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远期疗效观察及评价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远期疗效观察及评价

陈刚[1]2001年在《叁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远期疗效观察及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评价23例叁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1992-2000年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原发性叁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51例,其中对33例进行随访,获得完整资料23例,并对随访结果进行分析。随访时间5~91月(平均30.9月)。【结果】术后近期有效率95.6%(22例),术后疼痛未缓解率4.4%(1例),随访无疼痛率73.9%(17例);疼痛复发率8.30%(2例),均发生在术后第一年;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7.4%(4例);主观满意率83.0%(19例)。【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疗效确切,是目前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重视叁叉神经根附近致痛因素的解除对提高手术远期疗效至关重要。

李曙, 田春鸥, 李锦, 张磊, 戴冬伟[2]2018年在《叁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与责任血管类型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叁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与责任血管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叁叉神经痛病人资料。根据不同的责任血管类型,将病例分为两组:特殊组(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 19例,普通组(责任血管不含椎基底动脉) 90例。分析两组病人手术并发症、术后近期与远期疗效。结果特殊组病人术后远期疗效比普通组差(P=0.002),两组病人术后近期疗效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叁叉神经痛病人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是术后远期疗效差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OR=355.844,95%CI:1.438~88027.285)。结论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的叁叉神经痛病人远期疗效差。

孙涛, 齐滕伸二郎, 徐军, 夏玉成, 宋家仁[3]1998年在《叁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远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随访1年以上的叁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患者91例的远期疗效。方法:随访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1982~1992年间61例,宁夏医学院1991~1996年间30例患者,时间13~126月(平均60月)。结果:术后早期治愈率为93.4%,随访得到患者主观满意率80%,术后疼痛未缓解率是6.6%,复发疼痛率为1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7%。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重视叁叉神经根附近痛因的解除对提高手术远期疗效是重要的。

潘志强[4]2017年在《小脑裂入路在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小脑裂入路在叁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意义,从中获取更多相关证据及经验,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取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行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病例167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到传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组(A组)病例53例和小脑裂入路组(B组)病例61例,对比分析两种术式在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中叁叉神经根暴露情况、岩静脉阻挡情况、岩静脉烫除情况、责任血管的压迫部位、责任血管类型、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第1天、第12个月、第24个月、第36个月的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B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疼痛支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中叁叉神经根暴露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中岩静脉的阻挡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中岩静脉的烫除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中责任血管的压迫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中责任血管的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岩静脉回流障碍相关的意识障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其它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第1天、第12个月、第24个月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36个月A、B组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裂入路术中不仅可以减少对小脑的牵拉,较好地避开岩静脉,充分利用自然解剖间隙暴露叁叉神经根,利于责任血管的发现与减压,而且术后岩静脉回流障碍相关的并发症少和更好的远期疗效。

梁维邦, 倪红斌, 徐武, 韦永祥[5]2008年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叁叉神经痛219例的远期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叁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远期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我科收治的叁叉神经痛患者219例,观察术后2年疼痛改善情况,并结合年龄,病程,压迫血管类型,有无明显压迹等因素分析叁叉神经痛的复发因素。结果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中,性别及年龄与术后复发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而病程<8年,动脉性压迫并有明显压迫切迹者,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P均<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叁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措施,但病程,压迫血管类型及压迫程度是影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石鑫[6]2012年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颅神经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致残性位置性眩晕、原发性舌咽神经痛、单侧致残性耳鸣等,这些疾患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本研究包括:研究一:1)叁叉神经痛的致病因素以神经血管冲突学说为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MRI测量患者及正常受试者后颅窝、叁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的容积,探讨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患者的发病机制;2)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二:1)面肌痉挛的致病因素以神经血管冲突学说为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MRI测量患者及正常受试者后颅窝及后颅窝内脑脊液的容积,探讨面肌痉挛患者的发病机制;2)探讨面肌侧方传导反应(LS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研究叁:探讨颅神经Ⅷ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眩晕、耳鸣的疗效。研究四: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疗效。方法:研究一:1)我们使用3D-MRI容量分析法分析了26例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测量了后颅窝、叁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及叁叉神经的体积,比较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后颅窝体积,以及病例组健侧及患侧叁叉神经周围的部分脑池及叁叉神经体积的差异。并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2)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所收治67例原发性叁叉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及电话回访12个月至34个月,平均21.5个月,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疼痛部位、压迫性质、压迫程度、减压效果等数据,与预后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二:1)我们使用MRI容量分析法分析了40例面肌痉挛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后颅窝及后颅窝脑脊液体积,并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2)我院神经外科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中,33例在面肌侧方传导反应(LS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分析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和术后疗效的关系。研究叁:对12例耳鸣,其中8例合并眩晕患者实施了乙状窦后入路颅神经Ⅷ微血管减压术,12例患者均进行6~48月的随访以判断治疗效果。研究四:我院自2002.3-2011.9年间行显微外科神经手术共治疗16例舌咽神经痛患者,其中显微血管减压术14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同时行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根上部1根丝切断术2例,随访平均年限为4.2年。并在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间,我们对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89例面肌痉挛患者,在术中观察舌咽神经与血管、舌咽神经根与迷走神经根丝的显微解剖关系。结果:研究一:1)病例组后颅窝体积较健康对照组后颅窝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侧叁叉神经体积及叁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体积较健侧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组67例患者中,典型叁叉神经痛患者59例,非典型性叁叉神经痛患者8例,43例为动脉性压迫(SCA、AICA、VA);2例为静脉性压迫(V);1例为蛛网膜增厚压迫;12例为动静脉联合压迫(SCA+V、AICA+V);4例为两支动脉联合压迫(SCA+AICA);5例未见明显压迫。所有患者均行叁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可见36例为单纯接触压迫;14例为接触并存在神经移位;9例为神经血管间存在粘连;3例为粘连合并神经移位;5例未见明显压迫。其中59例获完全减压,3例未能完全减压,另有5例无明显压迫,未能在术中判断神经根是否充分减压。至随访结束为止,本组67例患者中,50例患者术后立即痊愈,8例术后3日~6个月内逐渐痊愈,共占患者总数的86.6%;7例术后症状偶有发作,但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无需服药,占患者总数的10.4%,其中3例术后出现对侧眼眶部压痛;1例(1.5%)术后复发,1例(1.5%)术后症状无任何改善。采用两组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典型性和非典型性叁叉神经痛术预后结果显示两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患侧、发病类型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患侧与预后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类型、病程、压迫程度、减压程度与预后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长短、压迫程度、发病类型、减压程度等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二:1)病例组平均后颅窝容积为157.9±14.9cm~3,健康对照组后颅窝容积为161.7±15.1cm~3,病例组及对照组后颅窝脑脊液容积分别为16.98±7.9cm~3,18.79±5.8cm~3。病例组后颅窝及后颅窝脑脊液容积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3例患者术中均记录到LSR波形,术中LSR消失28例,未消失5例。LSR消失组术后有效率100%,未消失组2例患者出院前症状消失,随访1个月又有2例症状消失。经统计学分析,LSR消失组效果好于未消失组。术中LSR消失与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相符。术中BAEP波形中V波降低50%以上或消失4例,术后有3例发生不同程度听力障碍。研究叁:术后5例患者自觉耳鸣消失,5例患者自觉耳鸣减轻2级(刘蓬耳鸣程度分级),2例患者耳鸣症状无改善。8例合并眩晕患者术后眩晕症状减轻6例,2例症状眩晕无改善。术后1周出院时3例眩晕症状消失,3例眩晕症状减轻,2例症状眩晕无改善。随访6月以上5例耳鸣消失患者无复发,2例术后自觉耳鸣减轻患者6月后耳鸣消失,3例术后自觉耳鸣减轻患者症状进一步改善,2例术后自觉耳鸣减轻患者症状无变化。4例眩晕症状消失,2例眩晕症状减轻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眩晕无改善患者症状6月后轻度改善,1例眩晕症状无改善。无不良反应发生。研究四:14例患者术后即刻疼痛全部消失,2例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在第2~3天后消失。随访末期所有病人没有疼痛发作,治愈率为100%。89例显微手术中探查观察发现舌咽神经根与迷走神经根丝的解剖关系有4种类型。结论:研究一:1)本研究中叁叉神经痛患者后颅窝体积及其结构与临床血管压迫神经学说有明显相关性,后颅窝体积的的减少将导致血管压迫到神经并产生临床症状。患侧叁叉神经由于长期压迫导致体积萎缩。MRI容积分析法可以很好地测量后颅窝、叁叉神经周围的部分脑池及叁叉神经体积。2)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唯一针对叁叉神经痛病因的治疗方法,疗效明确,预后较好,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于典型性叁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要优于非典型性叁叉神经痛。患者的年龄、性别、患侧对预后无影响,而发病类型、病程长短、压迫程度、减压程度均对预后有一定影响。因此对于叁叉神经痛的患者应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典型性叁叉神经痛转变为非典型性叁叉神经痛而影响预后,此外,术中应注意探查叁叉神经全程,保证减压充分,提高手术疗效。研究二:1)本研究中面肌痉挛患者后颅窝及及后颅窝脑脊液体积与临床血管压迫神经学说无明显相关性。MRI容积分析法可以很好地测量后颅窝、及后颅窝脑脊液体积。2)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过程中应用面肌侧方传导反应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有助于提高手术有效率,判断预后情况,减少术后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研究叁:异常血管袢压迫颅神经Ⅷ是眩晕、耳鸣的病因之一,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眩晕、耳鸣是一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研究四:显微血管减压术可作为首选外科治疗方法,部分患者结合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根上部根丝切断术可为舌咽神经痛提供有效治疗方法,采取哪种手术方式应根据术中有无责任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压迫的方式而定。

孙志庭[7]1989年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叁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文中提出作者报告1976~1979年经枕下进路手术治疗叁叉神经痛41例,其中36例行叁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动脉性压迫26例,静脉或骨性突起物压迫10例),8例(包括血管减压术后疼痛未减或复发者4例)行叁叉神经根部分切断术,1例术后死亡.除死亡者外,均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观察.将观察对象分为叁组:第一组为术后未经药物治疗而疼痛持续缓解者;第二组为疼痛轻度复发不

牛迪[8]2018年在《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叁叉神经痛45例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叁叉神经痛应用微血管减压术(MVD)与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与研究组(45例),对照组患者手术仅采用MVD治疗,研究组手术治疗联用MVD和PSR。比较术后1周患者的临床疗效,随访24个月并观察随访期内的患者疼痛消除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78%,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研究组疼痛消除率为93.33%,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5.56%(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与研究组的11.1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VD与PSR联合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安全性高,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远期疗效。

王剑刃, 吴建东, 钱苏荣, 林荔青, 王晨[9]2014年在《微血管减压及微球囊压迫治疗叁叉神经痛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与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叁叉神经痛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微血管减压术,10例行微球囊压迫术。结果微血管减压术组: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5例,5例延迟缓解,其中2例明显减轻。2例术后1.5年复发,再次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1例治愈,1例疼痛未缓解,予以微球囊压迫治疗而治愈。微球囊压迫术组:术后疼痛立即消失8例,1例明显减轻,1例未缓解,后予以微血管减压术而治愈。结论微血管减压术与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叁叉神经痛近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手术方式应结合患者的个体因素及主观要求进行选择。

张庆华, 孙涛, 张莉, 齐腾伸二郎, 田继辉[10]2005年在《叁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的远期疗效观察及相关的临床显微解剖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叁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MVD)术后1年以上患者151例的远期疗效,针对MVD术中问题,对叁叉神经痛相关血管神经复合体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方法随访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1991~2004年间90例和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1982~1992年间61例叁叉神经痛患者13~126个月(平均60个月)。应用15例经10%甲醛充分固定并灌有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模拟临床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在4~25倍手术显微镜下逐层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MVD术后早期治愈率为93.4%,随访患者主观满意率为80%,术后疼痛未缓解率是6.6%,疼痛复发率为1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7%。叁叉神经和相关的小脑上动脉(SCA)、小脑前下动脉(AICA)、岩静脉等关系密切,小脑上动脉的行程一般比较恒定,向尾侧凸起46.88%的尾袢对叁叉神经造成压迫。结论血管压迫是叁叉神经痛的重要发病因素。

参考文献:

[1]. 叁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远期疗效观察及评价[D]. 陈刚. 新疆医科大学. 2001

[2]. 叁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与责任血管类型的关系[J]. 李曙, 田春鸥, 李锦, 张磊, 戴冬伟.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8

[3]. 叁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远期疗效观察[J]. 孙涛, 齐滕伸二郎, 徐军, 夏玉成, 宋家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

[4]. 小脑裂入路在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 潘志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

[5].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叁叉神经痛219例的远期疗效分析[J]. 梁维邦, 倪红斌, 徐武, 韦永祥.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8

[6].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 石鑫. 新疆医科大学. 2012

[7].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叁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J]. 孙志庭.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89

[8]. 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叁叉神经痛45例临床研究[J]. 牛迪. 陕西医学杂志. 2018

[9]. 微血管减压及微球囊压迫治疗叁叉神经痛的疗效[J]. 王剑刃, 吴建东, 钱苏荣, 林荔青, 王晨. 江苏医药. 2014

[10]. 叁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的远期疗效观察及相关的临床显微解剖学研究[J]. 张庆华, 孙涛, 张莉, 齐腾伸二郎, 田继辉.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5

标签:;  ;  ;  ;  ;  ;  ;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远期疗效观察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