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和谐”论文_潘龙华

“语言”与“和谐”论文_潘龙华

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 山东 青岛 266555 

在中国思想史上,从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映了中国先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历尽沧桑,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传居功至伟。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最主要的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系祖国的统一,离不开和谐的人际交流。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的统一。没有全民族的共同语,各族人民间的交流便难以实现,更谈不上和谐的人际交流。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复兴繁荣的需要;“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规范的语言文字的使用在社会的和谐统一建设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作用。

一、建设和谐语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文化交流、信息传播、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对人的思想感情之影响。说和谐语言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工作,既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无稽之谈,而是一项需要引起全民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和谐语言作基础。既然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那么,以什么样的语言与人交流才能使双方相互尊重、信任、同情和愉悦就大有学问。孔子说过“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说话要非常谨慎,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再说。否则“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因一句话不得体而伤和气、伤感情,对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不利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系祖国的完整、稳定、统一,离不开全民共同语

中华民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有分有合,各民族语言也在社会的分合中融合发展。然而,地域方言的分歧妨碍了人们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交际,这不利于社会的完全统一和统一的巩固。因此,社会的完全统一和统一的巩固要求语言的统一。试想,在一个没有统一的语言的社会里,双方所说的话彼此都听不懂,交流缘何谈起?经济如何得到发展?没有发展,繁荣从何谈起?经济不兴,民生维艰,和谐又何以构建?

三、统一规范的语言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人类社会从出现的时候起就以语言作为它的存在条件,因为社会的共同活动要靠语言来协调,社会的生产要靠语言来组织,社会的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社会的历史要靠语言来记载。一句话,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言。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社会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没有了根本而罔谈建设和谐社会岂不是缘木求鱼?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事物的根本,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没有内因而孤立地寻求外部条件无异于“石头孵小鸡”——荒诞不经。

语言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语言生活。没有语言,人们就不能沟通认识;没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认识,人与人之间没有交流,就无所谓和谐。规范的语言文字是和谐的语言生活的根基,是良好的人际交流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中介。就像一句幽默所说:你我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却听不懂你所说的话。

学校是重要的文化阵地,对社会语言文字状况具有主要的导向作用。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是学生学习掌握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学校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工作中,是将普及普通话和规范语言文字的要求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并认真组织各项活动,使之落实到位。可利用升旗仪式、集会等机会向广大师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文件精神,增强师生规范用语、规范用字的意识;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以及给家长的一封信等途径,将推普法规和意识带到千家万户,真正发挥学校在推普工作中的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

一直以来,我所在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把语言文字工作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创建语言文字示范校和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结合起来,语言文字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总之,我们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要以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知难而上的进取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挥洒全部热情,相信中国的未来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丘龙 构建和谐生活的助推器——普通话。

论文作者:潘龙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2月总第1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2

标签:;  ;  ;  ;  ;  ;  ;  ;  

“语言”与“和谐”论文_潘龙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