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4)04-0060-05
一、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
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的发展以时间顺序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初起阶段
1979年12月,经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成立了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并把民族教育研究列为重点方向。从1980年—1987年间先后进行了积极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了对基诺、傣、摩梭、佤、纳西、白、哈尼等民族教育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对这些民族教育的起源、发展演变及现实状况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民族教育管理体制、双语文教学、民族学生思想品德与学习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批初步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云南民族教育研究工作真正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而这一阶段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民族教育史方面的内容。
(二)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90年代后期云南民族教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在进一步完善民族教育史研究的基础上,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的内容有了较大的扩展和丰富,涉及到民族双语(文)教育、民族心理与教育、民族职业教育、民族女性教育、民族宗教教育等多个方面,但也存在研究广度和理论深度不够、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不足。总体来说,石南民族教育研究仍显得较为薄弱,亟待进一步的拓展完善。
二、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近20年来,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主要涉及以下七个方面:
(一)民族教育史研究
云南的民族教育史研究较为全面充分,研究者主要是从事历史、民族、教育等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大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云南民族教育的历史进程,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1.某一民族教育史研究。研究大都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某一少数民族的教育进行历史性回顾,总结出该民族教育的特点或指出其存在的局限并分析其原因,最后给出建议和对策措施。具体有张大群“建国以来丽江纳西族教育发展概况”、“沧源佤族教育的历史和现状”[1];马桑的“阿昌族教育历史与现状的调查”[2];王珏等人的“云南红河哈尼族传统教育调查记”[3];陶天麟的“1949年的怒族教育”[4];纳麒的“云南回族教育的传统与走向”[5]等一批成果。张文勋则采用实录的方法,以白族农村波大邑为个案分析了少数民族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吸收先进文化与提高本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等问题[6]。
2.民族群教育史研究。云南有着4060多公里的边境线,沿边居住着独龙、怒、傈僳、景颇、傣、拉祜等十几个民族,所以边地民族教育也是民族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苍铭从边地民族教育推行的背景、边地民族教育的实施、教育失败的原因来对整个云南民国时期的边地民族教育进行了概括分析,客观地评价了民国边地民族教育的得失问题[7]。
3.整体的云南民族教育历史研究。范永春从生产生活的知识技能、民族艺术、自然科学知识、本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礼仪、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多角度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始形态教育[8]。《云南教育史》一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少数民族教育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政策保障、办学形式、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情况及双语(文)教学的发展进行了专题描述,对整个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9]。《云南民族教育发展概况》在突出民族性、政策性、地方性和资料性的同时,试图总结出云南民族教育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探索一条发展云南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10]。杨崇龙对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及功能问题进行了探讨[11]。“云南民族教育现状和发展研究”一文则从历史发展和现状调查中找出云南民族教育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良好的建议和对策[12]。赵松涛在分析云南民族教育概况的基础上,指出边远贫困性、分散性、封闭性与落后性、跨境性、文化多元性、多语多文性构成了云南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并肯定了云南民族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云南省人民政府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所采取的特殊政策[13]、[14]。马有良结合云南实际就如何办好面向21世纪的云南民族教育提出了思路和方向[15]。蔡正发、张强、陈向红分别就云南民族教育存在的观念落后、师资力量不够、素质不高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16]、[17]、[18]。这些研究对于明确云南民族教育的现状,总结民族教育的经验及其发展规律,探索新的发展思路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民族双语(文)教育研究
多元、多语、多文构成了云南民族教育最显著的特点,20多年来,云南双语双文教学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有14个民族在扫盲中采用民汉两种文字和拼音方案,有11个民族的14种文字进入小学,但从整体上看,云南的双语双文教学仍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对民族双语(文)教育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都展开了有关探索和研究。实践方面,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双语教学实验,实验广泛探究了双语的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将双语教育发展引入到一个新的高度。1982年秋,云南沧源县贺南小学开展了佤汉双语教学实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开展了“双语教学、拼音学话、注音识字、提前读学”实验、剑川县西中小学的白汉双语教学实验、1984年绿春广吗小学开展了哈尼、汉双语文对译对比教学实验、1986年丽江县纳西族主要聚居地开展了纳西-汉双语教学实验,这些双语教学实验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显著成绩。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对双语(文)教学实践的介绍、总结和归纳。《云南民族教育发展概况》一书对云南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情况、有关双语(文)教学的政策及规定作了一个基本介绍[10]。《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一书在对云南省彝、白、傣等12个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云南双语教学的历史、现状以及经验和问题,并侧重对某一民族的双语教学进行分析,找出各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难点和重点[19]。张大群、王志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沧源佤族自治县贺南小学开展的佤汉双语教学实验具体做法、特点、规律、成效意义及其改革思路[20]。牛耕耘结合云南民族教育的实际,对云南民族教育与民族语文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分析[21]。王远新分析了民族分布、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以及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对禄劝县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特点的影响,进而明确指出多民族杂居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存在功能互补性[22]。这些研究都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民族双语(文)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三)民族心理与教育研究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涉及民族儿童认知、民族个性和品德形成、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在民族儿童认知方面的研究中,左梦兰等人采用假设检验的方式,对昆明和瑞丽地区7-11岁的傣族、景颇族和汉族儿童掌握实物、几何图形、数目、数列、词汇等概念的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存在影响[23]。有关民族个性和品德方面的研究有张锋等对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汉族和哈尼族初中生家庭教育和性格发展的比较研究[24],李兴仁等对德宏州民族初中生的理想、幸福观、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1],王开明以云南民族学院预科高中班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昆明市普通高中学生为对象,对德、智、体、美、心理、性格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25]。在有关民族心理方面的研究中,李辉等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云南边疆民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调查表明,边疆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提高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已刻不容缓[26];普春丽对云南高校少数民族特困生的择业心理进行了初步探析[27];韩忠太等对云南省基诺族的民族心理的调查发现,基诺族心理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龄特征,学校教育、现实生活、传播媒介三方面对基诺族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成就动机、审美情趣都有很大的影响[28]。
(四)民族职业教育研究
民族职业教育是民族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各类人才,才能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使民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促进整个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重视。王凌、曹能秀就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创新体系的建立、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现实意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29][30][31]。熊梅、李天凤也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职教师资问题进行了研究[32][33]。果红在指出云南省现有民族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边疆少数民族职教的特色,提出了创建具有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特色职业技术教育的设想和措施[34]。这些研究为创建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职业教育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思路。
(五)民族女性教育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女性由于受到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及传统观念的束缚,女性教育普遍低于男性,从而制约和影响着整个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杨国才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情况,指出社会转型时期制约女性受教育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使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教育得到真正发展[35]。罗阳则对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妇女受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探讨,指出其共性和差别,以利于推进少数民族妇女教育的发展[36]。陈家明阐述了哈尼族女子教育现状,分析其落后的原因,进而提出保障哈尼女子教育的对策措施[37]。
(六)民族宗教教育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主要有基督教、天主教、佛教(藏传佛教、小乘佛教)、伊斯兰教、东巴教、本主教以及原始宗教等,这些宗教文化直接影响到各民族的思想意识,从而影响到民族教育。宗教与现代教育的冲突,形成了云南民族教育的二元结构,如何使两者和谐发展以促进云南民族教育已成为研究宗教与民族教育的关键所在。云南宗教教育主要表现在南传上座佛教对傣族等少数民族的“缅寺教育”,藏传佛教对藏族及部分纳西族的“寺院教育”,伊斯兰教对回族的“经堂教育”以及基督教对傈僳族、苗族等的“神学教育”。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宗教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的关系问题上,以及如何协调好二者关系来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具体研究主要有“宗教与云南民族教育关系探讨”[38]、“傣族佛寺教育刍议”[39]、“论近代外国传教士对彝族教育的影响”[40]、“试论正确处理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教育的关系”[41]等。
(七)其他方面的民族教育研究
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的领域还涉及到以下一些方面的研究:民族幼儿教育方面,傅淳等人对云南瑞丽傣族、景颇族聚居地区的幼儿教育进行试验性研究,以期寻找发展这类地区学前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42];民族教育技术方面,徐光泽等人就云南民族地区现代技术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应根据云南民族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技术[43];民族高等教育方面,尤力结合云南民族学院的实际,从边疆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形势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云南民院的改革创新,以促进民族高等教育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服务[44];民族教育经济学方面,喻云涛等以应用经济统计学和教育经济学为指导,对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典型地区的教育投入与效益作了可行性分析,为学校和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合理性建议和可操作方法[45];王炳详依据云南的民族教育经费存在着分配、管理和使用不善的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投资的使用效益,并提出提高民族教育投资效益的对策[46]。有关民族教育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有苏雄娟以迪庆州藏文中学等作为具体案例,对云南藏区藏文教育与藏文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47];林果在分析云南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和创作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寻求发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与创作的途径,建设具有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绘画语言学派[48]。
三、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领域仍显狭窄
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的领域仍主要集中于民族教育历史与现状的分析,研究视野仍然显得较为狭窄,还未能对民族教育研究的所涉及的其他广泛领域和研究内容加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例如,对云南民族的其他层次阶段教育,如民族幼儿教育、民族成人教育、民族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涉足甚少;对云南民族教育的现状成因、发展变化机制研究不够,如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发展等;对云南民族教育未来预测性、前瞻性的研究不多,如民族课程改革、民族教育理论体系化、民族教育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
(二)研究缺乏理论深度
研究大多停留于对历史现状的调查分析上,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未能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教育规律。大多数研究只是针对个别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思路或解决途径,没有形成系统认识和得出全局性的解决方案;此外,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大多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出现,又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使得大多数研究成果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上。
(三)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在云南民族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大多采用历史文献追溯、实地调查和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大多是描述性的,比较注重对历史和现状的解释分析,以经验的、定性的方法为主,较少采用定量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民族教育现象的表面描述分析,而缺乏对成因、规律等方面的深层次分析;对单一民族的研究较多,而对不同民族教育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较少。
四、云南民族教育研究展望
云南民族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云南民族教育研究仍存在着大量未经触及和深入的领域,有待广大民族教育研究者们去发掘、探索和研究,不断丰富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的成果,并从中形成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的特色领域,总结出民族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整个云南民族教育研究水平,进一步完善民族教育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应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前进:
(一)拓宽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的领域
云南民族教育研究除了要保持并深化已有的传统研究领域外,应剖析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预测性研究,使理论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云南民族教育研究必须要有新思路,不能仅局限于对历史与现状的分析,还必须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扩宽民族教育研究的领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来分析研究云南民族教育,探索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做法,不断完善民族教育研究体系,这样才会有所创新、有所发现,使民族教育研究更加多元化、多样化。
(二)提高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论层次
云南民族教育研究需要努力克服片面重视、简单堆积资料的现象,不能只停留于一般的描述性、定性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加大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论建构力度,提高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层次,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云南民族教育。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民族教育,另一方面则需要大力加强民族教育学科自身的理论建设。具体地说,就是要借鉴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成果,来推动云南民族教育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重大进展;同时,对于民族教育学科自身的理论建设,则需要深入探讨和反思民族教育学科的性质、特点、功能,明确民族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建立和完善本学科的理论范式、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采取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方法
在研究思路上秉承系统研究的思维方法,从分散型、专题型的研究转向交叉型、综合型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更加多元化,把历史研究方法、比较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以及跨文化研究方法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整体研究与局部研究、解释性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强调多种研究方法并举的综合性研究思路;在借鉴国外的多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及教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积极创新,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特色。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新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要利用高新科技手段来不断丰富研究方法。
(四)推进民族教育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民族教育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因此,云南民族教育研究应加强省内外、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访问、考察、培训、授课等,大力推进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从而能积极借鉴国内外民族教育研究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和经验,使研究能真正与国际接轨,取得突出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