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技术创新与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破坏性创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破坏性论文,技术创新论文,视角论文,绩效论文,市场导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环境动态性的加剧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得企业在利用现有技术的同时必须探索新技术,即同时开展应用性创新与探索性创新。应用性创新是指与现有的技术、产品、服务、市场和顾客接近的创新,而探索性创新则指与现有的技术、产品、服务、市场和顾客差距较大的创新,同时开展应用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被称为双元创新[1-2]。该观点自1991年March提出之后,迅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OS》、《SMJ》等国际顶级期刊都先后刊发专刊进行讨论,相关研究论文超过100篇。创新理论为企业应对动态环境提供了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但同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迄今为止,以往研究对探索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仍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替代观点和互补观点。替代观点认为,探索与应用会由于资源竞争、组织惯性和认知需求的差异而相互替代,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企业只能在从应用到探索的线性变量上寻找一个最优点来平衡资源的分配。March给出了探索与应用不能相容的三个理由,认为企业不可能同时追求探索和应用。李剑力也认为,探索性和应用性创新之间存在内部的冲突[3]。Uotila等通过实证研究也认为,应用和探索是同一个连续变量的两端[4]。在此观点下,研究探索性创新、应用性创新与绩效的关系时,主要使用探索或应用的相对值,即采用探索或应用值除以探索和应用的和来进行测量。相反,组织学派的研究认为,应用能够加深对原有技术的认识,而探索能够使应用更有效率,两者之间存在潜在的互补作用。因此,探索和应用不是一元变量的两端,而是两个不同的变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组织分离、时间协调和协同文化的培养,同时开展高水平的探索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活动。
其次,如何开展双元创新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绩效增长目前尚无定论。虽然有研究通过区分双元创新的组合维度与平衡维度来分析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但对于何种组合为最佳,仍存在争议。如March、He和Wong以及Cao、Gedajlovic和Zhang认为[1,5-6],平衡的探索活动和应用活动,即水平相当的探索和应用活动对企业的绩效可能最为有利。但Nerkar、Atuahene-Gima和Murray认为,同时开展探索和应用活动组合中,平均组合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最佳的组合不一定是两者均衡,也可能是一高一低[7-8]。并且,这些研究都无法合理解释为什么很多同时开展探索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的企业同样会遭受失败。
根据破坏性创新理论,本研究认为,以往研究之所以对探索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双元创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争论不休,关键在于其在考虑双元创新时,过多地关注了技术维度而忽视了市场维度。破坏性创新理论指出,即使双元技术创新水平很高的企业同样可能忽视了新兴市场而最终落败。破坏性创新往往从低端市场或新市场发起,为客户提供一些新的产品或功能,并随着技术的演进最终占领主流市场[9-11]。针对原有市场的探索性创新由于组织、生产和销售资源都能够与现有技术路线共享,而针对新兴市场的探索性创新往往需要全新的资源配置而引起组织内部的抵制和冲突。因此,探索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的关系会随着所针对市场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产生不同的作用。鉴于此,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既要关心技术改进路线,也要关心技术投放市场的选择。因此,破坏性创新为研究双元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研究双元创新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否则难以解释双元创新中两种不同观点的冲突,同时也难以清晰地阐释双元创新对绩效的影响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试图突破传统的双元创新研究框架,从破坏性创新视角来扩展双元创新研究维度,将市场导向纳入到双元创新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在分别研究双元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双元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双元(前瞻性市场导向和反应性市场导向)两个维度之间四种不同的组合关系:探索性技术创新—前瞻性市场导向,探索性技术创新—反应性市场导向,应用性技术创新—前瞻性市场导向,应用性技术创新—反应性市场导向,分别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弥补了以往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各自孤立研究的缺陷,拓宽了双元创新的关注维度,丰富了双元创新理论。
1 理论回顾与概念模型
双元创新是指企业同时进行探索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其中,探索性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入与目前产品或技术相差很大的新产品或新技术来满足新市场或新顾客的新需求的创新行为;而应用性创新则是不断扩充现有市场,不断完善现有技术、改进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创新行为。探索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是探索和应用活动在创新领域的具体化过程。虽然不同的文献强调公司应该变得双元化,应在不同的组织中同时开展探索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但一些学者认为,公司要同时开展探索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困难较大。探索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两极,企业必须在整个连续体中间进行选择和取舍。探索增加必然会以应用减少为代价,反之亦然。探索和应用之间的不相容是造成企业要么陷入应用带来的“成功陷阱”,要么陷入探索带来的“失败陷阱”[1]。另一些研究者则驳斥了上述观点,认为企业应该而且能够同时开展探索和应用。Katila和Ahuja就提出,探索和应用不是一个连续变量,而是两类不同的活动[12]。他们采用演化理论,以深度搜寻与广度搜寻来分析探索与应用的关系,发现探索和应用并不像March提出的那样相互竞争。相反,他们发现探索和应用在新产品导入过程中相互加强、相互促进。Birkinshaw和Gibson进一步拓展了双元性的概念,研究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同时开展探索和应用:结构性双元和情境双元[13-14]。Gupta、Smith和Shalley也提出,探索和应用可以在不同层面实现平衡和协调,两者之间在相同部门可能是冲突的,但在更高的层面却是正交相容的[15]。企业还可以通过时间上的有序分离来协调探索和应用之间的冲突。2009年Simsek等提出,通过结构上和时间上的分离来协调探索和应用[16]。此外,在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中,根据权变观点,虽然也考虑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产业动态、竞争强度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但对企业内部其他因素的影响考虑较少。此外,在研究探索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过程中,多集中在技术方面,对市场方面的关注较少,尤其在应用性创新中,几乎没有考虑市场的因素[17]。缺乏从多维度对双元创新进行分析,导致了互补性和替代性两种不同观点的冲突以及双元创新与绩效关系研究结论的不一致。
破坏性创新理论是由Christensen提出的[9-11,18],根据该理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都属于延续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有着本质的不同。破坏性创新是通过改进或革新技术,推出更简单、更便利、更便宜的产品或服务给新的顾客群,并随着技术性能的逐渐提升,从而逐步占领成熟市场的过程。破坏性创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提供一些新的价值功能来吸引新的客户群或主流客户群中对价格敏感的部分客户,开辟新市场,建立新的价值网络,并逐步由新市场向主流市场进行渗透[19]。一些大企业的失败,往往不是遭遇到对手的延续性创新,而是因为竞争对手采取了破坏性创新。因此,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市场的选择,即使技术创新水平很高的企业同样可能因为忽视了新兴市场而最终落败。
市场导向概念是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结果,对于市场导向概念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市场导向文化观和市场导向行为观,两者分别由Narver和Slater,以及Kohli和Jaworski系统地提出[20-21]。此后,大量的文献研究了市场导向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市场导向对绩效的作用、市场导向作用于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以及市场导向在企业中的具体实施。然而,市场导向的研究逐渐遭到学者们的质疑甚至批评,他们认为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片面性。市场导向虽然能短时间内提高绩效,但是从长远看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例如:市场导向会不利于创新[22],可能会导致流程混乱[23],还可能会使企业过于关注顾客而导致失去公司的领导地位[18]。鉴于此,Narver等在原有市场导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更为全面的市场导向概念[24]。他们认为市场导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满足显性需求为导向的反应性市场导向;另一类是以满足潜在需求为目的的前瞻性市场导向。根据这种分类思想,企业在市场选择的过程中不仅仅满足现有顾客能表达的显性要求,同时也理解和满足顾客未知的、潜在的需求。既关注短期市场也关注长期市场,因而对市场既具有反应性又具有前瞻性。根据March对探索和应用的定义,可以认为前瞻性市场导向和反应性市场导向分别属于企业在市场方面的探索活动和应用活动,两者分别具备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对企业具有不同的作用,需要不同的组织、文化、结构和流程,因此,两者具有一定的相斥性。
综上所述,双元创新理论虽然指出创新行为可以分为探索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但主要关注技术维度;而市场导向理论经过发展,提出了包括前瞻性和反应性两种不同形式、较为全面的市场导向概念,但随后的研究也仍只是停留在对市场维度的关注,缺乏一个综合的框架,将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纳入其中考虑其共同作用对绩效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破坏性创新观点出发,建立一个新的研究概念框架,将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综合起来考虑,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对绩效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模型
1.1 双元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
应用性技术创新是为了完善现有技术而对现有技术进行较小的改进,对于企业而言,应用性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提高创新过程的速度,降低成本,因而,应用性技术创新风险较少,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可以预测。首先,企业应用性技术创新程度越高,企业会不断从事改进现有技术、降低现有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活动,其效率会由于不断重复从事同类活动而大有提高,从而在产品改进的效率方面存在优势,进而促进企业绩效的增长。其次,随着信息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容易从外部获得创新成果,企业的应用性创新程度越高,对外部获得创新成果进行改进和应用的效率就越高。最后,应用性创新程度高,还能促进探索性技术创新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尽早完善。
探索性技术创新行为是为了从现有的技术改进曲线跃迁到新的技术曲线上,所追求的新技术与现有技术差别较大,有利于企业提高创新的效果。由于探索性创新获得的新技术与现有技术存在较大差别,会给企业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使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难以模范,从而促进绩效增长。然而,探索性技术创新对于绩效的影响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且其结果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会给企业带来较大风险。因而,过于强调探索性技术创新行为,会使企业在短期内面临较大的风险,陷入“探索失败导致更多的搜索和改变,进而导致更多的失败,失败又进一步导致更多的搜索”的恶性循环中[25]。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a:应用性技术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绩效。
假设1b:探索性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
1.2 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
市场导向之所以能提高企业绩效,关键在于其能够反应和发现顾客的需求。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中越能反映顾客的“声音”,顾客在产品中所获得的价值就越大[26]。反应性市场导向关注顾客能够表达的需求,从信息处理角度看,由于企业收集顾客能够表达的需求信息,将信息在各个部门进行传播和处理,因此,企业提供的产品会由于收集到的顾客需求信息而得到改进,其改进的结果是让客户感觉到产品中有自己的“声音”,更能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企业的产品会受到比竞争者更高的评价,相应地,企业绩效也会增加。
前瞻性市场导向关注现有市场或新市场顾客潜在的需求,这种需求是顾客没有意识到或无法表达但确实存在的。因此,与之前市场导向文化观中包含的顾客导向和竞争者导向不同,前瞻性的市场导向既非以顾客为导向也非以竞争者为导向,因为前瞻性市场导向收集的信息是顾客无法表达、竞争者未曾意识到的,是预测未来趋势和关注仍未出现的未来市场的可能性需求。因此,从信息角度看,前瞻性市场导向为企业新的创意提供信息。与企业“自内而外”的创新导向不同的是,企业的前瞻性市场导向是一种“自外而内”的过程,能为企业提供来自企业外部的潜在顾客的需求信息。此外,前瞻性市场导向行为使公司具备先发优势,有利于企业先于竞争者发现优质新市场,高价销售新产品[27]。因此,前瞻性市场导向有利于企业推出全新的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企业绩效。然而,由于新兴市场的开发和新产品的推出需要新的渠道和资源,且所需时间较长,如果企业的前瞻性市场导向程度过高,企业过于关注现有或潜在顾客的潜在需求,过多关注未来市场,会使企业在短期内难以获益,甚至难以为继。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反应性市场导向正向影响企业绩效。
假设2b:前瞻性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
1.3 双元技术创新与市场导向的组合
上文分别对双元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作用的主效应进行了假设。然而,一些学者认为,如果要进一步理解企业绩效,需要使用组合的方法,从看起来不同但内部存在一致性的各个企业中寻找共同点[28-29],以揭示企业内不同要素存在互补作用的综合机制[29-30]。组合方法认为,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将不同的要素进行适当匹配,则其绩效要优于其他要素不匹配的企业[31]。如果企业对不同要素匹配不当,则会不利于企业绩效增长。如对于结构简单的小企业而言,采取补缺战略比领导战略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
破坏式创新理论指出,企业在关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市场方面的因素。Christensen指出,企业选择不同的技术(新技术和成熟技术)和市场(新市场和原有市场)组合,其绩效大不相同[9]。因而,单独地研究技术创新或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可能无法全面地理解企业绩效的差异,有必要研究双元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的组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实证上,双元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的组合作用可以表示为技术和市场两组变量之间同时的交互作用。
根据之前分析,企业的双元技术创新包括探索性技术创新和应用性技术创新,而企业的市场导向包括前瞻性市场导向和反应性市场导向。因而,结合破坏性创新理论,企业在同时考虑技术维度和市场维度的组合关系时,就会形成四种不同的技术—市场组合:探索性技术创新—前瞻性市场导向,探索性技术创新—反应性市场导向,应用性技术创新—前瞻性市场导向,应用性技术创新—反应性市场导向。
在探索性技术创新—前瞻性市场导向的组合中,在技术方面,企业试图从一条技术曲线跃迁另外一条新的技术曲线上,实现技术上根本性的突破,其目的是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和价值空间[5]。与此同时,在市场方面企业采取前瞻性市场导向行为,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新技术转化成适合新市场需要的产品以更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求提供必要的参考;另一方面,前瞻性市场导向还更有利于企业为新产品找到新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推进新产品的市场化。因而,在探索性技术创新—前瞻性市场导向的组合中,由于企业在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的高度一致性,使探索性技术创新的成果能更快更好地市场化,减少探索性技术创新的风险,而新市场所需的新产品也能在技术上得到很好的满足。因而,探索性技术创新—前瞻性市场导向组合有利于企业绩效增长。
当企业采取探索性技术创新和反应性市场导向组合时,在技术方面,企业试图创造出与现有技术或产品相差较大的新产品或技术,但由于在市场方面采取反应性市场导向,企业试图发现、理解和满足顾客能够表达的需求,更倾向于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上会存在一定矛盾:第一,企业“自外而内”来源于现有市场和现有客户的信息不能准确地给技术部门带来市场信息,使正在探索的新技术在市场的应用前景受到质疑,从而不利于企业技术探索成果的出现。第二,由于采取反应性市场导向,企业往往采用以现有顾客和现有市场为中心的组织设计,以此过滤信息并整合资源,而探索性技术创新针对的是新市场,所需的资源和信息与此不同,因此,会使信息和资源共享程度降低,并可能引发企业内部的抵制和冲突。第三,由于反应性市场导向对新兴市场、潜在的需求关注较少,探索性创新产品仍被使用传统的销售渠道销售到现有市场中,可能并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还可能造成技术上的“供给过度”,超出现有市场客户的实际需要[9],因而,不能准确反映其市场价值,也无法顺利实现探索性创新产品的市场化,进而会加大探索性技术创新的风险。因此,探索性技术创新—反应性市场导向组合不利于企业绩效增长。
在应用性技术创新—前瞻性市场导向组合中,在技术方面,企业倾向于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一些完善和修正,不断提高企业原有产品的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或不断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以提高原有市场顾客的满意度。而市场方面,当企业的前瞻性市场导向程度较高时,企业倾向于去发现、理解并满足顾客潜在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客观存在但顾客没有意识到或无法表达的。因而,在市场方面,前瞻性市场导向发现的需求往往是当前产品无法满足的新需求,关注的是新兴市场。此时,企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会存在一些冲突:首先,由于企业在技术上更倾向于改善现有的产品或服务,在技术方面能提供的产品与现有的产品并没有大的差别,因而难以满足新市场的需要,应用性创新产品在新市场难以获得顾客的认同。其次,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企业过多关注新兴市场会导致在原有市场关注较少,使应用性创新产品在这些市场错失良机。第三,企业在技术和市场的不一致可能会引发内部市场和技术部门的冲突,市场部门可能指责技术部门不能提供合适的产品,而技术部门则指责市场部门没有将其产品投入到合适的市场。因而,应用性技术创新—前瞻性市场导向组合不利于企业绩效增长。
在应用性技术创新—反应性市场导向组合中,企业在技术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活动,与市场方面关注现有客户需求的活动互相促进。第一,采取反应性市场导向的企业往往采用以现有顾客和现有市场为中心组织设计,以此过滤信息并整合资源,而应用性技术创新针对的正是现有市场的新需求,因而,应用性技术创新—反应性市场导向组合中,技术和市场方面信息和资源共享程度高,组织内冲突较少。第二,现有市场和现有客户的需求是在现有产品基础之上提出的,因此,收集这些信息能准确地给技术部门带来市场信息,使正在进行的应用性技术创新活动在市场的应用前景上得到肯定,促进应用性技术成果的出现。第三,应用性技术创新的成果正好满足了现有市场的需要,且反应性市场导向关注现有市场和现有销售渠道,有利于应用性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性技术创新—反应性市场导向有利于企业绩效增长。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a: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组合对企业绩效有影响作用。
假设3b:探索性技术创新—前瞻性市场导向组合正向影响企业绩效。
假设3c:探索性技术创新—反应性市场导向组合负向影响企业绩效。
假设3d:应用性技术创新—前瞻性市场导向组合负向影响企业绩效。
假设3e:应用性技术创新—反应性市场导向组合正向影响企业绩效。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为了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我国中西部(陕西)、东部(山东)、长三角(江苏、浙江)以及珠三角(广东)的201份问卷。首先,根据各省名册随机抽取了750家企业,在调研之前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向各个企业发出邀请,384家企业同意参加,调研对象主要是各个企业的高管。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0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52.3%。为了检验未回收问卷的偏差,对未回收的183家企业的规模、年龄与201家有效回收的企业进行比较研究,T检验结果显示,两类企业在基本特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未回收偏差不会对抽样有效性产生威胁。
2.2 变量度量
本文采用的度量指标有两类:一类是已经在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成熟指标;另一类则是根据研究测量变量的需要,在原有指标基础上进行修改的指标。对于这类修改的变量,本文按照Dillman(1978)的总体设计方法分步骤对其进行检验[32]。
(1)探索性技术创新和应用性技术创新。本研究中技术创新的概念是指创新活动,而非创新结果。本研究采用Gima(2005)研究中所用的探索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度量量表[33],该量表是对创新活动的一种度量,其中各使用5个指标分别来测量探索活动和应用活动,在度量的过程中,所有指标只是针对技术方面的创新活动,没有涉及市场方面。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各个指标的加载值都在0.4以上。
(2)前瞻性市场导向和反应性市场导向。本研究采用Narver和Slater开发的测量两种不同类型市场导向的经典量表[21]。该量表使用8个指标来测量前瞻性市场导向,7个指标来测量反应性市场导向。通过因子分析发现,测量反应性市场导向的7个指标中,只有1个指标的加载值在0.4以下,因此将该指标删除,使用其他6个指标进行测量。
(3)企业绩效。本文测量的是企业的主观绩效。通过使用已有文献中采用过的量表[34],以及被调查者回答企业对于市场目标(如顾客满意度、市场份额等)和财务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企业绩效进行全面测量。
(4)控制变量。根据之前的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企业年限、行业类别、行业竞争程度、环境动态性、企业外部关系对绩效的影响较大,为了确保研究的有效性,本文将这些重要因素选为控制变量。其中,行业的竞争程度采用Kohli的经典量表[20]。
2.3 信度和效度
(1)信度检验。信度通常采用α系数来衡量。表1显示,研究中所有变量的α系数均在0.7以上,说明每个变量测量指标的内部一致性都很高,信度也较高。
(2)结构效度检验。结构效度包括聚合效度和区别效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每个指标的路径系数都超过0.5,且各变量的CR值均大于0.7,说明聚合度满足研究要求。本研究采用AVE的平方根来判断区分效度,如表2所示。本研究中各变量的AVE值接近或大于0.5(介于0.470~0.646之间),同时AVE的平方根均大于其对应的纵横相关系数,说明测量指标的区分效度较好[35]。
2.4 分析及结果
(1)相关性分析。通过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分析(见表2),发现前瞻性市场导向、反应性市场导向、技术探索和技术应用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为回归分析提供了前提。且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下,说明变量受到多重共线性的威胁较少。
(2)回归分析。本研究的模型中存在组合作用和非线性关系,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对其进行检验并不成熟,难以检验非线性关系[36]。鉴于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采用分步回归法对假设进行检验[37]。为进一步检验多重共线性,研究计算了VIF值,结果显示,所有回归系数的VIF值都小于10,因此,回归结果不会受到多重共线性的威胁。为了避免共同方法偏差,本研究使用Harman单因子分析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所有的指标可以提取出5个独立因子,共解释了64.35%的变异量,最大因子解释了30.5%,没有超过总解释量的一半,说明共同方法偏差不会对回归结果带来威胁[38]。每一步的回归步骤和结果见表3。
模型1先放入控制变量进行检验,为后面的检验提供基础。模型2和模型3检验技术探索、技术应用、前瞻性市场导向和反应性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从模型2的结果可以看出,市场前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正显著,而模型3表明市场前瞻的平方对企业绩效影响是负显著,比较模型2和模型3的值可知,从模型2到模型3,值的变化Δ为0.013,且弱显著,可知与模型2相比,模型3的拟合程度更高,因此,市场前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的假设得到验证,假设2b得到支持。此外,从模型2和模型3中还可以看出,技术探索与企业绩效的倒U型关系不显著,假设1b没有得到支持。技术应用和企业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弱显著,假设1a得到部分支持。市场应用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假设2a没有得到支持。模型4对技术双元和不同市场导向之间的组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检验的4组子假设中,有3组结果显著,表明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组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显著,假设3a得到支持。模型4的检验结果显示,技术探索和市场前瞻组合对绩效的影响为正显著,即当企业在进行技术探索的同时进行市场探索活动,会为企业技术探索性创新产品带来全新的市场机会,同样,技术探索创新也会使企业的前瞻性市场导向活动所发现的市场机会因为全新产品的提供而得到实现,从而显著提高企业绩效,假设3b得到支持。同时,技术应用和市场反应组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为正显著,表明企业在技术方面选择进行应用性创新,而市场方面则选择进行反应性导向行为时,企业通过应用性创新改进的产品虽然无法推向新兴的市场,但却能够满足反应性市场导向所发现的既有市场客户对现有产品改进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假设3e得到支持。模型4的检验结果还表明,技术应用和市场前瞻组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负显著,即当企业在技术上进行技术应用,而市场方面进行前瞻性市场导向活动时,由于企业应用性创新产品无法满足前瞻性市场导向所发现的客户需求,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矛盾,从而降低企业的绩效,假设3d得到支持。技术探索和市场反应组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即当企业在技术方面选择探索性创新,在市场方面选择反应性市场导向活动时,这种组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不显著,假设3c没有得到支持。
3 研究结论与讨论
3.1 研究结论
为了回答企业应该如何进行双元创新以提高企业绩效的问题,本文在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考虑双元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间不同的组合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从破坏性创新视角出发,以双元理论和市场导向理论为基础,提出了3组假设,共9个子假设,使用201家企业的数据对所提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组合关系可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尽管探索性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但是探索性技术创新与前瞻性市场导向的组合却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绩效。应用性技术创新与前瞻性市场导向组合时,会显著降低企业绩效,而应用性技术创新与反应性市场导向组合会显著提高企业绩效。
3.2 理论贡献
本文在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拓展了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视角,解释了双元创新中应用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存在互补性和替代性两种不同观点之间的矛盾:应用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究竟是替代还是互补,取决于企业市场导向与之的匹配。当企业选择前瞻性市场导向行为,针对新兴市场时,由于针对新兴市场的探索性创新往往需要全新的资源配置而引起组织内部的抵制和冲突,探索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为替代关系。当采取反应性市场导向,关注原有市场时,针对原有市场的探索性创新由于组织、生产和销售资源都能够与现有技术路线共享,探索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为互补关系。因此,探索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还是替代,取决于企业关注市场的选择。
第二,有利于解释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冲突。尽管根据创新理论研究,应用性创新能促进绩效的增长,探索性创新与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但是不一致的实证结论却表明,应用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可能并非这么简单。越来越多的学者以权变理论为基础,考虑双元创新影响绩效的权变条件,即双元创新对绩效的影响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本研究从破坏性创新视角出发,应用组合方法探讨了技术和市场两个不同因素之间的不同组合对绩效的影响,有利于解释当前双元创新与绩效关系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探索性技术创新可能需要前瞻性市场导向与之组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探索性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从而对绩效产生促进作用。而应用性创新可能需要与反应性市场导向进行组合,才能使企业实现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的协调一致,以应用性技术创新去满足原有市场的潜在需求,促进绩效增长。相反,如果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的组合不当,会抑制绩效的增长。
第三,丰富了破坏性创新理论的研究。破坏性创新理论核心内容之一便是企业在关注技术创新的同时要关注市场,迄今为止,针对破坏性创新的研究以案例分析为主,且与其他已有的研究理论横向联系较少。本研究将技术创新理论、市场导向理论纳入到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框架中,为破坏性创新理论与其他研究理论进行结合、推进破坏性创新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3.3 实践启示
本研究结论对于管理实践也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首先,研究发现,前瞻性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尽管众多的研究表明前瞻性市场导向有利于促进企业绩效的增长,但本研究发现,前瞻性市场导向程度并非越高越好。为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提高企业绩效,企业需要进行前瞻性的市场行为,但过于强调前瞻性市场行为,会使企业在短期内由于过多关注新市场或潜在的市场价值而面临较大的风险,从而抑制企业绩效的增长。
其次,本研究有利于为中国企业的创新管理与政府创新支持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论可以为中国企业在技术积累薄弱的情况下,选择与之匹配的市场导向策略以实现创新路径突破,最终扭转窘境实现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从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在中国,企业从事探索性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因此,一味地进行探索性技术创新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只有在技术探索的同时,进行前瞻性的市场导向活动,才能促进企业绩效的增长。应用性技术创新虽然能促进绩效的增长,但是促进作用弱显著,而当反应性市场导向与之组合时,对绩效的促进作用显著。因而,无论企业选择何种技术创新方式,如果能以合适的市场导向行为与之匹配,则可以促进实现企业绩效的增长。此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广阔的未开发的“零消费”市场,本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制定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市场,实现创新路径的突破和企业绩效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4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从理论结构上看,本研究只考虑了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相互组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拓展到多个维度因素的组合关系对绩效的影响,以及考虑在各组合关系影响绩效过程中一些变量的调节作用,如资源整合能力、外部环境动态性等,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从方法上看,本研究在检验共同方法偏差时采用Harman的单因子分析,发现共同方法偏差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威胁,但本研究在调研过程中由于难度较大,没有将自变量和因变量设置到两份不同的问卷中对同一企业进行调研,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改进数据收集方式,在源头上控制共同方法偏差可能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