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分析论文_杨淑芳

高中政治教学中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分析论文_杨淑芳

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 833000

摘 要:高中阶段的政治教育与初中阶段的政治教育相比,实现了质的转变。且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育方法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其二,教学内容中人文教育的元素得以突出和显现。文章围绕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而展开,对如何在课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做出一定的阐释和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学内容 人文精神

新的时代背景呼唤人文教育,与此同时,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和教育的最终目的。高中阶段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教授给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其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人文修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教师如果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模式科学、有效,学生人格完善的速度会大大提升。

一、轻视人文精神渗透的恶果

人文精神是指从“健全的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与传统教学理念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教育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而人文精神将学生定位为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习以及构建向上的学习环境。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较之于死板保守的课堂而言,学生开拓自己思维的机会更多,学生自我表达和交流讨论的几率更高。因此,政治教师需要正确地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在交流和互动中形成和谐民主的大环境,在民主的大环境下,提升人文修养和增强家国情怀。在人文教育的理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和晦涩,教学目标的衡量以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考核为主。教师基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虑,并未将人文修养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由此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严重。政治理论的记忆和背诵,并不能作为衡量学生思想素质高低和政治水平高低的全部。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应该纳入到政治学科的考核体系中。

人文精神的培育不仅表现在纸面的教育内容上,还应该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师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满堂灌”。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解读,学生主要将教师在教课过程中重点强调的内容予以背诵和掌握,最终能够应对考试即可。“填鸭式教学”的后果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少,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潜力。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不足,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新的时代环境。教学的过程,本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思考、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但由于教师忽视“人文精神”,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仅重视知识点的单向传输,忽视了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等一系列的问题。

教师在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前提,是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和较强的文化底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带给学生的教育意义,丝毫不亚于政治教科书的内容。政治性和理论性突出,是高中政治课程的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何在晦涩难懂的课程中融入人文精神,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论证和深刻的思考。教师谈吐不凡和底蕴深厚,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品行恶劣、举止粗鲁的教师,很难从身体力行的角度带给学生良好的启示作用。因此,教师将人文精神与政治理论融合的前提性工作是提升自身的修养。

二、政治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具体措施

传统的政治课程由于缺乏人文教育的内容,且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脱节,最终造成课堂效率不高以及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此种情形,为政治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文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教师提升自身人文修养是前提。

学生学习的对象不仅是政治教科书,还有教授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作为理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还背负着以身作则的重任。教师不仅需要传道,还需要授业,还需要解惑。教师想传授给学生一碗水的知识,自身必须拥有一桶水的储备。教师提升自身的文化修为和人文修养,是教育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的前提。为加强自身文化修为建设,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内容、新知识,时常进行反思和总结。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努力成为一名品德高尚、底蕴深厚的“和谐的人”,不仅是学生的目标,也应该是一名政治教师的修为。深刻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将人文精神培养的理念深刻地融入到授课的过程中,努力实现知识和修养的和谐统一,鼓励学生成为一个敢于迎接挑战并且勇于战胜困难的人。

其次,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关键。

就教学内容而言,人文教育应该纳入到政治教科书中。家国情怀和爱国教育等内容,应该得到彰显和突出。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过程,是实现政治化和社会化的过程。现代社会,一个完整的和谐的人,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个学科或者停留在某个阶段止步不前。实现与社会的互动,以及成为一个政治人、社会人,才是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教学形式而言,传统的课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但爱国主义讲座、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影视作品的观看等等,均可以成为教师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形式。我国作为一个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大国,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广泛而深刻。教师可以文化和文明为基础内容,以引导和激励的形式,鼓励学生学习和思考,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文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以人为本,具体而言,是指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课题。健全学生的心理、提升学生的智力以及辅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既是人文精神渗透最初的出发点,也是人文教育最终的落脚点。

最后,教师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是核心。

理论学习本身不是目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归宿在于指导实践。传统课程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的主要模块,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脱离实践地学习理论,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人文主义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转变既有的观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和创新理论。将新闻热点、时事政治等内容,适当地引入到政治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捕捉能力。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以宏观的方式体现,也可以通过微观的形式进行。以时事新闻为切入点,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成为爱国主义和人文修养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之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以及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和创新理论,在学习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和领悟理论的精髓。社会实践既是考核学生理论知识以及人文修养的过程,也是深化学生思想认识和提高人文情怀的过程。

三、结语

高中政治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人文教育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的一种理念。传统教学因忽视人文精神的渗透,而引发一系列的恶果。为矫正现实中存在的不合理的现象,顺利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渗入人文精神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教师提升自身人文修养,其次是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最后是教师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参考文献

[1]李永怀周 基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高中政治教学对策初探[J].科教导刊,2014,(7),80,90。

[2]李华伦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探视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3),15。

[3]迟慧 高中政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学周刊A版,2014,(10),112。

论文作者:杨淑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1月总第2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4

标签:;  ;  ;  ;  ;  ;  ;  ;  

高中政治教学中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分析论文_杨淑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