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乐大典》的成书与散失——看文化与国家兴衰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书论文,兴衰论文,永乐论文,大典论文,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古代对文化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官方文化,一种是民间文化。两种文化都与国家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种联系却有着不同的体现。本文以《永乐大典》作为官方文化的代表,从它的成书与散失入手,简析官方文化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一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政治上社会相对稳定期较长,经济上出现过繁荣的局面,封建社会母体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从历史上看,明成祖朱棣是位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君主。即位之初提出了“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削藩以巩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巩固边疆,为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编修书籍等。《永乐大典》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书的。事实上,当封建王朝处于上升阶段时,封建帝王竭力强化其专制统治,那些有所做为的皇帝除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加强封建独裁外,必须要在文化上也有所作为,以适应其巩固皇权的需要。这种皇权统治下的文化就是官文化。虽然官文化的发展所伴随的或者说所带来的是文人儒士个性的压抑和学术上创造性的被束缚,但是在客观上官文化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部分。如《永乐大典》这样的大型类书,是不可能由民间个人的活动而成书的,因为这是一项工程浩大的活动,是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分散的个人是不可能进行的。所以皇权强制下的文化也有其重大的意义,为中华文化的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官方文化在国家安定繁荣时得以产生和发展,并被保存下来。但是在国家动荡,内忧外患之时,却呈现出萧条之景,有时也会面临灭顶之灾。
明末封建社会走向瓦解,社会动荡,战乱纷起,与满州后金政权的明清战争持续多年。统治阶级已无心顾及文化。明世宗精心保存下来的《永乐大典》正本在文渊阁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副本也不断地散佚。清朝在经过清初的表面繁荣之后最终走向了崩溃。清末政府腐朽无能,导致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夏大地肆意烧杀抢掠,《永乐大典》难逃此劫,被毁被抢,所剩无已,中华文化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从一部《永乐大典》的存亡史,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对文化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而国家的稳定是经济基础得以巩固的保证。因此国家安定兴盛,文化才有可能得以发展繁荣。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唐文化在此基础上得以极大的发展。以文学为例来看,其兴盛的主要原因在于:唐王朝早期政治的开明,经济繁荣;南北统一,文学兼取南北之长而焕发新的生命力;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和提倡;学术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活跃和自由;与其他文化形式的融合与交流等。可见,国家的繁荣,统治阶级政策的开明为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当然,反面的例子更不少见,前面已以《永乐大典》的散佚做了例证,此外不再赘述。
二
民间文化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当封建统治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繁荣,经济发展,统治阶级的统治较为缓和,文化政策较为开明,下层的文化得以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充分地发展,与官方文化呈现出一致的发展趋势,唐文化便是例证。
然而,有一些时代,封建统治虽也相对稳定,但统治者的统治却极为森严,皇权过于强大集中,压制了下层百姓的思想,束缚他们创造性的发挥,民间文化的发展便受遏制。只有官方文化通过统治阶级政治之手的力量得以发展。明初《永乐大典》成书的时代便是这样一种状况。
当封建统治出现危机或走向衰危的时候,无暇顾及其它,使得文化在一些不受战乱侵扰的地方自由的发展起来。比如,晚明皇帝文治松驰,文化中心在江南,民间文化繁荣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文学经常是在这样的乱世中展现出它特殊的美丽来,正是乱世出杰作。中下层知识分子关心现实,通过各种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政治感慨:当存在民族矛盾时,他们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创作,提出祖国统一的要求,发出时代的强音,于是便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之作。
国家的兴衰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文化,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地完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在自身之外的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呈现出复杂而有规律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