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乌江源论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再访乌江源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马红梅

在威宁自治县盐仓镇营洞村的乌江源头,石缸洞周边青山如黛,高大的核桃树和樱桃树在微风中摇曳,潺潺的流水声和着虫鸣鸟叫,让这个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

现在Alice想要把式(1)中粒子A的量子态|φ〉A传送给Bob,同时Bob希望将式(2)中粒子B的量子态传送给Alice。为了提高通信的安全性,这样的双向传输需要在第三方Charlie的控制下进行,并且连接这三方的量子信道是一个预先被分配他们之间的一个真五粒子非最大纠缠态

2006 年,贵州日报记者李勇采写了《寻访乌江源》一文,记录了乌江源所在地威宁自治县盐仓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地势高寒、土地贫瘠、市场信息不灵,还有许多村不通公路,村民过着人背马驮的生活。13 年过去,威宁自治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盐仓镇和乌江源的变化如何?6 月24 日,记者前往威宁进行探访。

打通致富路

6 月24 日,记者一行驱车从威宁县城出发前往乌江源。

6 月的威宁,因地处高原,早晨仍有丝丝凉意,车行至地势高耸的地界,隐约可见林间尚未褪尽的薄雾及水泥路上潮湿的痕迹。顺着山腰一路盘旋而下,迎面吹来的微风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馨香,令人凉爽又畅快。

唐飞霄望着天葬师,又望着那把天葬刀,沉默着,似乎连周围的山风都随之静默了下去。良久,他叹了一口气,道:“骨羽大师有通神驭鬼之能,晚辈自然不敢造次。告辞!”

大约30 分钟,记者一行到达乌江源所在地盐仓镇营洞村。

“十人成桌”早已成为中国宴席的固定模式,觥筹交错,人声鼎沸的千年时空中,却似乎无人知晓,这种风俗习惯起源于何时?

叶晓晓去找几个叔叔姑姑借钱。第一轮借钱,给自己的兄长看病,叔叔姑姑们没有多说,倒是第二轮借学费,他们颇有微词了:“读书有什么用?你看你爸爸,读的书比我们多,硬是一点人情世故都不通,都读苕了!”

村里人家并不多,砖混结构的现代小楼零星地分布着,偶有音乐从路旁的房子里传出来。

“现在村民的生活富裕了,家家户户都买了音箱,在家的年轻人没事就放放音乐。”55 岁的营洞村党支部书记苏吉章告诉记者。

2018 年,盐仓镇完成878 户村民的“三化三改”工程,实施了10 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基本解决了工程覆盖村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的14 个村公所和12 处配套村级综合文化广场均投入使用。

式中,dLλ、dEλ都是无穷小量,要求探测器具有无穷小的视场角。实际测量中,探测器的视场角均为一定值,视场角的选择与测量目标表面的均匀性有关,测量的BRDF为探测器视场范围内的均值,可表示为

课后一定做好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下次课中如何克服?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回顾总结,不断调整、改进,以期在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但却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以前去威宁县城,路没修通,只能步行,没3个小时到不了。” 营洞村四组66 岁的村民赵康义说,现在路修通了,到县城开车不过30 分钟,村里的粮食水果拿出去卖不再那么费劲,村民外出务工也方便多了。

这样的变化在盐仓镇的每个村都发生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盐仓镇把抓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民生实事的头等大事,以村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狠抓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为数学交流提出了具体目标,把“数学交流”定位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为此,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为进一步疏通农村发展的“毛细血管”,让农村人口享受到发展的红利,2017 年8 月30 日,贵州省正式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这一年,威宁积极响应政策,在全县农村展开“组组通”建设,营洞村是受益村之一。

从2017 年底到2019 年3 月,营洞村所有通组路修通,处于大山深处的村子从寸步难行变为畅通无阻。

一路通,百业兴。

逆变器的键合图模型中存在逆向键合图,所以适合设计开环控制的结构,通过解耦(逆矩阵运算和扰动补偿),并锁定动态误差可以将开环控制结构扩展到闭环控制。

村民的富裕离不开公路的建设。

守护乌江源

沿着营洞村村民房前的通组路一路前行,远远便看到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

2012 年以前,营洞村通往县城的山路是一条不足一米的毛路,最窄的地方村民对向走过,双方都得侧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村民的最大感受。

“这是乌江的源头。”苏吉章领着大家沿着溪流的源头走,不一会儿就看到盛满水的三米见方的石缸洞。

石缸洞上方修建了红柱白墙青瓦的亭子,遮挡了掉落的树枝和树叶,洞里的清泉沿着堤坝一路蜿蜒而下,流向千里乌江。

石缸洞周边青山如黛,高大的核桃树和樱桃树在微风中摇曳,潺潺的流水声和着虫鸣鸟叫,让这个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

通过10多年的精心管护,乌江源头周边的生态治理效果显著。图为威宁自治县最高峰——盐仓镇兴发村山林2005年(右)和2017年(左)的前后对比。(聂宗荣 / 摄)

“村里现在的好生态,离不开当年退耕还林的好政策。”68 岁的村民肖大英回忆,上世纪80 年代土地下放到户后,村里周边的大山悉数被村民开垦出来种庄稼,一到雨季,营洞村经常遭受山洪袭击,村里的庄稼常常被淤泥覆盖。

2002 年,中国《退耕还林条例》发布,饱受山洪袭击之苦的营洞村在威宁自治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开始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石缸洞周边大山被整山绿化。

2012 年,营洞村通往县城的12 公里通村公路修通,6.5 米宽的柏油路穿村而过,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

苏吉章回忆,那一年村里共有625亩山地退耕还林。随着时间的推移,营洞村的退耕还林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太极文化对我国舞蹈文化中舞蹈风格、舞蹈动作、舞蹈韵律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研究太极文化对我国舞蹈文化的影响对于创新我国舞蹈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从山头栽种上树苗,哪怕下再大的雨,我们也不用担心遭受山洪袭击,庄稼的收成稳定多了。”肖大英说。

看到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之后,村民在政府的引导下有意识地保护乌江源,不再往河水里扔垃圾,家家户户安装了沼气池,不再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里。为了进一步保护乌江源,村里近年来还雇佣了专门的保洁员打扫乌江源周边的卫生。

当然,获得保护治理的不仅是乌江源,盐仓镇境内的三岔河流域同样受到保护治理。

近年来,盐仓镇加大对三岔河流域(盐仓境)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实施河道清淤、沿岸定期保洁、建立沿岸生活垃圾清运处置系统、严禁村民将生活污水和垃圾排入河道等一系列措施,防止河水污染。与此同时,盐仓镇还在三岔河流域内实施退耕还林1000 余亩,2018 年自筹资金绿化了三岔河主河段境内300 亩山头。

现在的邓召芬很知足。

如今三岔河流域(盐仓境)两岸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水环境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迎来大发展

前期需要进行需求调研和功能设计讨论,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对信息共享的相关要求一并进行了解,在电力企业财务系统中加入各类需求的功能,实现共享平台有关往来账款的信息自动查询、预警短信的发送以及往来款报表的一键生成等功能,彻底打通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财务管理的自动化。

邓召芬今年50 岁,是营洞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此前,因为生病,邓召芬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不说,还难以从事体力劳动,一家人的重担压在了丈夫一人身上。

得知她家的情况后,村里将其列为贫困户,2013 年还免费发放核桃树苗和樱桃树苗给其栽种。

如今6 年过去,邓召芬家栽种的核桃树和樱桃树已亭亭如盖。

“核桃树和樱桃树已初见成效,今年樱桃卖了1000 多元。核桃长势也不错,预计能卖4000 多元。”邓召芬告诉记者,比起从前在村里毫无收入,现在她很知足,“要不是村里号召村民栽种经果林,我家现在的生活可能还很困难。”

目前,邓召芬一家经果林的收入和丈夫在外务工收入加起来,除去日常开销还有盈余,这让邓召芬安全感十足:“我再也不用日夜为没钱而发愁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生活。”

2016 年,营洞村共栽种了300亩樱桃树和1500 亩核桃树,产业覆盖全村549 户1796 人,其中贫困户136 户664 人。此外,营洞村还组织村民发展养殖和种植业,全村107 户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

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让村民增加收入,是盐仓镇一直以来的发展理念。

为实现这个理念,近年来盐仓镇因地制宜加快“短平快”产业发展,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以蔬菜、畜牧业为主的产业,同时种植花椒6250亩、玉皇李750 亩、樱桃300 亩、核桃10000 亩,户均经果林面积达2.1亩,有效促进群众增收。

与此同时,盐仓镇还积极探索村社一体,利用合作社的加入,引导畜牧业良性发展,先后建成规模养牛场、养猪场各2 个,养羊场、养兔场、养鸡场、鸵鸟养殖场各1 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盐仓镇守住了一江水源,也守住了致富财源。

(责任编辑/付松)

标签:;  ;  ;  ;  

再访乌江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