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1]2002年在《黑龙江垦区教育现代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教育发展战略的角度切入,阐述了黑龙江垦区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与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高层人才匮乏与教育发展之间交叉互动的关系着眼,通过对垦区实施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条件和潜力及战略目标的分析,揭示了垦区实施教育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目标策略,并试图从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等几个方面寻求该地区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新思路、新策略,供教育决策参考。
田鹏飞[2]2012年在《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农业示范区演绎了科技农业时代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现代农业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将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形态。因此,对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研究己日益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涉及面广且十分复杂的课题,也是一项极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本文对现代农业示范区作深入研究,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尝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为此,加快推进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农业模式转变,建设现代化农业已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的指导和示范。现代农业示范区就是科学和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及其成果转化,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必然选择。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现代农业示范区既包括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引进开发,又包括先进技术的示范、辐射和推广,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是当前探索到的最适合、最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当前,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加快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可以推进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步伐,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特征、功能和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范围界定角度着手,确定了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定义: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本文以增长极、产业集聚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大意义,以及垦区所具备的发展优势。并从规模水平、物质条件基础、产业链、科技投入、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五个方面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和示范区的建设现状。其中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最近几年中农业规模与水平不断提高,固定投资总额有所上升,物质条件基础逐步得到完善,在科技、教育、卫生上的投入快速增加,示范区农民生活水平和人均储蓄不断提高,这些都为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从基础建设、经济效益、生态资源叁方面对垦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水平做出了科学的评价,即: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从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正负指标可以看出,大部分示范区发展水平并不好,说明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体发展水平不平衡。可见基础建设发展因子对于示范区综合发展水平影响最大,资源环境发展因子对垦区现代示范区的影响并不突出;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场在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的同时在资源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还不够,示范区应认识到资源环境效益也是示范区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示范区各农场进行排序,进而分析各农场在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从经营规模、物质条件、农业科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业微观经营组织、政府支持七个方面对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条件进行了分析,确立了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目标,为示范区建设明确了总体思路,进一步构建了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运行机制,最后提出科学的、可行的有助于推动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通过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快速的低成本扩张路径构建经营管理推广平台,组建跨区域产业化经营体系,建立规模化和集约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物流及配送中心、设施农业技术成果高密度集成创新园,在全国不同地区建立品牌生产基地,建立连锁经营的途等径构建经营管理平台为示范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加快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仅要注重物质基础建设,更重要的是始终坚持把研发与示范合理结合起来、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合理结合起来,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共同建设现代化创新基地,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指引方向;加强示范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以政府为首的公共服务机构、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龙头企业以及其他能够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形式建设,推广“叁代”全程式服务模式,加快农业市场化建设的进程,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发挥农产品流通的带动作用,多方位提高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食品溯源系统,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垦区的自然条件和各方面优势,努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资金筹措手段较为单一,对农垦总局和政府的资金依赖过大,缺少持续资金注入,示范区想要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必须实施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个人为补充、外资为契机的多渠道投融资局面:加快向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黑龙江垦区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应改变以往落后、保守、混乱的经营方式,建立起新型现代企业制度。示范区经营活动要遵循市场原则,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目标。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体系,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完善大小农场的机制建设,继续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实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陈枫[3]2004年在《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普遍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之后,作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当如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五届叁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 黑龙江垦区既是我国最大农业企业,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既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垦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论文以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对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并着重把握黑龙江垦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而明确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现代化理论产生于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同时,吸收借鉴了关于现代化的一般理论,而且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农业现代化理论更多地从发展的角度入手,属于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一般多从实践切入,可以划到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2.农业是受资源禀赋严重制约的产业,其中耕地和劳动供给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人一地比率。在世界各国及地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依据人—地比率的不同,形成了以美国等新大陆国家为代表的“劳动节约型”模式,以日本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土地节约型”模式,和以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为代表的“中间道路型模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其特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可归属到这叁种模式之中。 3.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就对未来新中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初步看法。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展开,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从1949年到1966年,属于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和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形成了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初步构想,农业生产在经过短暂的恢复之后,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农业生产依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新中国农业现代化停滞和徘徊的十年,农业现代化理论没有新的进展,农业生产也遭到巨大的冲击。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后,新中国农业现代化进入全面推进时期,农业现代化思想不断发展与完善,农业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硕果累累,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农业现代化热潮。 4.黑龙江垦区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典型代表。多年来,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现代化
高莹[4]2008年在《黑龙江垦区粮食供应链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集成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农业企业最有竞争力的工具之一,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是农产品供应链网络的血液系统。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以黑龙江垦区为背景,以构建有效的粮食供应链为目标,针对粮食供应链网络上的物流体系,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其对策。首先,考察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粮食供应链物流体系的铺垫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影响粮食物流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结果说明:储、运、包、加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水平、资源整合程度是制约粮食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然后,进行粮食供应链物流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根据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步骤提出了包括粮食供应链物流体系组织模式分析、核心企业分析和协调策略运用分析使用的物流体系分析流程。以此分析黑龙江垦区粮食供应链物流体系,发现主要问题有:物流体系组织模式尚不完善、核心主体缺位而起不到核心作用,协调运作效率低。给出的发展对策主要有:黑龙江垦区物流体系的组织模式是从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整合模式,向以第叁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整合模式发展,最终向以营销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发展;应主要培育第叁方物流企业作为建立物流网络的核心企业;以通过股份合作、合作性投资,保障粮食物流体系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这需要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协作开发粮食物流体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黑龙江垦区粮食供应链的竞争力。
何洪艳[5]2017年在《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镇实现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建设也随之快速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由于垦区城镇建设起点低、高层次人才缺失,再加上农垦系统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独立于地方管理体制之外,社会经济系统相对封闭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黑龙江垦区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都较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改变了传统的“城乡分治”观念和做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全面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明确城市发展“路线图”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描绘出了一幅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宏伟蓝图。所以,黑龙江垦区需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围绕垦区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文在研究视角上,主要是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五位一体”的视角下进行探讨。在研究方法上,以系统理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为指导,通过运用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分析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绿色农业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产业、生活两者的布局和发展,努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缩小城乡差别,让百姓乐业安居。同时,还从集约高效、城乡融合、生态宜居、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等几个方面来探索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用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理论指导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同时也是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论的完善和充实。
任飞[6]2011年在《黑龙江垦区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举足轻重。作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国家队”和“主力军”,黑龙江垦区自1947年建立以来,就始终担负着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伴随着北大荒60多年来的开发建设,黑龙江垦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迁。现行体制在保障垦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并示范带动地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与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特别是对全面落实胡锦涛同志作出的黑龙江垦区要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指示不相适应。在新时期,如何使行政管理体制适应垦区发展的需要,是关系垦区全局性的重大课题。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垦区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全国农垦特别是黑龙江垦区行政管理体制问题专题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比较开展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回顾黑龙江垦区行政管理体制沿革脉络,总结黑龙江垦区各项改革探索实践情况,论证垦区的特殊管理体制在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客观分析了行政执法权不完整和财税权缺失等现行体制存在的制约因素,抓住造成垦区发展困境的实质问题。在尊重垦情的基础上,从国家战略需要和垦区自身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了完善黑龙江垦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相关建议,并从长远发展角度首创性地提出改革思路。
杨洋[7]2012年在《黑龙江垦区产业布局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布局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劳动者在长时间生产、生活中总结的经验和规律,运用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建设要素。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主要产区,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出现一系列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各种形势的挑战,黑龙江省一直积极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从调整过程中求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以增强自身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把农业稳定和快速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随着黑龙江垦区经济迅猛发展,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垦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为使命,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本研究根据国内外产业布局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着重分析了黑龙江垦区的产业发展现状,通过对垦区年鉴相关数据的分析,得出各管理局的优势产业和潜力所在。明确了黑龙江垦区产业布局调整与优化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总体思路。进而为黑龙江垦区整体产业布局明确了基本发展方向和整体化布局的发展思路:首先是对黑龙江垦区的现状进行深度剖析,明确黑龙江垦区产业布局的基本要求,从产业布局规划要素的叁个层次来看,首先是建立战略性指导框架,来解决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而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提供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战略空间;其次,根据实际要求,确定产业标准,构建适合垦区发展的产业结构,筛选以主导产业为主线的全面经济产业发展布局;最后,就是根据动态发展要求,对各管理局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进行统筹规划,适合时代要求的产业更新。本论文以优化黑龙江垦区产业布局为目的,将垦区9个管理局产业定位为3个现代化大农业功能区,分别为:现代化大农业核心经济区、现代化大农业综合开发区和现代化大农业生态保护区。又将3个功能区,细分为9个重点产业区,分别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绿色稻米产业核心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低碳型循环经济核心区、场县共建核心示范区和集约开发核心示范区、农牧循环经济核心示范区、非转基因大豆核心保护区和绿色有机农业核心保护区。为提高规划建设的可操作性提出黑龙江垦区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的措施和建议。
杨鑫[8]2013年在《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产业,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发展现代化农业,把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央“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叁农”,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继2004年之后连续发布的第九个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温家宝同志在2013年两会的政府报告中指出:“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叁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这都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黑龙江垦区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源优势和生产基础,现代化大农业正是在国家基于农垦发展“大农业”的资源禀赋和号召建设“现代农业”的特殊背景下提出的。现代化的大规模、大农机、大科技、大投入、大产业、大市场、大效益、大服务、大机制是垦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特点,也是垦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优势条件,是为我国其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的有力保障。为此,本文从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现代化大农业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并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绿色农业理论和低碳农业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研究,然后对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土地流转程度低制约了农业规模发展,缺乏农业技术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等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推进土地流转,加强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四种方法,对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问题进行全面研究。从而达到对问题研究透彻,提出的措施更加切实、有效。通过对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问题这一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其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王艳飞[9]2013年在《黑龙江垦区产业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垦区是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经济地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区域内外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垦区走出一条具有国情特色的“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的农业发展道路,而随着可开垦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垦区面临结构调整的选择;同时,区域市场化程度提高、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持续发展要求下,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成为垦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黑龙江垦区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回顾产业结构优化及转型路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历程、现状与问题、与经济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垦区产业发展状况;从转型因素、结构优化及转型路径多个方面系统分析黑龙江垦区产业转型,以期为黑龙江垦区产业及区域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明确产业转型的概念,总结了产业转型的典型路径。第二部分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各时期产业特征,指出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就业结构的关系。第叁部分从转型因素、产业优势评价、结构调整等多个角度对黑龙江垦区产业转型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分析了各因素对垦区产业演变的影响,然后采用多指标基于熵权法对黑龙江垦区产业优势进行动态评价,最后确定垦区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并提出“强二、优一、促叁”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第四部分从生态化、融合化、集群化、协作化等角度提出垦区产业转型的路径,并提出实现产业转型的保障措施。
孙超[10]2014年在《黑龙江垦区带动地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垦区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优势地区,也具有较高的的发展水平,对黑龙江垦区带动地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进行了有利的探索。然而农垦带动地方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农牧产品商品化程度过低、投入生产力不足和农业现代化滞后等问题,因此要结合黑龙江垦区、地方和现代化大农业的本质,从多方面入手,总结黑龙江垦区带动地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可行性及应注意的问题,对黑龙江垦区带动地方现代化大农业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一,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研究黑龙江垦区带动地方现代化大农业是必要的,为黑龙江垦区和地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方向、方法、逻辑思维及和合理的结构给予准确的定位,同时国内外研究成果为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的思考空间与使用价值。第二,概述了农场、国有农场、现代农业和现代化大农业的概念,现代化大农业的性质、特征及相关理论,是研究黑龙江垦区带动地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基石,是对黑龙江垦区和地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进行比较分析的理论依据,是为测定黑龙江垦区带动地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理论支持。第叁,把黑龙江垦区和地方两个方面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状况做说明,对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比较分析,得出了黑龙江垦区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上已具有一定成就,并成为示范区,而地方的现代化大农业才刚刚起步且面临诸多艰苦和困难,黑龙江垦区具有带动地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资格。第四,利用黑龙江垦区带动地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并对其运用SWOT分析,提出黑龙江垦区带动地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及重点,从政策、资金、体制等各个角度提出保障黑龙江垦区带动地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垦区教育现代化问题研究[D]. 陈丽娟. 辽宁师范大学. 2002
[2]. 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问题研究[D]. 田鹏飞.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3].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D]. 陈枫.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4]. 黑龙江垦区粮食供应链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高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8
[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 何洪艳. 吉林大学. 2017
[6]. 黑龙江垦区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研究[D]. 任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7]. 黑龙江垦区产业布局规划研究[D]. 杨洋.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8].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杨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13
[9]. 黑龙江垦区产业转型研究[D]. 王艳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
[10]. 黑龙江垦区带动地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 孙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