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如何在科学课上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探究、体验快乐、培养科学素养呢?
一、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老师应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老师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容许出错,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讽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
二、指导观察,教给探究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应先准备鼓、橡皮筋、塑料尺等能发声的物体,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但发出声音时都会振动。进而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科学教学要加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事例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作为《科学》这门学科,再不能在“粉笔+黑板”的这种老模式里大讲“科学”了。
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3.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它能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枯燥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正冲击着我们传统的观念,作为一名一线的科学课教师,我将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同时,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加强研究。
综上所述,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任重道远的艰巨之路,教师应站在世纪的高度,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敢于创新,大胆探索,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教育之路。
论文作者:衣为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0月总第1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3
标签:科学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能力论文; 课程论文; 声音论文; 《教育学》2016年10月总第1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