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社会科学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2000年著名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推动力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大学校长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国际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十分高兴地参加“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活动。应邀在这个隆重的“2000年著名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上发表演讲,与来自国内外的许多著名大学校长进行广泛的交流,感到很荣幸。
借助今天这个论坛,我想要阐明的主题是:让人文社会科学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到,21世纪的世界是知识经济充分展示其魅力的世界;21世纪的人类进步将更多地依靠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跟不上知识经济和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那它就将被飞速变化的时代抛在后面。而人文社会科学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究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大家的认识却远不是完全一致的。
一、人文社会科学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它们是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同知识经济沾不上边。在这种观点影响下,我们随处可见忽视、轻视甚至歧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那么在短时期内也许看不出它的危害,长此以往则必然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后果。
人类完整的知识体系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种是关于自然对象和现象的知识,即自然科学;一种是关于人类社会、人的活动和人的思维的知识,即人文社会科学。这两种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传统,就不可能有自然科学的卓越成就。
在清朝中叶以前,中国在自然科学、生产技术及经济发展方面,曾经有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人们津津乐道的科学成就“四大发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与中国具有优良而发达的人文传统分不开的。在20世纪初,德国逐步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云集在那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力于德国辩证法和唯物论哲学的发展,得力于长期形成的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传统。
人类发展史表明:任何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科技进步和人文社会科学进步相互协同作用的产物;任何技术进步都无法单独支撑起人类社会进步的大厦。古代是如此,今天更是如此。四大文明古国,它们之所以能在鼎盛时期创造出最为辉煌的技术创新成就,关键就在于它们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孕育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们追忆它们所取得的技术成就时,我们耳熟能详的更是那个时代伟大思想家的智慧。工业革命之所以产生在欧洲,并不仅仅是因为欧洲那时拥有更多、更聪明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更不是因为上帝对欧洲的垂青,而是因为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这样的社会思想变革,这种变革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和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设计思想,为欧洲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构建了一个适应技术创新的“人文社会科学平台”。卡尔·马克思和他之后的马克斯·韦伯对此都有十分精辟的论述。
知识经济时代预示着人类社会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在这个变革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将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会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但是,知识经济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技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技术的进步。知识应当是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有机总和。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虽然以技术的进步为基本特征,但它必须以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为基础。只有这样,一个社会才能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启蒙、社会设计和社会结合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地为技术创新提供永续的动力和强大的诱因,为技术与经济的有机融合、技术与社会的和谐整合,创造必要的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是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平台”,是现代技术得到有效创新和利用的基本前提。
二、人文社会科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自然科学和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原子能技术既可以用来建立核电站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以增加核威慑;强大的国防技术既可以成为主权国家安全的必要保障,也可以成为霸权主义者实行强权政治的工具。
自然科学与技术是中性的,它不能也不可能解答“为什么要发展技术”、“如何运用技术”、“技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等价值判断问题。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应该义不容辞地予以回答。如何利用自然科学、技术创新造福于人类,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价值导向,依赖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及在全社会形成的文明程度。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和正确使用技术的社会机制,是技术促进人类进步、提高人类福祉的基本前提。
还必须指出,哲学、思想政治理论,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方向。它通过对社会价值体系的理解和阐发,通过对社会知识的创新和传播,通过对社会制度的设计和构建,创造出更加和谐和充满活力的社会。这必然决定着科学技术的研究目的,决定着科学技术实际应用的方向和程度。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则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使人们的经济活动更加有组织、更加合理化。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是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度、高水平发展的有力杠杆,它同样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支持。法学、伦理学、社会学、新闻学等研究如何规范和引导人们的社会生活,调节人际关系,解决人们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护人们的正当权益,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具有重大的影响。
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来说并不是“免费的午餐”。任何科学技术进步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种种冲突和矛盾。大量的事实说明,任何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在与社会相融合的过程中,都会受到这个社会的社会结构、传统观念的抵制,甚至产生各种摩擦和冲突。我们不断听到对于“文明病”的指责,以致大家都向往“回归自然”。事实上,“文明病”的产生,并不是文明本身的过错,而是社会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人文精神被淡化、被弱化的结果。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进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所引起的劳动群众的失业、环境的恶化、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技术进步与文化价值、技术与伦理观念、技术与社会习惯等方面的冲突,都有待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并提供解决途径。这些摩擦和冲突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但不能与社会进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反而会成为促使社会衰退的根源之一,自然也会成为阻碍科学技术进步的因素。由此可见,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是科学技术进步转化为社会进步、技术与社会相融合的必要条件。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事实上,自然科学的任何一个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任何一次飞跃,都凝聚了许许多多优秀人才的研究与发明。优秀人才不仅要具有聪慧的头脑和非凡的智力,而且还要具备高尚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而这种精神和意志往往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薰陶。中国古代哲人曾经说:“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卦·象辞〉、〈坤卦·象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善于协作,是优秀科学家必备的素质。如果所有的科学家乃至整个民族都有坚强的精神支柱和道德信念,都具备了这样的优良素质,我们就可以创造各种奇迹。
科学技术是人发明的,也应该是为人服务的。科学技术应该而且必须以人为本。科学精神中最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人文关怀,科学精神的主体应该是人文精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它不是人的异化和对人的否定,而是人的创造力的展示,是人的社会本质、自由、尊严、价值的进一步确证和高扬。
科学技术本身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不可能单独对社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充分肯定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作用时,看不到甚至否定人文社会科学独特价值的观点,是短视的,也是有害的。
三、当代中国为人文社会科学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几代人坚持不懈追求的宏伟目标。这不仅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重大的飞跃,而且也是中国对世界进步的重大贡献。中国实现现代化本身就说明,当前中国正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既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又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正因为这样,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比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来,都显得更加艰巨复杂,更加丰富多彩。
现代化不能仅仅理解为我们有了多少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品,这固然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还不能说是现代化的全部。现代化应该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的现代化,它要有一系列运用高新科学技术的企业和行业,有永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它还要有人与社会的现代化,有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精神的升华。因此,现代化过程既需要有自然科学的巨大贡献,又需要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巨大贡献。
我们看到,当今世界有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一些矛盾和困扰,它们有许多深刻的教训很值得我们记取。现代化过程怎样独立自主地推动本国科技的成长与普及,怎样避免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而促进本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怎样在经济发展中避免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社会矛盾的加剧,怎样在文明进步的同时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与自然的失衡,等等,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是不是一定要重复其他国家经历过的困难和不幸?是不是我们就找不到一条能够避免各种困境的发展道路?研究并回答这些问题,正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把握和回答我们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发展,需要不断形成新思想、新视野、新观点、新方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积极地投身于这个伟大的建设事业中去。对于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
我们应该加快研究推动我国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之中;
我们应该加快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适宜于科学技术繁荣与发展、高新技术普及与推广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使大学和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与普及的主体,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应该加快研究中国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障,不断完善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繁荣的人事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市场制度、法律制度、政策体系和人文环境;
我们应该加快研究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广泛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高新科学技术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高科技园区和高科技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与服务体系,探讨中国科学技术与高新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规律。
四、让人文社会科学在新世纪发挥更大的作用
让知识经济的成果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技术、知识、经济与社会更紧密地、协调地发展,已经成为困扰当代世界的重大难题。人们忧虑的是,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上少数富国与大多数贫穷国家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富国运用它们占有和垄断的知识将居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因此,当前更为迫切的是应该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与政治新秩序,这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
在新的世纪、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必须也应该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我们应进一步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不仅是在大中小学校,还要在全社会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把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的素质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江泽民主席多次指出,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而这种精神支柱,正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
大学是新的世纪中创造和推进知识经济的主力军之一。她推动着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她通过对社会主体的培育、人文环境的营造、社会改革的建议和参与,直接承担着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启蒙、社会设计和社会整合方面作用的重任。当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必将对现代大学的许多方面、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创新和传播方式,都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回顾19世纪晚期以来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我们会更有信心地说,在未来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它必将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和人才辈出的摇篮,必将强有力地支撑着21世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是历史的选择!
我希望,在科教兴国的旗帜下,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架起科学精神的两个车轮,张开科学雄鹰的两个翅膀,让它快速前进,让它展翅翱翔。
我希望,给人文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让他们融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中去,深入实际,总结经验;让他们成为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弘扬人文精神;让他们放眼世界,广泛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中有益的成分,丰富我们现代的文化和精神,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希望,全社会高扬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放在重要地位,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为建立一个繁荣、富强、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收稿日期200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