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文化课论文,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0)0009-0073-06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在向质量提高的方向迈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分为三类:文化基础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近年来,对于专业课及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明显多于文化课及文化课教师。这是由于很多职业院校认为从改革专业课教学、提高专业课教师队伍素质入手,是迅速改善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不二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文化课只要延续一贯的教学传统即可。因此,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从来源、素质要求、培养培训、资格认定等方面照搬普教文化课教师的模式。但是,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是否可以和普通高中的文化课教师相提并论?本文重点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的定位

探讨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资格要求,首先需要把握好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的定位。普通文化课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职教界对职业教育文化课的探索从未停止。政策层面上对于文化课的定位是这样的,2000年《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职成(2000)1号]中指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开设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教育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实验和社会实践环节。”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中又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由此可见,虽然两个文件的表述不同,但是我国职教政策对中职院校普通文化课的定位主要在完善个人素质、服务专业学习、终身发展三个方面。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的改革历程,不难看出对于普通文化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定位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逐步变化的。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普通文化课在职业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职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主要照搬了前苏联的课程模式,这一时期的课程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难度大,但是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能力本位思想盛行,人们逐步认识到了职教课程普教化的弊端,逐步将改革中心定位于普通文化课如何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文化基础课在改革中的地位被削弱。开始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为了加强岗位的针对性,在课程模式上吸收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做法,尝试了以能力为本的灵活的课程模式,普通文化课主要定位于为专业技能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职业内涵的变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受终身学习思想的影响,以提高劳动者全面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劳动者综合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人本主义的职教课程受到重视。它关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过去的定位于岗位需求转向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加强了文化基础课教学,期望借此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这样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就立足于如何安排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衔接与课时比例,既能够保证普通文化课的质和量,又能和专业课有效结合,相辅相成。

这一时期相应的在操作层面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文化课提出质和量上达到“必须、够用”的标准。“必需”强调了文化课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够用”体现了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在质和量上相对于普通学校文化课的区别。但是“必需、够用”的提法又过于笼统,由于没有具体的标准,因此在尺度的把握上又比较困难。但是无疑这一提法的出现确实使人们对于职教的文化课定位的思考更加深入,形成了职业教育的普通文化课没有必要按照普通学校文化课要求的深度进行教学的共识。研究者也开始对于职业教育的普通文化课内容编排的逻辑进行质疑和反思,提出了职业院校的普通文化课应该打破学科体系结构,按照职业岗位需求重新编排文化课教学内容。但是有研究者针对这一观点又进行了反驳,认为学科知识和技能知识是两种体系框架下形成的,各自有自身的逻辑,文化课的编排应该尊重自身的逻辑,应该力求在维持自身逻辑框架的前提下来探讨如何有效地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培养劳动者的发展潜力。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都是基于对职业教育文化课要满足完善个人素质、服务专业学习、促进终身发展三个基本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实在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中,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已经体现出了不同于普通学校文化课的职教特色。

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与普通中学文化课的区别

职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由于其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的不同,因而其普通文化课带有职教特色。这种职教特色,也正是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与普通中学文化课的区别所在。具体来讲:

在培养目标方面。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普通文化课程教学具有职业性的特征。2009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中指出:“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除了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以外,还要服务于专业学习。中等职业教育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层次,其培养目标对其课程内容便有了规定性。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是着重基本价值观的培养和基本素质的养成。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讲它没有强调职业性,虽然近年来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有所调整,比如将职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人生规划纳入培养目标体系,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意识的渗透,由于教育目的的不同,它没有到达职业教育对岗位针对性强调的程度。

在课程内容方面。区别主要体现在文化课的内容编排和深度上。内容编排,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逻辑,也就是指课程以什么为逻辑组织内容。过去我们是按照学科体系为逻辑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后来遭到了众多研究者的批判,提出职业教育应该以工作逻辑作为其课程结构线索。但是普通文化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具有特定作用,笔者认为,普通文化课程的逻辑体系,应该根据普通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来确定。因此,职教普通文化课程应该以完善个人素质、服务专业学习、终身发展三个方面的发展进行组织。普通文化课并不仅仅针对某个职业,更主要的应是人的生涯发展。其课程内容应该广泛涉及职业领域和学科领域。对于内容的深度,有过“相当于普通高中水平”的提法,笔者认为,这样的描述容易给职业教育课程安排向普通高中靠拢的倾向。它们分属于不同类型的教育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必要与普通高中进行对照。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应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决定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普通高中的文化课是为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打基础,虽然近年来在课程方案上也有一些新变化,但是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来安排课程结构和内容的逻辑起点没有改变。

三、中等职业教育对普通文化课教师的素质要求

通过以上对于文化课在两种教育类型中的区别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课的不同定位,其在各自的教育类型中发挥了不同的功能。而同为文化课教师,由于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使得中职文化课教师与普通中学文化课教师在素质要求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共同点就是作为教师而应该达到的一般性的素质要求,如本专业文化知识、基本的道德素养等。除此以外,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与普通高中文化课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定位、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面对的教育群体方面有一些区别,这些区别也是对中等职业教育对普通文化课教师的特殊要求,同时体现了中职文化课教师与普通高中文化课教师在素质上的差异。

(一)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文化课教师的区别所在

1.教师专业发展定位

“双师型”教师一直都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热点话题。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也已经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双师型”既指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又涵盖了整个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和个体素质要求。关于“双师型”的讨论,很多人认为无论是“双师型”教师结构还是“双师型”教师素质都是针对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有研究指出“双师型”不仅是对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的要求,而且是对所有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样的。因此职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教师也应该具备“双师型”的要求,如果文化课教师对于相关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是很难真正实现其教学目标的。只不过“双师型”的标准与专业课教师的区别在于素质的内容和具体要求上的差别。这里并不是强调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应该具有除教师资格证以外的某种职业资格证书,这种理解是狭隘的。我们所要强调的是职业教育的文化课教师也应该具有对职业教育的热爱之情,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是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文化课教师必须在精通本学科业务的同时,努力学习和造就自己相关的专业职业素养,不一定要有“双师型”教师的名分,但必须要有一定的“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相比较而言,普通中学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定位相对单一。主要是围绕学科发展,通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自省,达到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态度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虽然现在也有要求普通中学文化课教师要具备将文化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但是这种联系并没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

2.教学观念

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要首先强化这样的人才观,即职业学校培养的对象是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不同的人才,其素质结构有自身的特点。其次要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在思想上要摆脱文化课的实施“相当于普通高中水平”的习惯认识。树立以人为本、能力为本的教育观。我国经过了几次大规模的课程标准修订,目前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已有所改观,教学以突出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为基础的特色逐步凸显。进而对于职校文化课教师的要求,除了与普通中学文化课教师同样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强烈的职教意识和视野,懂得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再次,教学观上要明确培养目标,熟悉所教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生专业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注意与专业课相沟通。了解专业特点和生产实际,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教书育人、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市场经济观念的教育。

3.教学方法

过去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延续普通学校文化课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以讲解、演示等单向教学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的环节,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文化课的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改变文化课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追求多样化。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和渗透职业教育,注重职场情景的创设,在设置问题时以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就业择业创业为导向。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实际设计选择课程类型,创造性地安排每堂课的结构。文化课教学也可以灵活运用活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的方式来体验学习,教师适合时宜地进行讲授,有助于学生将文化知识和专业实践相联系。同时,应努力研究符合职业教育特点、规律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4.培养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与普通中学有较大差别,主要表现在:职校生在初中阶段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受到的批评指责多,很少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尤其对文化课学习普遍缺乏积极性和兴趣。进入职业学校后,课程安排上专业课程比例较文化课更多,并且就业问题也与学生职业技能掌握程度挂钩,因此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对文化课学习更加没有热情。而按照目前的中考制度,进入普通中学的学生都是通过文化课考核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多是为了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因而对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高。面对这样的群体差别,职校文化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就不能只停留在单纯授课的层面了,而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切实按照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程度和实际接受能力,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进度和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比普通中学文化课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承认差异,以赏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使其重新树立信心,逐步转变失败心态,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良性循环的动力机制。

(二)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对中职文化课教师的新要求

2009年,教育部颁发了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新修订的大纲较2000年的版本有一些新变化,如:职业教育特色更加鲜明。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例,它规定语文课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它将教学任务定位于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结构按照模块的形式进行设计,使灵活性和规定性相结合,较好地适应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变革提出的要求;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学中创设职业情境提供了条件;课程教学目标更加务实,将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从学科体系中调整到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降低一些过难或者不必要的教学要求,强调了与职业有关的专业应用。

这些新变化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也有了一些新要求: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满足社会与学生需求;要了解学生,尤其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教学的认知内容,也要关注教学中情感、意志的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不可以“一刀切”,应树立个性化的教学观;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对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善于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文化课教师必须走进职业,缺乏职业意识的文化课教学是不可能造就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的。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对文化课教师的特殊素质要求和新大纲对文化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共同构成了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构建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课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将这些特点考虑在内。

四、构建中职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课,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也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课教师。因此,完全按照普教模式来规划中职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合理的。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健全中职文化课教师培养体系

我国1995年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指出:“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政策层面为两类教育的文化课教师的融通打通了渠道,加上二者工作内容相似,因此中职与普教的文化课教师大多来自同一培养体系。如: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少量文化课教师来自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由于文化课教师的培养不需要专业课教师培养所需的那些硬件设施,因此充分地利用这些培养机构的资源和优势,是可以满足职教文化课教师的培养需求的。但是这些培养机构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完全沿用普教模式,缺乏职业教育特色,现实中很多文化课教师是进入职业学校工作后才对职业教育有所了解,这势必会影响教师的适应过程和教学的针对性。由于职校的教学环境、学生群体与普教差别很大,因此在现有的文化课教师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中应该增加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课程,包括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教学法、职业教育课程论、职业教育管理学、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概况等,让有志于进入职业学校工作的学生作为必修课进行学习。在实习环节,要求那些明确进入职教领域从事文化课教学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习,明确角色定位,加强培养的针对性。

2.建立中职文化课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

职后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除了学历进修和主管部门规定的通识教育外,文化课教师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政府和学校首先要广辟途径,让文化课教师有更多的培训机会。其次,培训内容方面重点要加强文化课教师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指出:“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开展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改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这一政策有效地推动了文化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使教师重新认识了现代企业,更新了教育观念,了解培养对象将来从事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建立起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既把握学科的特点,又和专业职业教学结合,努力形成既有专业特色又有职业特色的文化课教师,加快了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机制,将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与教师的企业实践情况挂钩,建立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来保障文化课教师培训的经费来源。

3.完善中职文化课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目前我国《教师资格条例》中将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统称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并与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相区别。《教师法》对取得教师资格作了要求,规定:“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可见,虽然我国将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中学教师资格进行了区分,但是在两类教育的文化课教师资格要求方面除了统一的学历规定外,并没有针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具体区分。同时我国1995年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又指出:“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这一系列的政策导向致使中职和普通高中的文化课教师多年来在任职资格方面没有区别。其实,对于不同的教育类型的文化课教师在任职资格方面是否可以相互替代,如何替代是需要斟酌的。经过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资格与普通高中文化课教师资格是可以融通的,但是要有前提条件。如对于申请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文化类课程的学生,要求必需修够一定学分的职业教育类课程,同时要有在职业学校实习的经历,最后经过理论与实践的考核,才可获得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目前正是由于我国并没有关于职业院校文化课教师资格的政策要求,因此普通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的教师培养方案普遍缺乏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内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对文化课教师的培养方案中虽有少量职教类课程,但是开设也较为随意;对于已经获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的教师,有想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从教的意愿,那么也需要补修一定数量职业教育类课程,并在职业学校进行实习,经过考核合格,才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从教。为了促进中职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教师资格也要定期进行再认定。

总之,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与普通高中文化课的差异以及文化课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特殊定位,导致两种教育类型的文化课教师在素质要求、培养培训、资格认定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在后续的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全面考虑这些区别,对于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  ;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