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融合多元教学模式与立体化支持环境的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实现教学模式多元融合,教学资源与环境多元立体化,学习支持立体化,教学评价多元化。
【关键词】 职业能力;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石家庄学院教改项目(2015)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7-006-02
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学-导多元立体化互动"的开放教学模式为基础,以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课堂教学职场化、学习支持立体化。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案例教学,注重因材施教,优化知识结构,构建以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素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职场适应能力。
1、现状分析
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现实问题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办学的"趋同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出路就在于:大众化高等教育要以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为前提,大众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和求学者个体需要的多元立体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动力,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元立体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学资源的多元立体化为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质量标准的多元立体化是高等教育呈现多元立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理论基础
2.1 多元教学理论
多元立体化的教学理论依据主要来自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 多元化, 多层次, 多样化的观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而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也是不断发展的,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学生无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人人都是可育之才,学生的差异只是学生智能优势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1]
高等学校教学就要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创设一个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塑造每个学生成为高素质职业人才。以学习者学习为主体 、教师教学为主导 ,通过多元立体化的通识教育平台 、专业基础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及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学习 ,实现"学"与"导"的有效互动。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把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加强理论知识的运用,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多元立体化教学中,在讨论或者研讨中重现工作情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学习为注重能力培养,进而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根据个体已有的经验和现存的文本和理念,由个体主动地从周围环境中获取信息,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发生联系,从而建构属于个体自我的知识构建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任何学习基础的学习者都能够感受新知识构建的成功感。为此,应用型大学的教学活动应以行动为导向,在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方法、策略、资源环绕下,使学习在与职场应用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研究探讨在未来职场中遇到的问题。
多元立体化教学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与电子化、师生交互非线性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教学评价的多元互动立体化。人是多元立体的,教材是多元立体的,面向人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教学策略都应该是多元立体的,多元立体化教学,就是对以人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的形象化的描述,同时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细化与深化,是一个关注人性,关注创新,关注效率的,面向未来人才职业能力发展系统的教学思想和策略。[2][3]
3、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
3.1 框架结构
3.2 运行机制
3.2.1 确立人才素养目标
物流行业职业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技能知识素养和职业品质为目标。专业知识素养主要涉及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具体的物流活动,又包括物流系统中的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要素的管理,并履行物流计划、质量控制、技术支持和经济管理等。
技能知识素养主要指能运用物流系统资源解决物流活动实施过程中有关计划、领导、沟通、创新、理解、决策等问题。
职业品质主要指物流职业人对物流企业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素养:团队精神、责任感、服务意识、进取心、廉洁、诚信、忠诚度。[4]
3.2.2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整体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及灵活性四大基本特征。整体性是指课程围绕现代物流工程系统的八大功能要素相互依存特性确定教学目标,强调物流项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层次性是指依据企业物流、行业物流及社会物流的不同属性及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同地位,明确其系统要素的层次性;可操作性是指各功能要素的教学目标设定边界清晰、易于评价与度量,凸显各自对物流系统中其它要素的依存特性;灵活性是指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能达到合格水平,也能够面向职业能力培养所提出的全面且更高的要求达到中等及优秀的水平。
3.2.3 优势组合多种教学模式
"物流工程"课程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应用"掌握学习"与"互动式"教学模式,首先明确课程基础知识的整体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物流工程系统的功能要素来划分知识模块,即教学单元,教学过程为:学生预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单元形成性测验、师生互动分析测试结果、再次形成性测验,循环往复,直至教学目标实现。当然,各环节中教师的指导、督导的角色必须明确,确保知识学习的准确性。课程中有关各子系统的规划、设计及统筹主要应用"发现学习"及"非指导性学习"教学模式,以行业或物流企业的情境案例问题分析出发,鼓励学生实现开放性探索,总结优势及不足,个人或小组进行反思讨论,抽象模型,知识转化为职业应用能力;为了保证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及系统性,教师角色的指导功能又需要"互动式"教学辅助实现。
3.2.4 实现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与环境
"物流工程"课程教材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只要能够满足相关专业《物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主要知识内容体系要求的教材均可采用,读书、学习笔记也能强化学习效果。在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今天,教学资源与环境的多元立体化优势明显,将多种教学资源纳入教学设计系统,使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与其它要素有机结合,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既方便学生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又发挥系统优势,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首先,了解和搜集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的精品课程等已有电子资源 ,然后依据教学大纲要求,选择教学资源类型。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的需求调研及企业的物流系统新建、改造及再造过程,将企业的真实案例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其次,认真备好课,精心制作课程的CAI课件,并辅以网页文件、视频文件、动画图片等形式,使多种教学媒体相互补充、充分互动。再次,拟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一体化方案,为学生的学习主动化进程提供指引。通过整合,将校外教学资源和自制资源建成一个多元化资源的课程学习平台,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线上线下的立体支持环境。[5]
3.2.5 完善多维立体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下完成的。教师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换,学习支持服务工作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的学习支持,主要体现在: (1) 课程的生动细致的讲授; (2)提供随时的、耐心细致的集中辅导课和个别面对面答疑;(3)网络环境下对共性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和更新等。此外,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便利,将电子教案和课件放在学习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学习。[6][7]
3.2.6 实现多元化教学评价
课程考试是检查学习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前提是考试必须客观、公正。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环境下,单一的笔试考核不利于检测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少数学生的作弊行为也成了考试中的顽疾,多元化考试评价系统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以上问题。"物流工程"课程除了闭卷考试外,还要尝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大作业或论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或是以多种考核形式分阶段多次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等,使多元评价在培养高职业素质和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发挥作用。
5、总结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服务目标。多元立体化教学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彰显学生个性,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技能知识素养和职业品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卫中,周大力,周萍.多元互动立体化课堂的构建[J],学园,2014.10
[2]朱道立等.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索[J],现代教育管理,2007.12:55-58
[3]董君成,卢泉. 立体化教学模式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5
[4]岳文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2, 14:101-103
[5] 崔恒林.《微生物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0:78-80
[6]王世武,顾宝炎.物流企业差异化战略选择[J].物流技术,2003(7):7-9
[7]苗志滨,苗淑杰,李伟等.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例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2009(10):180-180
论文作者:臧爱军 宋宏伟 王慧娟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教学模式论文; 职业论文; 物流论文; 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能力论文; 素养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