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分析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_可持续发展论文

面向对象分析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_可持续发展论文

应用面向对象分析思想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面向对象论文,评价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已经建立起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如DSR模型、FISD模型、SCOPE模式等。它们基本上是采用结构化分析思想和因果逻辑分析方法建立的,但是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仍停留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之上。本文在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建立农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难点,最后尝试应用当前先进的面向对象分析思想构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否可持续及其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自然环境资源、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能够为决策者和公众了解和认识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提供准确的信息。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要把农业自然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的复杂关系简化,获取量化的指标信息,为公众、政府、企业了解农业目前发展状况的可持续性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同时完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还应对农业自然环境、农村社会、农业经济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进行反映,由此发现阻碍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不利环节,寻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确保农业自然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可持续发展。总之,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反映、监控、评价和预警等功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对国家或地区的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经济、农村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评价。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目前研究方法主要有:(1)以现有的统计资料和数据为基础, 按可持续发展思想构建一个层次清晰的评价系统;(2 )按可持续发展思想,重新构造一些新指标,来补充现有的统计资料,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3)彻底改革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 重新构造一种能从总体上描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五大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取代现行的以GNP或GDP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指标体系。考虑指标体系的可应用性,本文采用第一种研究方法。

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系统”的概念基础之上,采用结构化分析思想对三大系统分块设定指标,确定权重,进行评价。这种方法(1 )由于缺乏时间逻辑分析,难以反映可持续发展这一动态趋势;(2 )采用结构化的模块分割,导致模块指标之间的关系模糊;(3)各模块互相平行, 系统的主从目标不明;(4)上述缺陷导致指标选择缺乏针对性。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难点 在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难点有:(1 )不同发展水平对各个层次的发展目标轻重认识存在差异;(2)指标重要性随指标值大小变化;(3)指标体系如何控制农业发展受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影响;(4)政治、 社会、文化等一系列软指标的量化存在难度;(5 )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观性不易消除;(6)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导致指标之间逻辑关系复杂, 难以做到层次清晰,容易出现指标交叉重叠。

1.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农业发展目标变化的处理。农业发展目标的变化是由社会发展水平和指标状态值决定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总量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证,居民的基本食物供应仍不稳定,因此,农业生产可持续就更显重要。发展中国家由于对农业产品的需求不能充分满足,对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过度,造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因此,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就相应突出。发达国家因其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虽然自然生态状况好于发展中国家,但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对其它而言仍然很迫切。这样,在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应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对农业发展确定不同的目标,在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上,采取差别对待,以保证指标体系的合理地反映现实。

2.指标重要性随指标值大小的不同而变化的处理。一些指标的权重应当随指标值的大小而变动,如发展中国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值在非常恶化的区间,将严重影响其它指标的改善,则其指标权重应相应增大。指标相互影响的机制复杂,而且存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简单地对这些指标设定承载下限,当超过承载下限,则指标体系通过消息触发机制提出预警。出现预警,体系的焦点集中在引发预警的指标群,综合评价指数定为预警指数,标示系统处于预警状态。

3.农业发展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处理。农业发展过程中,受外部产业发展的影响很大。首先,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其次,实施农业扶持与保护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再者,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等流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农业发展必需的外部条件。还有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农民协会组织的作用发挥等等。在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设立农业发展外部影响因素的指标群,对其影响作用的大小作出评估,对限制因素的指标,其相应权重较高;影响因素指标,其权重相对低一些。

4.农业发展软指标的处理。在农业发展中,是否具有有效的政府行政体制,是否具有民主的监督机制,是否具有文化自由的社会环境等,对农业的发展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指标化衡量政策的科学合理与否、农村民主参议途径是否存在、农村社会法治状况等时却无法数量化,只有采取针对具体的社会环境选择一些客观指标代表性地反映这些软指标的状况。如农户协会组织的存在与否,是否参与农村事务决策等来衡量农村的民主制度是否存在与有效。

5.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的主观因素。目前采用层次分析法和Delphi法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部分的主观因素影响,结合理论上的分析与对农业现实情况的深入了解,可以保证指标权重的准确性。

二、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由于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在建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采用先进的面向对象分析思想。这样描述的系统更贴近现实世界,更能准确地把握客观世界的事物,能够较好地控制对复杂系统的分析。自八十年代以来,面向对象分析思想在系统分析上的应用日益成熟。

建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遵循的思路是:从农业发展基本目标和农业现实问题出发,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思想对农业系统进行分析,结合联合国DSR指标体系模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论”理论, 确定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再依据对农业系统的逻辑分析和现实情况的了解,选择指标,然后运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进行实证分析。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与目标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工业化步伐逐步加快,自然环境恶化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而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求仍很强烈,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很大程度上依然靠资源消耗来保持经济的增长,从而改善人民的福利。因此,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特别突出,压力不仅来自众多人口的福利提高,同时环境恶化的压力也很大。另外,我国农业发展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工业化与二元社会结构并存,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集中在农业人多地少、劳动力转移不力。国民经济整体上处于以农业积累为代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约束压力大,但是农业依然依靠自身内部的积累取得发展。

目前我国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 )明确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控制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环境的承载值之内;(2)降低福利需求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增长, 并制定人口数量变动控制的长远规划;(3)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提高科技生产力, 提高组织管理效率,从而提高资源产出率。

1991年,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确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有3 个战略目标:(1)增加粮食生产;(2)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提高农民收入;(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结合我国国情, 当前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粮食产量稳定安全问题;其次,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然后,才是土地、森林、草场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以及化肥、农药等的使用过量造成污染问题,当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控制在生态持续圈之内。另外,农村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等问题都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着不利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准确评价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反映当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环节问题,监控各部分的趋势与变动幅度,并对不可逆转倾向提出预警,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的功能。

(二)DSR 模型与“能力建设论”以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反映、监督功能出发,应对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运作中的各个要素分类分层进行指标设立。以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预警、控制的功能,应对农业系统的影响控制因素设立指标。因此,完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包含农业系统的要素指标和影响因素指标。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指标体系采用的DSR模式, 通过驱动力、状态和回应三部分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现时状态、短期变化和长期趋势。DSR模式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但是指标内容烦琐,指标容易交叉,部分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确。

“能力建设论”考虑了发展中国家困境与愿望,是近20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关于环境与发展论妥协的产物。这里的能力涉及科学、技术、管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它认为之所以要强调能力建设是因为缺乏能力会阻碍持续发展,充裕的能力会促进和保证持续发展。缺乏科学、技术和管理的能力,对环境与发展的后果是综合的、长期的,主要表现为:贫困、资源浪费与滥用、难以逆转的环境恶化。

根据上述对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理论的论述和指标体系难点问题的处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采用面向对象分析的框架, 并对DSR的基本模式做适当修正,可以建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面向对象模型(OOSD) 面向对象可持续发展模型OOSD(Object-Orien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根据农业系统的运作机制,从农业发展目标出发,以农业系统与农业外部环境系统为分析对象,建立系统模型。

1.OOSD模型的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思想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一个个对象组成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客观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集成概念。每一个对象都具有属性和行为。属性是对象的标识,行为是对象的活动,有些属性只能通过对象自身的行为来改变,此类属性为对象的私有属性,有些属性可以被其他对象的行为改变,此类属性为对象的公有属性。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对象,对象的属性与行为是不同的。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一个对象的行为去引发另一个对象的行为而改变另一个对象的私有属性,或是直接改变另一个对象的公有属性。

分析农业系统,首先把农业系统作为一个对象。然后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考察它的属性和行为。在农业系统中,又包含着其它对象,根据农业发展目标选择农民、自然环境和农产品三个对象的属性为农业系统的属性。考察农业系统的运转机制,农业系统的行为有农业生产、生物降解、农产品消费等等,这些行为发生的同时改变着农业系统的属性。可以把这些活动抽象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及生态循环三方面。

第二,把经济、社会和生态看作三个对象,它们又具有自己的属性和行为,这里的行为与前面的行为是重叠的,行为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由于行为发生变化,改变着经济、社会和生态循环的属性,因此可以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属性来评价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行为。另外,农业外部环境(非农产业、城市社会等)也影响着农业系统。因此,同样把农业外部环境作为一个对象,它也有自己的属性和行为。

总之,应用对象分析,可以通过目标属性和过程属性(行为抽象集合体的属性)来评价农业系统的状态和变动(见表1)。

表1 农业系统的面向对象分析

对象

农民农产品 自然环境

01

02

03

1.农村劳动力就业率 1.人均农产品占有量 1.水资源拥有量

2.农民收入 2.水质量

属3.人均耕地面积

性4.土地环境质量

5.土地生产能力

6.空气质量

7.农业气候资源生产

力指数

8.森林覆盖

9.成灾面积

行为 农业生产、农产品产出、农产品消费、生物降解等等

对象 经济 社会生态 外部环境

O4

O5 O6 O7

1.农业总产值1.人均道路拥有量

自然力 1.区域排污量

属 2.农村社会总产值2.百人拥有病床位数 作用, 2.农村劳动力

性 3.劳动农产品产量3.人均居住面积 不予考

转移速度

4.亩均农产品产量4.人均服务业产值

虑.

3.农业基础投

5.劳均农业产值 5.刑事案件发生率入比重

6.二三产业劳动力比例6.农村养老失业保障4.政府农业宏

7.二三产业收入比例 7.农村人口出生率观调控效率

8.市场与流通状况8.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占 5.政府对农业

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发展的倾斜

9.亩均农用动力 9.农业专业大学生数量指数

10.亩均化肥施用量

10.农业科研经费比重

11.亩均农药施用量

11.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率

12.土地开发利用率

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13.森林开发利用率

13.农业科技普及与推广

行 农业生产、农产品产出、农产品消费、生物降解等等 区域排污

为 吸纳劳动

力政策实施

2.OOSD模型功能实现机制。利用OOSD模型建立的很容易实现指标体系的反映、监督、预警和评价功能。各种功能的实现机制如下:

评价机制,以各对象的属性作为指标,给予权重,可以计算出农业系统对象的综合指数,对整体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评价,同时各对象综合指标也可以评价各对象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状况。

反映机制,通过对目标属性和行为属性的不同组合,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农业系统对象的静态状况、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等。

监督机制,通过对目标属性和行为属性的长期和持续的记录、分析和整理,产生需要的结果报告,实现实时监督的功能。

预警机制: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预警条件,通过对目标属性和行为属性,进行预警条件运算与判断,发出预警信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预警功能。

3.OOSD模型的特点。根据上述分析建立的OOSD模型具有以下特点:(1)主从关系清晰。属性为系统的目标,行为是影响因素;(2)逻辑关系清晰。通过行为的属性揭示行为机制的有效与否,对象之间的影响由对象的行为相互作用实现;(3)实现预警功能。 通过对目标属性和行为属性的预警条件的运算判断,决定预警信息的发送;(4 )指标选择明确。通过系统目标确定目标属性,通过行为属性对复杂行为的概括,选择行为属性;(5)由于结合DSR模型的时间序列影响逻辑,可以反映目标时点静态值与时期变动趋势。

(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 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对农业系统进行分析时,农业系统的属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状态值,即DSR模式中的状态,包括农户、自然资源和农产品。 可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确定农业系统的属性参数;另外,农业系统的目标值通过农业活动而变化,或是不断改善,或是逐步恶化。农业活动可以分为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以及自然的生态循环,在这些活动中,有些是可直接影响农业系统的属性值,则被认为是驱动力,如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的施用等等;还有一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的活动,如农业科技、教育的普及推进,农业管理科学化的努力,农业生产专业技能的提高等等,这些则是DSR 模式中的响应部分。此外,农业系统的属性变化,即农业目标的实现还依赖一些农业外部环境,外部系统的行为会对农业系统产生影响,有些是直接改变农业系统的属性值,有些通过影响农业系统的行为而间接影响农业系统的属性值。

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A

区域排污数量C1

区域成灾面积C2

森林覆盖率C3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C4

环境资源B1

区域水质评价指数C5

区域空气质量评价指数C6

人均耕面积C7

土壤生产能力指数C8

土地环境质量指数C9

农业气候资源生产力指数C10

农村年平均纯卫入C11

农村劳动力失业率C12

人均农产品占有量C13

农业总产值C14

农村社会总产值 16

亩均农产品生产值C17

劳均农业产值C18

农业经济B2

二三产业劳动力比例C19

二三产业收入比例C20

市场流通状况C21

亩均农用动力(千瓦/亩)C22

亩均化肥施用量C23

亩均农药施用量C24

土地开发利用率C25

森林开发利用率C26

农村百人拥用病床位数C27

农村人均道路拥有量C28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C29

农村社会B3

农村人均服务业产值C30

农村刑事案件发生率C31

农村养老、失业保障指数C32

农村人口出生率C33

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比重C34

农业专业大学生数量C35

农业科研经费投入C36

农业科技B4

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率C37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C38

农业科技普及与推广指数C39

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C40

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倾斜指数C41

外部环境B5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效率指数C42

农业基础投入的比重C43

标签:;  ;  ;  ;  ;  ;  ;  ;  ;  ;  ;  

面向对象分析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