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制理论体系的思考_制度理论论文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制理论体系的思考_制度理论论文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党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8)03-0059-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建立至今已近60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源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反对国民党一党训政制度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实践,发展于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一直从属于统一战线理论,即在统一战线的框架内从政策策略层面进行研究,视野比较狭窄,方法相对单一,缺乏严格的学术规范。近年来,理论研究的视角、方法、广度和深度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从总体上与丰富生动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运行实践比较,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这一理论体系我们有如下思考:

一、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是一个严谨细致的理论研究过程,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注意基本概念的规范性,如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等。应当说这些概念之间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但涵义又各有所侧重和区别,不完全相同,其中的意蕴内涵需要我们准确把握。

本文在运用这些概念前先作一简单的界定。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泛称。从字面理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强调的是中国政党制度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客观事实,从学术层面来讲,可以避免在政治判断和意识形态色彩方面给人先入为主的感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则强调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的社会制度性质,强调它在政治上的定性和定位,强调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制度,是强调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有多个政党,并对它们相互关系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即相互合作、互为支持的关系结构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强调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有多个政党,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是相互合作、互为支持,更重要是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其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强调这一制度的载体是人民政协制度,强调这一制度通过人民政协来实现,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等内容。人民政协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多党合作的各种形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在人民政协这种组织形式中得到直接充分的体现。但是,我们不能把多党合作与人民政协互相替代或者混为一谈,因为二者在内容和范围上有所不同,多党合作除了在人民政协的合作以外还有其他的合作方式,人民政协除了党派的合作以外还有同其他界别的合作。而且人民政协主要是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三大职能,不能直接代替各政党的功能作用。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指包括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中国一切政党和政党制度,包括大陆范围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也包括“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澳门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即使澳门尚无政党),还包括未完全实现祖国统一的台湾政党和政党制度。这一概念的外延最大,因此不能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笼统地称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

在一定的情况下,概念存在的模糊空间能给人们提供创造的可能。为在研究中方便叙述和运用概念,本文大多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这一概念。此外对于政党、党派、民主党派、政党制度、政党政治等概念在研究中也须有深入的辨析和准确的界定。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迫切需要自成体系的政党制度理论

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增强了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吸引力,也增强了中国特色政党理论的吸引力。阐释我国在现实崛起中内在的制度机理和制度保障的关键作用,使我国政党制度理论自成体系,就成为当代中国发展之必需。

政党制度作为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关键成分,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作用十分直接和重要,或是推动,或是迟滞,已为近代以来的中外政党的历史和现实所证明。近30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国家的政治生态中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它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每一成就,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中国特色政党政治建设和发展的特殊性,也体现了对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分的积极接纳和创造性的转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丰富了世界政党政治的内容,使其多姿多彩。因此,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建设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客观分析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释当代中国政党发展和政党制度建设的文化根基、社会基础、目标任务、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就是运用中国人自己的民族语言,深刻分析阐述政党和政党制度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已经成为与伟大中华民族血肉相连之一部分,已经成为保障当代中国崛起的关键成分,离开中国特点来谈政党制度,会流于一般性的学术空谈。研究政党和政党制度在中国为什么呈现中国化的特点、是如何中国化的,深刻说明其每一表现中的中国特性,并在以后的政治发展中按照中国的特点去理解和运用,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一工作也适应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政党制度部分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应对西方政党理论和政党制度的现实挑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须有自成体系的思辨论证和自己的话语权

世界纷繁多样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不同国情使然,也是人类政治文明多样化的体现。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政党制度性质不同,不同政党制度之间的竞争将长期存在。苏东剧变之后,西方势力更强劲地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策略,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进行渗透,以“民主”、“自由”、“人权”为武器攻击我国的政党制度。同时,因现实中国特色政党理论体系的薄弱和话语的贫乏,人们经常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为标准,去观察判断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是非优劣,对我国政党制度不够自信或产生怀疑。就整个社会而言,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还缺乏深刻了解和普遍认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能够使我们更主动地应对西方政治思潮的挑战,在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争论中有更坚实的理论支撑,对各种错误观点的批驳更具有说服力。

(三)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以自觉认识和深刻把握当代世界政党制度发展规律

当代世界政党制度发展遵循的主要规律是:政党制度发展的总体方向是现代化、民主化、制度化,各政党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政党制度的制度约束之下;现代政党制度体现了民主政治的普适价值与多元世界的国情差异两者之间的冲突与交融,是价值的普适性和形式的民族性相结合的产物,成熟的政党制度需要将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体现于一定的民族形式之中;政党制度存在的价值在于其自身独特的功能,政党制度的生命力与政党和政党制度功能的实现程度成正比。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世界政党制度发展规律,既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坚持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少走弯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就是指那些带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从历史的纵向说明政党这种组织形式在中国近代出现后是如何中国化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如何植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土壤中萌芽、产生和发展

理论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对中国政党百年历史的多种形态进行客观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因为任何时代的历史都是当代人的历史,人们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对于理论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带来了三种复杂性,即经济结构的复杂性,阶级关系的复杂性,政党关系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决定了中国的政党从产生一开始,就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党,西方政党制度模式在中国行不通,因为中国不具备实行那种政党制度的阶级条件、思想条件和社会条件。具体说来,相对西方各国政党制度的普遍规律,中国政党制度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有为争取和平民主共同奋斗的经历,有被“一党训政”的执政党迫害和镇压的共同历史记忆。它们作为同一命运的政治体在建立新的国家政权以后,形成中国政党体制的一体两面:一方面是革命性群众性政党,有众多的成员,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它建立了深入基层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政党组织,并因为推翻三座大山艰苦卓绝的丰功伟业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干部性政党,是人数不多的政治精英集团,怀书生报国一腔热血,以议政为主要的参政方式,它们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组织方式不同,参与政治的途径也不同,在共同奋斗中能互为补充。通过“五一口号”后的新政协运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的国家政权的建立,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的政党定位。在共同奋斗的历史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排拒了苏联一党制模式的压力;一方面民主党派意识到必须对西方民主政治进行“修正”,按照中国政治历史的发展逻辑创造“中国型的民主”。一般说来,有效用的制度是适应实际需要和针对事实妥协的产物,往往与普遍性的理想方案不完全符合。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就是这样的制度。构成这一政党关系结构的各方不存在反对党的观念,客观上也没有在野党的事实。

2.经受考验于特殊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的百废待兴中,共产党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恢复和发展组织,“两个万岁”和八字方针的制定,奠定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深厚根基。或许在战后的50年代的世界各国政党政治的发展尚未探讨出自己的成功道路,或许当时的政党领袖们尚未认识政党发展的规律,因此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均未认识到自身和对方政治定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党”的思维,民主党派抱有“反对党”的观念,再加上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重大失误,遂有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直至发生“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十年动乱。各政党虽在艰难挫折中经受严峻的考验,但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并未改变。

3.发展于特殊的社会转型期

改革开放之后,民主党派迅速恢复了组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征程中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找回了应有的历史定位,邓小平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论述表现了执政党对于政党制度的理性驾驭。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制定,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理论的初步形成。此后,两个“5号文件”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逐步深入。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多重转型、人事的世代更替和政治的新老交接,也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时时面临着新挑战。中国的政治道路、政治价值、政治体制、政治实践、政治变迁和政治过程,对当代中国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政党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中的控制者和操作者,提高执政能力和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成为国家政治发展的关键。面对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面对新社会阶层的兴起和强势参政,面对祖国统一过程中海峡对岸的政治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构架中政治资源的配置应否有所调整,许多曾经有效的政策措施如何进一步完善,都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二)从现实政治发展说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结构特点和有机构成的各种要素

特定的政党制度必然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即政治架构问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结构特色,即复合形式,立体结构。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地位平等的合作,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合作的平面;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又处于执政和领导地位,是立于平面之上具有向心力的同心圆。这一架构来源于政党政治的基本规律,又明显的具有“中国特色”。从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来讲,中国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都是平等的,这是多党合作之基;从政治运行和政治发展的现实来讲,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也是领导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也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政党,它们是多党合作运行的机制支撑,凝聚这一制度的是各政党共同的政治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各政党的共同目标,成为凝聚多党合作之魂。这一制度理论的构成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制度中,既是执政党也是领导党,必须首先明确“领导”与“执政”的区别。“领导”是一个政治概念,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和整个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通过媒介传播、政治教化和政治动员等方式,在全社会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政治运行的层面来看,领导侧重于思想、政策、路线与行为方面,主要靠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发挥作用,且有较多的灵活性和变化性。领导问题主要表现为处理党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执政”是一个法律概念,意味着宪法明确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或获得政党地位的途径,意味着执政党依法通过国家机构,以法律和政策的手段来管理国家。从政治运行的层面来看,执政主要靠掌握国家权力,侧重体制与制度,有规范性、稳定性和程序性的特点。执政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处理党与国家机构的关系。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必须加强执政党建设,确保党在思想路线方面不发生重大失误,在党风方面的清正廉明,在组织机制方面的健全有力,恰当处理“领导”与“执政”的关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从而巩固党的核心地位,提高向心力,扩大包容性,这是多党合作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2.民主党派的健康发展是多党合作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构成多党合作制度中的一体两面,互为依存,如果只有一面就没有合作也无所谓合作。民主党派要充分发挥作用和行使职能,必须有健全的组织,有一批代表性的人士,有参政的责任意识,有高、精、专的参政能力,通过畅通的参政渠道,用足现有的参政途径,把所联系界别和社会公众的意见要求表达出来,以尽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政党的责任。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上的,不是行政上的,要让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内部的问题。要对选拔民主党派干部的制度进行改革,要靠制度、程序选人。作为政治联盟,各民主党派是它所联系群众的代表,但它对这部分群众的要求不够重视,原因是它的权力的来源不是来自于它所代表的群众。参政党建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要做到名实相符,还有艰巨的任务。

3.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具体体现这种关系是通过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这一多党合作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它行使民主权利的特点是通过协商民主来实现的。通过这种制度化的形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商国是,共同决定国家的重大方针和重大政策,就重要的人士安排发表意见,取得共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监督,对于执政党来说能够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能够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执政党工作中所没有发现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对执政党的工作做出有益的帮助。这是民主党派的职责所在。

4.宪法和法律是各政党行为的基本轨道

宪法和法律是各党活动的基本准则,在宪法和法律面前,各政党是一律平等的。民主之精义在以民决政,宪政之精义在依法治国。民主与法制的统一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在法制的框架下设定和运行的,各政党包括执政党都必须尊重宪法的权威。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一样,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享有宪法所保障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并自主地管理内部事务,独立地开展活动。

5.和谐的政党关系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目标

政党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和谐的政党关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以矛盾和差异为基础的,承认和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和处理差异,矛盾的双方就能和谐共处;否则,矛盾的双方就难以和谐。在我国政党关系中,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在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一致的基础上,也存在着性质、纲领、社会基础与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否认这种差异,或者使这种差异超出合理的范围,都会造成政党关系之间的不和谐。政党和谐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为和谐的程度上;不仅表现为合作,还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竞争;不仅表现为公平,还表现为正义;不仅有主观的评价,更应有全社会客观的评价。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相对于单一党制,为政治精英提供了多种参与政治的选择,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利益表达的渠道,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途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体制外政党的产生,避免了政党林立、混乱无序局面的出现,对于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意义重大。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社会基础、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及民主党派参政特点

1.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社会基础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其政治基础是人民民主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其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社会基础是具有空前广泛性、巨大包容性、鲜明多样性、显著社会性的统一战线,其主体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执政党和各参政党,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从中央到地方、到社会基层的各级组织,各政党都有自上而下的指挥体系和领导作用。执政党的各级统战部门负责与各级民主党派组织的联络与协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制度化的行之有效的一整套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主要通过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国家政权机关以及政党之间的直接合作等一系列运行机制来实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中国政治运行各个环节。“一个参加”、“三个参与”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参加中国共产党举行的民主协商会、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活动、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参加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活动,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进行政治协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担任特约人员等方式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能。同时,紧紧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3.民主党派的参政特点

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除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政党所具有的价值功能,如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等功能外,与西方多党制中的政党参政有着重要区别。我国民主党派参政表现为自上而下、始终如一、全面参与;西方国家政党特别是多党制中的小党在参政问题上则表现为上下不一、有时有地、个别参与。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中、在国家的最高建议和咨询机关中、在各级政府机关中都规定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所占有的比例,这一规定适用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政协。国家政治制度的架构为民主党派提供了畅通的政治参与渠道,这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所在。

如果说一个制度理论的框架结构需要四梁八柱,以上论述基本构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框架结构主体。此外,中国政治制度与政党制度的关系,国家结构形式对政党的影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殊性与各国政党制度普遍性之间的关系,中国政党发展的特殊规律与各国政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关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政治生态的关系,世界政党变革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趋势等,也是理论框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标签:;  ;  ;  ;  ;  ;  ;  ;  ;  ;  ;  ;  ;  ;  ;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制理论体系的思考_制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