者,应例举治疗成功的病例重建患者治疗信心;
(4)活动性干预,对于存在抑郁情绪的,可通过组织院内文体活动重建其社会功能;
(5)宣教性干预,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缺少治疗知识的患者,应着重加强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细化至慢性病预防、饮食搭配、运动计划、保健知识、用药指导、病情自我监控方法等,不仅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也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用药依从度[3]。
1.3 观察指标
1.3.1不良情绪调查 两组患者填写心理状态调查问卷,不良情绪表现包括恐惧、焦虑、抑郁、愤怒、紧张、自卑、急躁,每位患者选择3项自己存在的不良情绪及反应,并注明自身的相关表现及心理感受,以便于进一步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征。
1.3.2治疗依从度及满意度调查 依从度调查包括药品服用时间、药品用量、是否自行停药情况等,全部按照医嘱进行为依从,若出现一项未达标则为不依从;满意度调查针对护理服务,包括护理环境、护理态度、护理技术相关共30个条目,每个条目选满意或不满意,总计满意条目数>25即为护理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资料录入Excel 2015建立数据库,经K-S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趋势,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两组计数资料(%)实施连续性校正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不良心理分析
两组患者中,有恐惧、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的比率均超过50%,其他不良情绪占比不足10%,表明老年慢性病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及抑郁情绪。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老年慢性病的防、治、控、护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课题,然而,相关研究指出,除疾病本身及医疗、护理水平等因素外,患者的心理特点也能改变其依从度和配合度,从而深刻的影响着慢性病的治疗和控制效果,因此心理护理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目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不良情绪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1)病情加重、生理机能减退、缺乏医学常识带来的恐惧感;(2)经济压力、治疗效果不明显造成的焦虑感;(3)长期患病、社会功能丧失、自理能力减退引发的抑郁情绪;(4)家庭护理压力带来的孤独感、自卑感,护理不良引发的愤怒、焦躁、敌对情绪[4]。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两组中,具有恐惧、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患者占多数,其他不良情绪患者占少数,从数据上看,恐惧、焦虑、抑郁患者比率均超过50%,其他不良情绪占比不足10%。此外也提示,观察组依从度和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从数据上看,观察组的治疗依从度和满意度分别高达86.5%和97.3%,对照组为仅为54.0%和73.0%,这也印证了我院采取疏导性干预、转移性干预、例证性干预、活动性干预及宣教性干预等专项心理干预措施确实起到了提升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治疗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针对上述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做好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值得在护理中推行。
【参考文献】
[1]王素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维护[J].江苏医药,2016,42(5):620-620.
[2]叶微,杨翔.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负面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6,31(2):125-127.
[3]黄丽娟.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应对措施[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37-39.
[4]齐国娥,等.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2016,36(15):3820-3821.
论文作者:王亚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4
标签:患者论文; 慢性病论文; 老年论文; 病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焦虑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