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儿科 重庆 40132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的无陪护理所产生的风险因素并对其研究、试行、改进。方法:针对新生儿室可能构成风险的因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通过我科实行新生儿无陪护理以来作为观察组,与原来未实行无陪护理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结果:风险管理实施之前发生护理缺陷显著高于实施之后,未实施风险管理的新生儿家长满意度低于实施风险管理后的新生儿家长满意度。结论:无陪新生儿室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因素,但可通过有效规避护理风险减少护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使新生儿家长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更加满意。
【关键词】无陪护;新生儿;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8-0164-02
无陪护新生儿室是对危重症新生儿集中进行治疗和护理的场所,是临床上高风险科室之一。患儿病情变化比较快,加之不能表达自己的语言及行为,工作预见性差。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护患纠纷,家长满意度普遍较低。因此作为新生儿室的护士,必须严格执行科室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正确识别患儿身份等,避免给患儿带来安全危害,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合理评价经济损伤风险,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杜绝出现法律诉讼,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1]。对于刚刚失去母体保护的新生儿来说,机体免疫力不成熟,抵抗力低下,不能很好适应外环境,如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护理风险,加重病情,甚至发生生命危险。根据可能发生的无陪新生儿室不安全因素,将应对风险因素的对策引入新生儿无陪管理中,改善各种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使护理安全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有效规避风险提高护理服务质量[2-3]。现将无陪新生儿室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方法
以我科2015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228人新生儿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原来母婴同室给予患儿常规护理。
2.新生儿室潜在的护理风险
2.1 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窒息,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胃容量小,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容易出现溢奶导致呕吐,呕吐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消化功能紊乱或肠梗阻的表现。喂奶后及时变换体位,易引起呕吐,如果未及时发现处理,极易导致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引发窒息。
2.2 新生儿猝死,是指健康或者病情稳定或“轻微”的新生儿,突然发生苍白、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肌张力低下、发绀等明显威胁生命事件,经复苏抢救无效、短期内死亡。
2.3 静脉输液外渗,尤其是早产儿血管小,血管壁薄,容易破裂。如果留置针进入血管内与血管壁长时间接触或短时间输入刺激性药物如甘露醇、高渗葡萄糖水、多巴胺等,引发血管内膜受损而发生药液外渗致皮下,当针头固定不牢,新生儿活动碰撞及抓扯针头以至血管损伤,或针头脱出血管外致药物渗漏。
2.4 用药计量的安全
由于没有专门的新生儿用药剂型,新生儿用药计量小,护士在吸药物时必须计算精确。保证药物计量无误,稍有疏忽算错计量,引发的后果不堪设想。
2.5 因查对不到位引发的错误
因无家属陪护,患儿只戴有双腕带,在沐浴或检查后腕带脱落或核查不仔细将患儿放错位置、用药错误、抽血错误等。
2.6 皮肤完整性受损
新生儿皮肤娇嫩易受到压力、摩擦、烫伤及大小便刺激,引发皮肤的损伤,各种护理操作动作必须轻柔仔细。
2.7 院内感染
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较多,如室内空气污染、工作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侵入性操作、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及护理用具消毒不严格等也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2.8 仪器设备的故障
新生儿室各种医疗设备较多,如输液泵、主射泵、暖箱、蓝光箱、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使用中出现故障或使用不当均可能对患儿造成危害。如暖箱温度设定,护士在实际操作中应定期检测患儿体温,发现异常及时检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检查输液泵输注的速度与实际设定是否相符,在使用呼吸机时突然停电,应有替代措施。心电监护显示的数值与患儿实际是否相符。
2.9 意外摔伤、坠床及烫伤
在新生儿沐浴或护理人员抱起做相关治疗时,因失手导致摔伤,暖箱门未关好,辐射台挡板未拉好,护理人员忙于其他治疗未注意引起意外坠床。
3.防范对策
3.1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求护士必须掌握婴儿沐浴、配奶、喂奶、更换尿布、脐部护理、新生儿抚触等基础护理工作,保证患儿安全。制定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计划,定期考核操作、理论知识。制定针对性应急预案及各种新生儿室管理制度,进行风险教育,使护理人员形成正确的风险意识。同时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加强专科技能的训练,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形成自愿自觉遵守的行为[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完善护理风险的应急预案,在安全管理中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提升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化其风险意识,更加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更新服务理念。无论护理人员工作多忙,都应该严格控制护理文书书写质量,保证护理记录真实性、准确性。降低护理投诉。
3.3 落实护理工作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加强质量控制。特别加强高危时间、高危病人、高危护士、高危环节、高危设备和药品的管理。
3.3.1管理者应督促护士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如在交接班时注意查看输液渗漏情况,特殊药物输注尽量选择粗、直、易固定的血管,确保在血管内在输入,科内制定特殊用药指引,护士严格按照指引执行。
3.3.2查对制度的落实市,实行佩戴双腕带电脑打印,避免认为错误及字迹潦草模糊不清,各种操作和治疗前后必须核对腕带。在给新生儿给药时,实行双盲核对法,确保用药安全。
3.3.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从环节管理防止院内感染。营造良好的新生儿室环境,保持病室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2次,每次30分钟,温度控制在24~26℃,湿度55~65%,采用等离子空气消毒机进行室内空气消毒,每日3次,每次1小时。合理设置病区流程,合理划分区域,早产儿与足月儿分开管理,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房物品统一放置,危险物品远离患儿。加强物品的消毒灭菌管理,使用中的医疗器械尽量避免交叉使用,听诊器、监护仪、输液泵、婴儿称等物品每天用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使用中氧气、负压装置每天更换,使用中暖箱每天用清水擦拭干净,长期使用者每周必须更换暖箱消毒后备用,并加盖防尘罩,每季度对暖箱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加强手卫生的管理,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新生儿室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按照计划对全体人员进行培训,树立“控制医院感染重在预防”。利用晨会、科周会甚至床旁交接班时,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5]。
3.3.4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定时巡视观察患儿,培养护士慎独精神及识别风险的能力,对不安全的隐患要及时解决,如对烦躁不安的患儿,应判断体位放置是否安全,有无坠床,碰撞的可能,有呕吐的患儿防止引起窒息的可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对病情较重的患儿加强基础护理,对已发生尿布皮炎的患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局部涂红臀灵。各种仪器探头定时更换,避免局部受压引起破损。
3.4 加强设备的管理,仪器设备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维护保养,悬挂操作流程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人人能熟练使用并能排除一般故障,班班交接,班班清点,班班检查,对不能使用的仪器悬挂醒目标识,避免急救中错那使用,造成不良后果。
3.5 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工作中有带教老师全程监督,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做到放手不放眼,耐心讲解、示范,因人施教,出科前进行考试。带教期间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还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完成实习计划。
3.6 加强药品管理,对内服、外用、看似、听似、备用、急救、高危等药品,按药品管理制度分类放置,固定位置,定期检查,帐物相符,及时请领,保质保量,满足应急需要[6]。
3.7 履行护理告知,应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家长及时解答其咨询,在对患儿治疗护理活动中,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操作,应履行书面告知。
3.8 开展好人本位责任制整体护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形成“我是保姆,我是妈妈”的角色,把每位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
4.效果评价
通过两组患儿护理的观察。实施新生儿无陪护理之后,加强了风险管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明显加强。护理人员能主动巡视患儿,认真做好患儿各项基础护理,新生儿红臀、输液外渗、意外拔管、设备故障、信息记录错误明显减少,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提升了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同时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也提高。
5.讨论
新生儿实行无陪护理,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护理风险,护理人员服务理念落后,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沟通技巧,不能落实护理风险管理,加上患儿病情变化快,不能正确评估患儿的危险因素,不能早期识别患儿病情变化。我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有效地提高护士的法制意识和专业水平,增强了护士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理能力。缓解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护士工作的身心健康环境。使护理工作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家属满意度[7]。
无陪新生儿室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科室,没有家长陪伴,没有任何行为跟语言能力,造成工作预见性差。鉴于新生儿室存在各种危险因素,必须采取可行性的防范对策,创新护理人员服务理念,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新生儿室护理风险[8-9]。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认真落实护理工作制度,加强质量监控等,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增强护理行为的规范性,确保患儿健康安全,提高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10]。
因此,及时分析无陪新生儿室护理不安全因素,采取全方位的防范措施,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观芝.新生儿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细则在轮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8-109.
[2]侯春铃,郭红梅.无陪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J].山西医药杂志,2009,7(38):668.
[3]汪秀华.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士管理杂志,2011,11(4):292-293.
[4]唐科文.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科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5):95.
[5]张先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11.
[6]欧阳孝勇,吉红平.强化护理“危险意识”,提高护理安全水平[J].医药前沿,2014,(3):283-284.
[7]苏丽杰,于奎花.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中的应用级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3,27(11):3554.
[8]许清华,林惠香,邓云珍.新生儿监护病房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0):137-138.
[9]韦玉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3013,10(10)149-151.
[10]施丽青.浅谈新生儿科护理差错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1.8(36):31-32.
论文作者:姚明,饶富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新生儿论文; 患儿论文; 风险论文; 护士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满意度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