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掌控世界经济“命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脉论文,世界经济论文,谁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油价每上涨10美元,世界经济增速就下降0.25%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是20世纪60~70年代由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委内瑞拉、印尼、利比亚、加蓬、尼日利亚、厄瓜多尔等13个石油输出国家组成的联盟,目前控制着世界石油资源的3/4,原油供应量的70%和世界原油出口量的87%。在此之前,一手把持原油开发大权,几乎完全控制着石油生产、运输、炼油、销售的是世界上最大的7家西方石油公司,即埃克森石油公司、莫比尔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得克萨斯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是一个卡特尔化最全面最彻底的国际垄断组织,号称“石油七姐妹”。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以来,石油七姐妹一直掌握着中东乃至全世界原油的支配权,直到70年代其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至今依然在国际原油市场上呼风唤雨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OPEC)。
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血液”的石油,历来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两次石油危机,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次石油危机(1972~1974年)的导火索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欧佩克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提高到10.7美元,上涨2.6倍,从而触发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慢。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是由于欧佩克成员国之一的伊朗政局发生剧变,石油产量减少,油价暴涨,从每桶13.4美元上窜至36.7美元,由此导致西方经济全面衰退。1999年3月欧佩克达成限产保价协议后,油价再次出现暴涨,从最初的10美元/桶飙升至37美元/桶,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稳定构成巨大威胁。小布什上台后,美国经济转缓从而带动世界经济放慢,原以为石油需求减少会导致油价下跌,不料美国加州爆发能源危机,加上欧佩克趁机减产,世界油价不跌反升,导致欧元区12国今年5月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上升至3.4%,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石油是世界各国工业、制造业乃至服务业的必需品,更是汽车业的基础。油价高企对通货膨胀和消费信心造成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油价上涨导致的是来自经济供给方面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因而很难通过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杠杆来抑制。2000年7月,印尼的通胀率由2.14%猛升至4.56%,泰国的通胀率也由2%升到了2.6%。油价上涨还引起东南亚国家弱势货币持续走贬,其中菲律宾比索已贬值11%。此外,油价攀升还进一步提高了一些国家的进口成本,特别是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便贸易逆差轮番上扬,物价波动频繁。2000年欧洲爆发了抗议燃油价格的游行,法国运输业出现了封锁炼油厂的举动,美国许多航空公司和车货运公司趁势加价,引起民众强烈不满。美联储一直在密切关注原油价格走势,然而,美国经济走入萧条的担心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据经合组织测算,油价每上涨10美元,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就下降0.25%。日本野村证券研究所指出,油价每涨1%,中国、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将分别下降0.01%、0.02%、0.02%、0.03%、0.01%、0.03%、0.03%。另据专家分析,石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东亚国家的贸易盈余一年就减少20亿美元。
石油高价现象实质上反应了一个古老的经济学命题——资源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是通过价格机制来表现的,价格方面的微小波动通过日益蔓延的全球化体系进行传导、扩大和增强,形成威力无比的“蝴蝶效应”,最终作用到世界上每一个人的钱袋子,使世界各地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OPEC,这种财富的超常规聚敛正是以牺牲全球性的经济增长为代价的。OPEC控制油价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限产,增大供给弹性;二是缔结价格同盟,形成价格刚性。OPEC之所以能够长时期独霸世界油市,也有两个原因:一是石油需求几乎缺乏弹性;二是石油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使得对其它国家是稀缺的石油资源,对OPEC国家而言则是丰富的天然资源。据统计,中东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550.93亿吨,占世界探明总量的57.4%,单是OPEC成员国之一的沙特,其石油储量为231.5吨,独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4强。一些非OPEC组织中的重要产油国,如英国、挪威、俄罗斯、中国等,相对OPEC这艘超级航母而言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为数不多的产量对世界油价影响微乎其微。相反,随着能源的日益枯竭,这些产油国也开始了石油进口,如中国1999年的净进口量超过了4000万桶,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达2.8亿桶,其中35%必须依靠进口。此种状况加剧了对OPEC的依赖和油价的进一步上扬。在全世界对替代能源的开发至今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突破的情况下,OPEC执牛耳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被牢牢地掌握在OPEC的手中。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Fed):
先天不足的金融制度安排使世界经济陷入一个“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怪圈
透过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风雨雨,人们发现,全球经济的动荡不定与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息息相关。几年前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再次雄辩地表明国际货币体系的极端脆弱性与不平等性。这些“不平等”根源于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建立在国际管理纸币本位基础上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体系。代表这一体系制定“游戏规则”的总机构便是成立于1913年的美国联邦储备体系Fed,简称美联储,由此开辟美元统治世界经济的历史。
自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以后,国际货币本位就演变为单纯的美元本位,国际储备的变动主要表现为各国所持有的美元资产的变化。牙买加体系确定后,浮动汇率制仅仅解决了部分发达国家对美元的过渡依赖问题,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其经济政策与执行效果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美元汇率的变动。亚洲金融危机后,实行管理浮动的国家近半数自觉或不自觉地转换成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仅1997年,至少有60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保持紧密联系。长期以来,美元主导国际储备货币的基本格局未变。作为计价单位,美元是衡量各国经济实力,比较经济指标的共同尺度,也是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计价货币,国际贸易中近半数交易直接以美元结算。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报告称,1998年3月高达83359亿美元的国际银行贷款存量中,以美元计价部分达37398亿美元,约占45%;国际证券市场上国际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和票据发行总额为38515亿美元,而美元标价部分占了46%,为17860亿美元。
事实上,以美元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安排并没有解决“特里芬难题”,许多国家的国际清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靠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来提供。当美国致力于减少日益增长的赤字时,其它国家便无法获得足够的外汇资金来源;而当美国增加赤字时,过度供给使美元贬值,导致其它国家的国际储备遭受重大损失。目前美国存在约40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的庞大经常项目赤字,除了发行美元获得部分铸币税外,主要靠资本项目下的外国资本流入来弥补。一旦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引起投资者对其前景看淡,美元汇率贬值的潜在威胁就会变成现实威胁,投资者就会将资金从美元资产转向欧元资产或日元资产,而美元一旦从强势货币转为弱势货币,必将对国际资本流向和国际金融市场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从而破坏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条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占领世界市场直接服务的,本身存在诸多的漏洞和不足,一个最贴切的描述是:“格林斯潘打个喷嚏,全球经济也会感冒。”这种先天不足的金融制度安排使世界经济陷入一个“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怪圈。美联储每一次降息或升息,都会通过国际货币体系在世界各地的资本市场上产生连锁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元特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以满足美国的需要为前提,格林斯潘目前是这一不平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代言人和幕后操纵者,他信守美元坚挺的政策,使刚刚启动的欧元一路走贬,亦使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汇市波动不已。去年格氏几次提高利率干预股市,造成纳指、道指、标准普尔股指分别下跌39.2%、6.2%、11.3%,亚洲各国连带受害,股市下挫幅度达35%~50%,日本、欧洲股市亦全面下跌。尽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IMF有责任监督各国汇率政策,然而事实上IMF作用非常有限,尤其IMF本身就受控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其约束更显软弱无力。欧元曾试图打破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然而“心有余却力不足”,只能做美元的跟随者而不能做挑战者。对照1999年以来的利率变化,人们发现,美国提息欧洲跟着提,美国降息欧洲跟着降,区别只在于欧洲利率几乎始终比美国低。今年以来,美联储已连续7次降息,欧央行只降了两次,步子很小,反应也迟钝得多,比起一言九鼎的格林斯潘及Fed,欧央行要在金融市场上树立与美元同等地位的权威还相距甚远。美元主宰世界经济和“一元独大”的现象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世界500强:
世界经济表现良好的时期往往也是跨国巨头积极扩张的时期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跨国公司以全球为舞台配置资源,由此导致国际劳动分工的深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代表资本的意志,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世界工厂”的大型跨国公司之龙头的“世界500强”,是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世界500强以其巨额的跨国直接投资拉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而倍受世人瞩目。1990年,500强跨国直接投资总量为17141亿美元,1998年则上升到41171亿美元,年均递增11.6%,为世界GDP增长的近4倍,为世界贸易总量的2倍,估计到2006年,世界500强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将达到10万亿美元。1999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三大动向,其中最显赫的变化就是世界500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大。目前,世界500强的生产总和占全球生产的近1/4,其内部贸易和外部贸易之和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3。
世界500强按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原则在全球配置资源,把增值最多的核心设计和生产留给母国,而把边缘产品分散到全球各地,是符合生产利基原理的。美国通过公司总裁韦尔奇向全球进军的决策动机是:“我们之所以要强化我们为全球化所做的努力是因为这样的事实:过去10年,通用在全美销售收入一年只增长6%,而在全球则是17%。”投资跨国化、生产本土化,使世界500强在优化配置全球资源上享有更大的主动权、灵活权。巨额投资缓解了输入国的资金渴求状况,同时促进全球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投资的乘数效应和货币的创造效应进一步巩固了“两个市场”的繁荣稳定,由此释放的经济增长量便积累成世界性的财富。历史经验也说明,世界经济表现良好的时期往往也是跨国巨头积极扩张的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是如此,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时也是如此。
尾声
如果把OPEC垄断的油价与美联储主宰的国际货币体系看成是左右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只“看不见的手”,那么,世界500强则是干预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只“看得见的手”,它以直接的、正面的效应抗衡着前者间接的、负面的效应。三大合力较量的结果或促进、或促退,总之,世界经济的兴衰成败,已被牢牢掌握在这“三只手里”。而所有这一切正是日益深化的全球化的结果——“三足鼎立”的局面至少在近期内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