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冠华、邢振:“共识社区”新农夫记论文

唐冠华、邢振:“共识社区”新农夫记

□荆棘

9年前,一对大城市里的年轻夫妇唐冠华、邢振先后离职,在青岛崂山的山林中建立了“自给自足实验室”,尽量不使用与不可持续能源相关的工具,独立生活了5年,“为无法适应都市生活的人探寻另一种生活方式”。2015年开始,新的“社区实验”在福建的丘陵之中进行,并基于此实践开创了共同理念者一起生活建造、择邻而居的共识社区生活方式。

肝脏核磁共振检查作为临床常用检查手段之一,其清晰反映患者病灶位置详情及疾病性质,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不过检查过程中,指导患者调节呼吸频率、服用造影剂,缓解心理压力,给予患者优质的临床护理措施是关键[1]。为此,本院为进一步提高肝脏核磁共振检查图像质量及工作顺利性,以收治的60例肝脏核磁共振检查患者作为分析对象,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详细汇报结果如下。

供水安全与防洪安全并列为两大主体性、基础性的水安全,是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涉水安全不可分离的基础,是影响国家安全的支撑性因子,供水安全与否不仅关乎基本人权和社会公平,影响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能力,同时也是衡量一个社会福利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因此保障供水安全成为世界各国治水实践的中心任务,供水安全战略作用示意见图1。

从青岛崂山到福建关中村,唐冠华、邢振的愿景并非单纯的“回归原始”,而是“给城市生活提供新的可能”。

出崂山记:“南部生活”共识社区

3月中旬,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县北部关中村山脚下的农田里,两个穿着格子衬衫、抓绒衣的年轻人正挥着锄头翻地。对于居住在半山腰一座圆顶木屋的唐冠华和妻子邢振来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画面。然而当年他们从青岛来到关中村建立“南部生活”共识社区时,这里还是一片难觅栖身之所的荒地。

早在2011年,面对城市的高房价和雾霾,22岁的唐冠华就开始思考一种主流之外的生活方式。很快,从事广告设计和理财分析工作的唐冠华和邢振先后离职,在青岛崂山的山林中建立了“自给自足实验室”,尽量不使用与不可持续能源相关的工具,独立生活了5年。

“南部生活”是另一个实验的开始:在当地公益基金会的帮助下,他们租下了福州关中村500亩土地,使用期限20年。建设初期,曾有60多人聚集在这里。

有了安身之处,夫妇二人拜访了当地学者和手工艺师傅,学习如何酿造醋、酱油和啤酒,如何纺线织布,如何饲养家禽,如何制作器皿和肥皂。他们将一辆自行车改造成了发电机,还造了一台洗衣机、一块太阳能电池板,以及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

在正交试验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固定两个工艺参数在最佳水平,研究另一个参数对AE44镁合金雷达外壳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在提出申请,并在当地居住一段时间后,经过常住居民投票表决通过,即可成为“南部生活”的正式常住居民。常住居民经过民主商议、投票,表决出一系列公约,对公共支出、社区公共基金等进行规范。

唐冠华曾在自己朋友圈发了一段小视频:傍晚,一片山间野地上,前景是三个人的小乐队在唱歌,中间是戴着线帽的唐冠华在拉小提琴,右边是邢振坐在草地上打手鼓,左边是戴着黑色墨镜的吉福遥树在弹吉他。后景是一片正在燃烧的荒草。烟雾缭绕中,唐冠华唱起“不可知,明天还要问市场,自由或许问西洋,很正常,一朝悲歌成金曲,愁容骑士更多余,谁用运气换呼吸,谁用灵魂换稻米……”

夫妻俩居住的圆顶木屋距离村子几百米远,是和朋友们一起搭建的。屋里的电气设备一应俱全,太阳能发电在村子停电时仍能应付日常消耗。屋外停着一辆二手的红色两座跑车,用来载人拉货。与崂山的“自给自足实验”不同,这些只有在现代工业社会才能量产的物品成了山中生活的得力工具。

刚到福州时,南方气候让邢振种的蔬菜颗粒无收,“北方的种菜经验在南方田地里行不通,要重新开始学习”。在崂山生活期间,唐冠华曾自制发电机、洗衣机、环保旱厕。如今只有旱厕被带到了福州,“没一点味道,不会吸引蚊蝇”。

唐冠华劳动前,会擦好防晒霜,戴上手套,还会选一首喜欢的歌曲,“并不是为了艰苦地生存,而是要快乐地生活,也只有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他希望这个社区的生活美学并非单纯的“回归原始”,而是“给城市生活提供新的可能”。

据了解,自去年4月动工以来,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规划面积7500亩,已落实用地规模4000多亩,广汽新能源汽车、广汽乘用车发动机公司、电池工厂等约10个项目已落地。

过去,制造业信息化推广普及的结果是造成了无数的“信息孤岛”,“烟囱式”的企业信息化集成项目导致不同品牌与功能的信息化软件之间难以集成,信息化软件与物理系统难以集成,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系统更难集成。

目前,唐冠华用简易材料建好了自己的卧室、厨房、干湿分离式卫生间,吉福遥树为社区设计搭建了“旷野餐厅”,董旭在地里种上了蔬菜、果树,邢振开设了纺织课堂,于伯公开设了弓作坊,用以DIY制作单体弹弓。除了唐冠华夫妇,其他人目前大多租住在当地村民的房子里。

他们共同制订了与土地为善、与村庄为善、与伙伴为善的三项原则,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不恶意竞争,彼此平等互助。社区还曾短暂引入过南部生活社区币,用于社区相关的交易,也供消费者购买社区的产品与服务,可与人民币1∶1兑换。

这首歌是万能青年旅店乐队的代表作《乌云典当记》,歌词与电影主题契合,都是表达民众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权。而唐冠华本人也一直在选择一种不同于绝大多数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青岛荒野:自给自足生活实验

1989年出生的唐冠华一度以为自己以后会成为企业家。从小喜欢钻研电脑,初中时便以修电脑赚取零花钱。高中没上完,他就离开学校创办了广告设计公司。挣来的钱除了旅行就是跟朋友们一起玩乐。

工作室就在青岛美术馆对面,一个靠海的大院子,当地的文艺青年经常在此借宿、做饭、玩音乐、喝啤酒。“他们也没什么钱,都是年轻人,都睡在地上,自己做饭吃。有一次一周都在吃土豆,用各种各样的做法。”

搜索的结果,全都指向一个叫艾诗虹的女人,本市下属某区红十字会的副会长,在赴沪浙参观考察的途中,不幸遇难。高潮点开一个《一缕诗魂入花间 留取清风拂新颜》的链接,是一个追悼艾诗虹的帖子,标题下面,是一张艾诗虹的正面证件照片,标致的脸盘上戴着副时尚的眼镜,一脸文雅,一脸正气。

和唐冠华不同,邢振之前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回归自然”的先锋。在学习经济专业五年后,邢振开始了一份朝九晚五的证券公司工作。公司的业绩考核时常让她感觉到压力,下班之后电话拜访客户也是常态。

身边的年轻人随着现实的“钱途”考虑换了一茬又一茬,唐冠华开始思考,“钱真的那么重要吗?在现代社会里,没有钱,我该怎么生活?”后来,他觉得既然这些问题不可能在形而上的思考中找到答案,那么,为什么不在现实中找答案?

正是在演讲中,他碰到了福建正荣公益基金会的负责人。因为认同唐冠华的理念,对方愿意提供500亩土地供唐冠华实施共识社区计划,并不做过多干涉,这正是唐冠华梦寐以求的。“崂山是第一步,确定自给自足是否可行。通过我在崂山的实践,这一点似乎基本实现了。第二步则是扩展项目规模,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而与正荣基金会的合作恰逢其时。”

对于“生菜和油菜、小麦和水稻之间的区别一无所知”的唐冠华来说,吃饭可以靠馒头、生菜椒、溪水解决,睡觉可以靠着一个睡袋,毕竟夏天山野的晚上并不冷。令他没想到的是,因为一直挖坑如厕,到最后无坑可挖的时候,他不得不自己学习建造一个竹子做的化粪池。

他在网络发布招募志愿者,前后有2000多名志愿者参与,以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原则,最终完成了一栋由轻钢、木、竹、布、三合土、花岗岩以及1.5万个饮料瓶组成的占地面积28平方米的手工房子,并且开始种植韭菜、生菜等蔬菜。

①对MC的不完全维修。假设第l次MC失效发生在t=τl时刻,此时对所有MC进行不完全维修,维修后MC的年龄减少aτ个时间单位,其中a为改善因子。于是维修后MC的寿命分布变为Fm(l,t,τl)=Fm(t-aτl)。记Nm(t)为(0,t]时间内MC的失效次数,则Nm(t)的分布为

之所以进山,起初她是希望有更多时间陪在丈夫身边。一年后,她的想法清晰了起来。她形容自己以前是个“随大流的姑娘”,总是从众。“我不知道该怎么样独立思考,好像顿悟了一样,”邢振说,“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以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融入一个众人接受的价值体系,而我根本不理解那套东西。”

因为对“南部生活”共识社区理念的认同,日本建筑师吉福遥树、德国工程师西蒙、IBM工程师董旭、艺术家于伯公等人加入社区,成为常住居民。

唐冠华和妻子邢振发动社会众筹,希望让低收入的艺术文化工作者、自然农耕实践者、乡村教育探索者、手工传承人无经济门槛地过上自由团结奉献利他的自给自足共识社区生活,并在一起发挥所长,共同创业。

从最初在青岛尝试自给自足生活开始,唐冠华夫妇就引来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当地媒体到央视、BBC、NHK、纽约时报等都曾前来探访。唐冠华也被冠以“中国共识社区第一人”的名号。

长期以来,涠洲岛管委会承担着县区一级政府的职能及市直各部门下放的接近200项行政许可和管理责权。但是由于涠洲岛旅游区未能真正实行一级政府管理,因此在财政管理上也不能实行一级财政管理,造成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旅游区开展道路、景区、码头污水管网、供水、供电搬迁回建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财政资金缺口大。且事业单位性质不符合自治区规范开发区管理的要求。

与此同时,很多倡导生态保护、回归自然的社会论坛也开始邀请他们登台演讲。唐冠华和邢振表示,他们这一项目既不是为了宣扬一种苦行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为了抛弃现代化的成果,而只是想为无法适应现代都市社会的那些人探索出另一种生活方式。

随即,他关掉了自己的工作室,背上装着馒头和咸菜的登山包,踏上了寻找答案的未知之路。第一站,就是青岛边上的崂山。三栋小破房子,一块还不到三十平米的小菜地就是最初的基地。

家园不是反城市化,而是让人可以在城市与家园之间自由选择

从崂山时期开始,唐冠华就把《自给自足生活指南》和《天工开物》等书籍放在手边时常翻阅。他也想把自己学习到的现代自给自足的生活技能做成一本当代版的《天工开物》给更多的人。

2016年,邢振与唐冠华制作了名为《独立之道》的纪录片和纸质书,里面分步骤记录了他们从建筑、能源、农业到油、盐、酱、醋、糖等日用品的简明制造工艺技术。与以往诸多自给自足类图书不同的是,该书每一种工艺技能都是经过作者唐冠华亲手实践、拍摄、记录的资料。书籍用词没有术语,唐冠华力求做到只需要一把刻度尺就可以建设家园。

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日内风电功率预测误差区间滚动估计//周玮,钟佳成,孙辉,李国锋,孔剑虹,张富宏//(21):90

“家园计划是什么?”唐冠华一开始并不确切知道,他让朋友帮忙想,朋友信手拈来四句话:“家园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反省,是对如何延续人类文明的探讨。家园并不是苦行僧对人类自身极限的试炼,而是研究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加舒适健康。家园不是反城市化,而是让人可以在城市与家园之间自由选择。家园不反对科技,而是探讨科技与自然的融合。”

在位于福州闽侯县关中村的500亩土地上,唐冠华发动社会众筹,让低收入的艺术文化工作者、自然农耕实践者、乡村教育探索者、手工传承人无经济门槛地过上自由团结奉献利他的自给自足共识社区生活,并在一起发挥所长,共同创业。

▲从青岛崂山到福建北关村,唐冠华、邢振的愿景并非单纯的“回归原始”,而是“给城市生活提供新的可能”。

33岁的“聋没耳”曾在北京为奔驰汽车提供IT运营维护,辞职后来到这里。20亩的农田里,他每天定时劳作,播种土豆,挖坑种树。初来时篮球大小的啤酒肚早已不见了,“过去5年在职场中没有创造出一件产品,但眼前的土地可以生产出实实在在的东西”。

王海龙是除唐冠华夫妇外,第一批抵达福州的人中唯一留到现在的。曾在北京的一家私立学校任职的他几乎是社区里最忙的人。除了务农,他还要照顾一家公益组织和社区合作的自然学校,周末带着城市来的孩子种树、种水稻。他说,也许有一天他也会离开,“种树的人未必就能吃到果子”。

社区成员们对外销售手工皂、自酿白酒,纺织课、弓箭制作课、付费短期居住体验也能带来收入。然而社区的公共资金依旧处于紧张状态,唐冠华申请了所有目力所及的公益基金,但绝大部分窟窿需要他自费填补。

几年的时间里,共识社区的人口一直流动,一个个成员和社区互相观察,互相筛选,许多人从外地赶来,看一眼就走了。有户外爱好者不住楼房,带着帐篷就上山。还有尚在哺乳期的母亲带着孩子满怀憧憬而来,但社区硬件达不到要求,一段时间后还是离开了。

淡蓝的天、橙色的阳光、温和的风、眼前散发青春气息的女孩,我仿佛是要出发到远处旅行,而不是要到学校上课。

一位女性成员因多次违反规定,经过社区所有居民投票表决后,被开除出常住居民名单。被“驱逐”后,此前在农场工作、自发来到这里的她在社区附近的村子流连了一阵,最终决定离开,“在社区的一年,别人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缺点”。

唐冠华所憧憬的社区最终模样,是一个新的家庭,“相伴而生,彼此守护,承诺在一起,分享所有,共同抚养后代,赡养老人。不分离的爱。”官网的理念介绍页面上,最开头这样写着。

标签:;  ;  ;  ;  ;  ;  ;  

唐冠华、邢振:“共识社区”新农夫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