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研究中的统计核算_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经济增长研究中的统计核算_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经济增长研究中的统计核算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方法,是我国经济理论界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打算对上述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与产出、投入测定有关的概念、方法的争论加以分析,我们认为,只有对这些已有的理论方法进行详尽的剖析探讨,并结合中国实际,对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深入探索,才能实质性地推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和全要素生产率估计方法的研究,也才能使这种研究对政策分析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一、关于产出指标选择问题

从国内公开发表的一些论文看,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有选择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产出指标的,也有选择国民收入作为产出指标的。我们认为这两种做法都不妥。西方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是采用总产出作为产出指标的,这种计算方法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功能高度吻合,能够反映资源配置改善和规范节约的经济效能,是完全合理的。我国由于长期采用MPS核算体系,缺乏按SNA核算体系口径计算的总产出系统资料,需要寻找一个替代指标,我们认为这个替代指标应该是总产值。总产值和总产出价值构成均为C+V+M,仅在核算范围上存在差别。用总产值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可反映物质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率,用总产出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则反映全部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率。国内生产总值尽管反映了非物质生产活动的服务产值,但其价值构成为C[,1]+V+M,和总产出比较,缺少中间产品转移价值C[,2],而正是由于中间产品价值C[,2]的重复计算,反映了规模节约和资源配置改善的经济效能。这就是说,用国内生产总值代替总产出,有两方面的不足,一是核算范围不一致,一是价值的构成不一致,因而也存在改变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功能的缺陷。总而言之,用总产值代替总产出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尽管反映的范围缩小了,但体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质。用国内生产总值代国民收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则难以反映规模和资源配置改善的经济效能,部分地丧失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的科学功能。

二、劳动投入的度量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首先要估计劳动的投入量和劳动生产率[②]。劳动投入的计量至今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即使对发达国家而言,这方面的统计工作仍有改善的余地。在发展中国家,这方面的计量则更显粗糙,这一方面由于这一领域内的统计活动有限所致,同时也由于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活动占主体的国家中,如何区分就业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国内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中,关于劳动投入指标,有的选用劳动人数,有的选用劳动收入。我们认为,选用劳动收入作为劳动投入指标要考虑两点:(1)劳动收入除了工资收入,还有工资外收入。工资外收入目前尚没有一个理想的统计方法,难以掌握可靠的经济资料,而这一部份收入在全部劳动收入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不容忽视。(2)我国目前工资制度尚需进一步改革,按劳付酬还没有完全实现,劳酬不一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劳动与劳动投入之间还有差距,报酬还不能很好地代表劳动投入。选用劳动人数作为劳动投入指标,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第一,由于就业刚性,人浮于事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劳动人数与劳动投入并不完全适应;第二,劳动人数表示劳动投入,忽视了劳动质量的差别。

由此可见,劳动人数或劳动收入都难以准确表示劳动投入的数量规模。这主要因为经济核算制度方法的局限,特别是社会经济转型期社会经济运行的不规范,还存在秩序混乱的现象。一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成熟,按劳付酬得以实现,经济核算得到加强,劳动收入就可较为准确地体现劳动投入。目前情况下,还需从实际出发,考虑我国现有的统计核算基础,以采用劳动人数表示劳动投入为宜。

三、关于资本投入核算

经济学家在对劳动生产率进行计量时,已经意识到在分析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时,也应该对资本投入的计量进行相应的深入分析,但由于当时缺乏足够的资本投入数据,因此常常倾向于假定资本——产出比率是稳定的。1951年,雷蒙德·戈德斯密斯(Raymond Goldsmith)提出永续盘存法,由此标志着资本存量统计的重大进展。

资本存量和资本投入的测定一直是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而又颇有争议的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此做些分析探讨。

1.资本及资本投入核算的涵义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资本是生产函数的一个投入要素,资本数量反映的是资本与当时产出所对应的产出能力,由此可见,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是服务流而不是存量。在有多种不同种类资产作为资本投入的情况下,所投入的总服务流应是不同种类资产按各自的服务价格的加权和。在这里,资本的加总是服务流的加总而不是存量的加总。

固定资产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的显著特点是其具有耐用性、可被固定在生产过程中重复使用,在不同的时点向生产提供服务。可见,固定资产的价值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仍保留在物质形态中的价值,被称为存量,一种是随生产进行不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流量,这个流量可以认为是对生产提供服务时的消耗。从生产能力的角度看,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磨损,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会随时间出现下降,以及由于技术进步造成资产提前退役也会带来固定资产生产能力的减少。这种由有形和无形的磨损而造成的生产能力或生产效率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存量及其向生产过程提供服务的数量。在经济增长研究中,经济学家主要关心的是即时生产能力,因而把注意力放在资产向生产提供多少服务上,也就是流量上,而不是存量上。但因为资本服务在实际中难以直接度量,资本存量仍然是流量度量转移的基础。

2.用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的替代度量

资本存量是资本投入核算的基础,对资本存量进行度量主要解决不同年代资本品的加总问题,而不同年代资本品之间加总的主要问题,是资本品效率随役龄下降及体现的技术进步带来的不同年代资本品之间质量上的差异,解决的办法是寻找适当的效率系数序列,然后用永续盘存法加总。

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生产函数被传统地定义为产出流和投入服务流的关系,固定资产所提供的是与产出对应的服务流,而不是存量。然而,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固定资本存量的统计,在生产函数估计中被广泛使用,并被直接当作生产函数中资本的投入。包括索洛在内的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这样做过。应该看到,经济学家们使用固定资本存量的统计数据,并不是把资本存量本身作为资本的投入,而是把固定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的替代物。对于这一点,国内尚有不少人在使用生产函数时并不清楚[③]。

用固定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的替代物是以固定资本服务流即资本投入与固定资本存量成比例的假设为前提的。这样一个假设隐含着,在国家资本的相对构成不变的条件下,不同资产的服务价格与购置价格成比例。在技术变动不大,或一个较短的生产平稳时期,这个假定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个假定也被一些人怀疑,其主要问题在于资本服务概念的模糊性,什么是真正的资本服务流?潜在的服务和实际的服务是否等级?等等。因此,一些人认为这个假定是脆弱的。人们在经济计量研究中,把国家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的替代物,其主要原因是存量可被直接观察到,而服务却既难定义也难观察。固定资本存量可由成本数据直接估计,比计算服务流要容易得多。所以,尽管目前资本服务流的概念在理论上已为经济学界广泛的接受,但在实践中抛开资本服务与其存量成比例的假定,对服务流进行统计计量的经济学家尚不多见。这是造成在资本投入上,把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混淆起来这样一个普遍的概念错误的重要原因。

3.资本投入的指标选择与口径问题

陈岱孙教授主持编译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在介绍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时,把资本投入解释为Capital Stock,如果理解为存量,则应指生产中占用的固定资产和定额流动资金。固定资金以固定资本原值计算较为适宜。因为,固定资产在退废之前,其经济效率不会因为新旧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关于流动资金资料,有专家认为可用“以扣除固定资产折旧的物质消耗C代表定额流动资金”。这是一种很好的意见。从统计口径看,物质消耗的重要部分是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与定额流动资金中的重要部分“生产资金”是互为对应的。不相适应的有两项:(1)物质消耗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应作为流动资金投入,要作扣除。(2)定额流动资金中还包括储备资金和成品资金,也不应作为资金投入。有的文章在计算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时,选用定额流动资金年末余额数,这有可能产生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要求,流动资金投入应为全年的流动资金占用,全年流动资金占用与定额流动资金年末余额数当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后者代替前者应满足一定的假定条件。第二,流动资金不象固定资金那样,逐年渐次增长,流动资金在年度之间可能有较大地波动,但这并不能说明资金贡献率提高了。因此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

注释:

①本文是江西省九五规划课题“江西省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理论、方法与实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②克拉克(Clark)和罗斯塔斯(Rostas)在40年代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这是当时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研究。

③余鹏:《应谨慎地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92年第12期。

标签:;  ;  ;  ;  ;  ;  ;  ;  ;  

经济增长研究中的统计核算_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