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机制论文,评价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11)03-0017-03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或者评价机制不完善,一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瓶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容忽视,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点,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内涵
人类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需要相应的评价,评价是目的活动的保障和反馈,建立起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实现活动的预期和目标。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教学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是简述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教学任务目标的一种辅助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具有明确目的指向的教育活动,因此它需要有效的评价机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保驾护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的全面、系统、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评价。它主要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评价的对象,将思想政治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运用科学的测评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和所取得的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我们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内涵: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效果作为评价的对象。在很多人看来,评价机制只是针对教育的效果而定的,它与教育的过程不发生必然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注重对“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他是否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这样的教育目的作出评价,而不顾及对“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所实施的教育过程进行评价。这种观点是有失全面的。因为教育过程是“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的过程,没有过程就无所谓结果,一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出现问题或者偏差,那么所获取的教育效果就不会理想。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教育效果共同作为教育评价机制的对象看待是绝对有必要的。另外,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两者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过程是效果的过程,结果也是过程的效果,有什么样的教育过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正是在评价教育效果的本身。从这一角度来理解,我们也不能仅仅将教育效果作为评价的对象。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是教育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将教育的评价机制看作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的有机构成,就是既不将教育的评价机制特殊化,也不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的独特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并不是独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它切实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如果有意识地将其独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甚至将其凌驾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上,它就失去了评价的基础和土壤,就构不成真正的评价,从而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意义和本真目的。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指向性是指评价机制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教育效果做出的评价。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只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不对其他的教育内容进行评价。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便有了自己的专一性,有利于评价机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目的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所追求的目的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的高度一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就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它的目标也正是《意见》所要求的教育目标,并且它为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够更好地达到《意见》所要求的教育目标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基本原则是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大厦的基石,认真坚持评价机制的基本原则有利于评价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建立和发展。整体看来,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育工作是“人”的教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人。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基本原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具体体现。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评价机制在发挥作用时要将人的因素作为考虑的出发点,也要将人的因素作为考量的重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在做人的工作,老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其间。“以人为本”就是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评价时,要从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特别是要把学生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品行纯洁高尚、科学文化知识充盈、能够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在评价过程中也只有坚持“实事求是”,评价才会客观有效,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坚持“实事求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真实反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隐患。在评价过程中,如果存在的问题得不到真实、准确的反应,在培养出现偏差时不去及时纠正,在没能达到教育目标时也不做任何失败经验教训的总结,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就会形同虚设,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有同于无。
坚持“实事求是”的另一方面表现在评价机制要及时反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不仅要对施教者的教育进行优劣好坏的评价,也要对受教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馈。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他们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思想变化极快。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的思想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了解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健康发展。
第三,坚持灵活机动的原则
建立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还要坚持灵活机动的原则,这主要是指,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宜的评价机制。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方法、模式得到了极大的充实。然而,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法、选取什么样的评价模式这就要灵活机动,要依高校自身的特点而定,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评价机制是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也要掌握灵活机动的原则,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问题多样、变化不断。相应地,教育评价机制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而,评价机制需要按照新出现的教育实际作出适当的调整。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功能
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在于改进和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功能也是围绕如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展开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鉴定、诊断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鉴定和诊断的功能,这是评价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所决定的。通过评价,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活动的进展情况,并对活动的进展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是评价自身所具有的鉴定和诊断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所体现出的鉴定、诊断功能也是一样。所谓的鉴定,就是指评价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出的理性判断,它既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展现出的特色和优势,也可以及时地发现其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诊断,就是评价机制在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对进一步的发展给出合理的调整、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第二,引导、调整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引导、调整功能已经基本得到教育界的基本认同,它是指在对教育过程和效果进行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它调整和引导评价对象向着既定的教育目标前进。从具体而言,引导主要是针对那些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偏差或是不良效果的情况。从程度上看,引导的对象不存在重大的过失和错误,即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没有出现轨道的偏离,只是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突发或是未能预想到的问题。而调整的对象从程度上看问题要大得多,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或者方法偏离了教育的计划和轨道,这个时候就需要评价机制对其进行调整。从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引导、调整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挥棒”和“掌舵人”,它按照整体的教育目标和标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三,激发、鼓励功能
思想教育评价机制的激发和鼓励功能是评价机制在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鉴定、诊断,引导、调整后的自然反应。它激发教育者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案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它也激励学生积极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说,评价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去伪存真的过程,它也是对过去的肯定和赞扬。它一方面鼓励教育者选取最优的教育方案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从而推动整个教育体制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思想教育评价机制通过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培养。出于兴趣,甚至大学生可以参与到自己的培养方案中来,激发学生产生积极努力的动力,从而对教育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建立完善的思想教育评价机制
随着评价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断深入,建立完善的思想教育评价机制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要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应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第一,从制度层面为评价机制提供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其本身也同样需要制度的保障。当前我国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制定规章制度。缺乏制度的保障,评价的方案和措施就会显得没有根基,就会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人为性,没有制度的保障,思想政治评价机制就会缺乏确定性,评价机制本身就会遭到人们的质疑,实施起来就会有很多的困难。这样思想政治评价机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和优势就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注重评价主体与客体间的协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主体就是实施评价行为者,即高校和上级的教育机构,评价的客体是指评价的对象。前面我们提到,我们将评价的对象界定为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由此评价的对象可以细化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四个方面。教育者包括高校的教师、辅导员;受教育者就是学生;教育内容包括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受到的课堂教育、日常熏陶等;而教育效果则包括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理论文化水平、适应生活和时代的能力等。处理好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对完善评价机制至关重要。两者关系协调,评价机制就会得到顺利的开展,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评价客体和评价过程随主体的意志而调整,主体过于强势评价过程就会充满指令性,从而失去评价的客观性,反之也是一样。
第三,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的不断丰富,评价的方案和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例如有的侧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评价,有的侧重整体性与局部性的评价,有的采用定性、定量的方式进行评价。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案,当前评价方案的实施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评价方案与科学的评价方法相脱节,很多科学、前沿的评价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案中得不到运用;另一种是盲目地采用不合时宜的评价方法。高校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案,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这就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在以国家的大政方针为依托设立稳定评价目标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最适合本校实际的评价方案。
第四,注重创新意识在评价机制中的运用。创新是评价机制得以延续和发挥出最大功能的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创新要本着“以人文本”的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着手。理论创新要深入研究评价内容、评价的主客体、评价的方法、功能等,从而为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支持,而实践创新又要从评价工作的思路、方法、内容等方面下功夫。要时不时地总结、交流新经验,探索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创新意识,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以不断深入的有力保障,它直接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效果,高校是否能够培养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密不可分。随着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全面推广和日趋合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