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策略&以地理位置教学为例_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策略——以区位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位论文,为例论文,素养论文,中学生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情感、地理态度等构成要素。地理素养是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了公众素养的共性特征,也融合了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在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地理素养的重要性也越加突出。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高中阶段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其终身的发展。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输”地理知识,还要侧重学习地理科学方法的“养成”;不仅要提高学生自然地理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人文地理的态度和意识。因此,怎样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本文拟从高中地理课程众多课题中选取“区位”一例,探究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策略。

一、关于“区位”的地理素养结构分析

区位是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简单地说,人类活动所占的场所就是区位。由于区位是人类活动的所在地,反映出很强的地理空间概念。同时,随着区位主体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区位的理解和把握也必须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入手,这就赋予了区位时间上的特性。按照人类经济活动内容,区位理论涉及到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聚落等多个方面,使得区位知识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因此通过区位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较好地完成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的课程目标,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照地理素养构成要素的结构体系,关于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区位学习的地理素养结构可以简要分析如下表:

二、教学策略实施

1.从课程目标入手,梳理各类区位学习的知识体系

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地理素养形成的基础。由于新课程实施一纲多本,在各地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编者还将交通运输、城市、商业等的区位因素作为知识补充,编写在教材中。因此,掌握各类不同活动的区位因素,就要研究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明确区位理论的知识体系。

(1)从概念上理解区位的内涵

区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在什么地方,二是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对区位的理解要有强烈的地理空间意识和地理环境的整体观念,从区位的活动主体的特征,把握影响区位的因素。如学习农业区位首先要说明农业活动的生产特点,即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因此影响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而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不同区域在不同的时期,分析其农业的区位因素就不同。这样发展的、全面的、具体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正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加深知识体系的印痕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概念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不仅可以大幅增进记忆力,而且利于思维的组织力与创造力。

区位分析不仅着眼于一个“点”的位置,而且关注其与周围区域“面”的关系,因此在系统分析区位因素时就需要采用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将区位、区位因素设为主体关键词,再按照区位主体活动的不同主题分类,各主体活动的影响因素向下一层次发散,用不同的颜色对各因素的属性分类,如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等,各因素的下一层再链接一些典型事例。这样,一幅生动的“区位树”就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更重要的是掌握人文地理基本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法也内化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之中。

2.从案例解剖入手,掌握分析地理区位问题的一般方法

工业区域和农业区域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说是零碎、陌生、遥远的,因此通过典型、理想的区域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的分析,将会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所以,案例教学也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1)纵向地解剖案例,建构区位分析的地理思维模型

在工业区域的案例中,德国的鲁尔区是传统工业区的典型代表。教学中,一方面要将前面所掌握的基本原理——工业区位的各要素应用于鲁尔区形成的条件分析中,这个过程,类似于数学学习中的“代公式”,利于学生对这一类问题建构基础的地理模型;另一方面,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帮助学生认识鲁尔区的形成——兴盛——衰落——重整的全过程,进而掌握各区位因素对一个区域的影响在不同的阶段是不同的。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地理事物的发展性、动态性,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横向地比较案例,形成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方法

横向比较有两种,一是同类比较,如在传统工业区中,与鲁尔区类似的,还有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英国中部地区、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二是异类比较,如与传统工业区相对应的是新兴工业区,如美国的硅谷、意大利的东北部工业区等。在这些比较中,要坚持围绕区位因素的体系,将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反复比较,让学生通过比较深刻理解地理事物的共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而强化因地制宜的思想方法。

3.从关注生活入手,提高用区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素养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地理情感和态度。作为德育层面的目标养成,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靠的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体验。所以,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在区位学习中,走进社区,调查研究,主动地搜集资料,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可行的途径。

(1)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笔者所在的城市,近年来旧城改造的力度比较大、一些工厂也面临关闭或者搬迁。教师选择了一些知名度比较大,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工厂做研究对象,如造船厂、醋厂、造纸厂等,组织学生分头搜集资料,对搬迁的原因和新厂址的选择进行区位因素的分析。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实地调查,如走访相关部门,同时在报纸等媒体上查找资料,有的还动员家长帮助搜集。最后,将调查的结果进行交流展示。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地理读报,新闻发布

对于国家和国际形势的关心,自觉形成责任感也是地理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我读地理新闻”活动,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报道入手,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这些新闻的背景或解释其原因,很受学生的喜爱。在读报的过程中,还特别要求同学在讲解时一定要用“地图说话”,久而久之,对形成学生使用地图的基本素养十分有益,强化了空间、区域等概念。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养成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不断反思。

标签:;  ;  ;  ;  ;  ;  ;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策略&以地理位置教学为例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