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江区嘉应中学 广东 梅州 514021 李 平
摘 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默读和朗读, 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获得启迪和审美享受。然而,目前语文教学却忽视了朗读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1、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语文是有声的艺术,学语文而不朗读是 不可想象的。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也是语文的第一教 学法。它不仅能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 的审美情趣。然而,近些年来,朗读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语文教学出现理科化倾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 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 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开展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活动是融合情感教育 因素和新课改理念的需要,可以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情感体验, 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高尚的情感,强化学生的 语言文字功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2、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的措施
2.1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课堂朗读形式应该多样化
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朗读形式,组织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朗读,寓朗读于活动中,让学生享受到朗读的乐趣。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快速性显出独特的内在魅力,给语 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于语文朗读教学,大 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组合,使课文中的人或事物栩栩如生, 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 生的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让学生能在朗读中细品“语文味”。比如可以在引进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举办朗读比赛、诗歌朗诵会、师 生朗读对抗赛等朗读形式,朗读方式上也可以采用齐读、单读、分 角色读、表演朗读等等,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致。
2.2 创造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是一种顺应儿童发展天性,集中“真、美、情、思”四种元素的教育模式,所谓的“真”是指注重教学活动的直观性,“美” 特指在教学过程中挖掘一切美学因素,“情”倾向于培养学生良好的 感情,“思”主要是指启发学生的思考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开展语文朗读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朗读自觉性,教师理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教育模式,依据课本教材,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为学生打造高雅的朗读氛围,从视觉领域和听觉领域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思考,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课文的语言 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例如在解读《春》这篇散文时,教 师可以先让学生观赏春天的风景画面,再认真聆听《春》的配乐朗诵,指导学生汲取朗读技巧,接着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引导学生参考配乐朗诵、从字里行间读出朱自清先生对春天的喜爱。然 后选取文中的精彩描写,让学生推敲词句的使用技巧,像“桃树、 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
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反复朗读并认真鉴赏这段描写,用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分析语言文字的妙处,再提出问题“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改成‘互不相让’,把‘蜜蜂嗡嗡地闹着’改成‘蜜蜂嗡嗡地叫着’可以吗?”,接着让学生自己思考三分钟,然后让学 生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这段描写精妙之处,“你不让我,我不 让你”写出了春意盎然和百花争艳的美,改成“互不相让”必然会 影响情感效果。“蜜蜂嗡嗡地闹着”描绘了一群蜜蜂采花蜜的动感画 面,刻画了欣欣向荣的春景图。如果把“蜜蜂嗡嗡地闹着”改成“蜜蜂嗡嗡地叫着”不仅会削弱文章的语言美,而且不符合科学常识,“嗡嗡”声是蜜蜂振动翅膀所发出的声音,并非是鸣叫声,一个“闹” 字用的恰到好处。教师在讲解《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应该先 借助投影仪让学生欣赏泉城济南,从视觉上感受济南的美丽,然后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深刻体会这篇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3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部分教师盲目追求教学效率,不是特别重视朗读教学,甚至不让学生参与朗读 活动,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教育的发展要求。这一问题也说明教师在 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时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朗读感 想,指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强化自身的语文基础,掌握标准的读音,把握好朗读节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朗读见解。例如在解析 课文《背影》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在想象“我”和“父亲”不同 的思想意识。在解读巴金先生的《繁星》时,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 的生平经历,深刻领悟在不同时期观看三处星空的感想,体会作者微妙的情感变化。其次,教师应注意在朗读教学中融合演讲教育因 素,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文中的情感因素。例如在解读毛主席的《沁 园春?雪》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做演讲,读出这首词的乐观精神。 在讲解七年级下册《新闻两篇》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明白导语的 三大作用,即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奠定感情基调,设置阅读悬念,然后,指导学生依据播音常识和这两篇新闻的感情基 调,结合亲和力的要求来朗读课文。另一方面,诗歌鉴赏和文言文 阅读属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应告诉学生在朗读诗词时应 注意寻找意象、诗眼和词眼,分析修辞手法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精读文中的文言词语,尝试自行翻译古文的现代
含义。
3、结语
朗读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要想掌握良好的 语文朗读技巧,除了依托多媒体技术,在课上积极进行朗读之外, 还需要在闲暇之余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这就需要家长、教师与学 生三方面的配合。只有做到了这些,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建.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优化[J]. 语文天地, 初中版,2016(3):76-7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5):47-49.
论文作者:李平
论文发表刊物:《高等教育》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蜜蜂论文; 课文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高等教育》2016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