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城市叙事环境营造是以传承城市文化、人性情感,以及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改善环境的手段之一。本文研究了城市叙事环境的三个构成要素:空间要素、时间要素和事件要素,提出了认知城市叙事环境的三个途径,并以认知途径入手结合叙事环境构成要素,探讨叙事环境营造的具体方法,同时也指出了在城市规划设计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城市;叙事环境;营造
Abstract:The urban narrative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mean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which is 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of urban culture,human feelings,and the ability to enh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This paper studies three elements of urban narrative environment:space factor,time factor and event factor,proposes three ways of cognitive urban narrative environment,ways to proce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gnitive narrative elements of the environment,to explore specific methods to create a narrative environment,but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matter should be applied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ttention.
Keywords:Urban,Narrative Environment,Construction
在城市漫长的历史中,城市空间如同舞台,见证不同城市故事的演出。当一幕热闹的戏曲结束,人去楼空,仅剩下容器般的城市元素,城市发展过程中每天都有大小不同的事件成为“城市故事”,城市中固有的建筑与空间形态于是就成了“故事”的容器。城市故事如同城市的灵魂,它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已经不仅仅是感官体验的美学愉悦,而是让人感受到了自己与城市在时间维度上的融合,达到了人与环境在物质和情感上的同一化[1]。良好的城市叙事环境,固化了城市环境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演变过程,反映了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在营造城市这一特定聚落形式过程中的酸甜苦乐[2]。城市的故事可以吸引市民停留,引起市民思索、记忆和共鸣,使得市民认可和热爱城市,使城市具有深度和可读性,形成故事的城市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谐发展,重视个体感知和群体记忆的人文主义空间价值,寻求一个能够传承城市人性情感、容纳城市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容器。
1、城市叙事环境
叙事,即讲故事,它强调的是这个讲故事的动作、行为和过程。而叙事环境,它更强调环境是叙事的一个主要因素,不仅包括了人工环境,更包括了自然环境、心理环境等。环境和故事是分不开的,环境可以作为场景推进故事的发展,故事也可以赋予环境空间文化和历史的意义。在与人类的相互生产关系中,环境一方面提供实体的空间给予主体或主体意识流动的稳定感。另一方面,环境又借某种隐喻方式产生虚拟的心理空间[3]。所以,我们将城市叙事环境定义为运用叙事的各种手段、媒介和策略,借助环境内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将环境内的历史文化故事、事件、集体记忆等,通过一定的手法呈现出来,让处于其中的“读者”感受到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存在,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归属感以及认同感,进而将原有的空间环境融入新的用途、事件、活动等,为空间环境的使用者提供多种活动的选择机会,使这一地区获得新的活力[4]。
1.1、城市叙事环境的构成要素
叙事环境可以泛指为影响人类叙事活动的各种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心理环境等等。根据环境记忆心理学的研究,人对环境的印象和记忆分为三个层次:物(object)、场(place)、事(events)。凯文·林奇(Kevin Lynch)通过追溯环境在头脑中的关键记忆感应点来系统归纳城市的认知框架和可识别性,成功地实现了城市记忆从“物”的层次上升到“场”的层次[5]。但也正如他所说,认知地图和图像等只能从城市的个性、结构等方面把握,城市意象对这些意义的研究就略显得不足。张楠的城市故事论,企图从“事”的高度来统筹“物”与“场”,进而获得对“意义”的理解与自我实现。而叙事环境即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城市故事的理解,进而扩展到分析与之相关联的城市环境与空间。
本文根据“物-场-事”的相关理论将叙事环境的构成要素归纳为:空间要素、时间要素和事件要素。
(1)空间要素
城市空间从物质层面上讲,是一种经过限定的、具有某种形体关联性的“空间”[6]。阿尔多·罗西认为城市事实上像一个古人和今人共同生活过的大营地,其中许多元素遗留下来如同信号、象征与痕迹,这些元素诸如钟塔、廊道、广场等,对人们的意义已经远超了它们所有的功能,它们是市民集体记忆的载体,是事件的背景,是戏剧舞台的布景或道具,城市正是经由这样的记忆密码而与过去的时空血脉相连。叙事环境作为城市记忆的基本载体,其承载的事件、形式特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而来的,就单一事件而言空间可以以原真性保持,而对于多个事件而言的空间用原真性来定性存在千差万别的情况;空间要素以“真实性”表述更为妥当,空间要素的真实性能表征着城市叙事环境的地方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精髓,便于公众的识别及认同。
(2)时间要素
城市从本质来说是时间的产物,而叙事本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时间成为叙事空间的构成要素更在于其代表着历史的形成,城市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艺术等等这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沉淀就成了城市记忆,形成了城市独有的历史背景和人文传统,成就了城市的底蕴,从而给城市留下抹不去的烙印。以柏林为例,库哈斯写到:“柏林的丰富性在于它那激动人心的历史片段:新古典主义城市,早期现代大都市,纳粹首都,现代主义的试验床,战争的牺牲品……”[7]可见,把时间作为城市叙事的一个特殊要素,就能感受到城市秩序的特殊性,城市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变化和丰富,从而体现出历史的痕迹。
(3)事件要素
卡尔维诺认为,城市的生命在于这些过往事件的累积而形成的记忆。这些附着在质感丰盈的城市背景上的故事成为与城市的实质性联结,城市正是依靠这些故事的具有质感的细节来维持自己生命的征候。城市事件就如同场所的灵魂,它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已经不仅仅是感官体验的美学愉悦,而是让人感受到了自己与场所在时间维度上的融合,真正做到了人与环境在物质和情感上的同一化。
1.2、叙事环境营造的意义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管理者开始意识到单纯的对城市进行物质环境的改造,忽略城市空间人文精神,会形成了新的城市问题。城市的快速发展意味着文化的变革和观念的更替,在人们追逐利润的状况下,建筑失去了持久的意义[8],往往成为了商业广告,以适应瞬间即逝的现实社会。开发商从经济利益出发,在形式方面只考虑个体如何出奇制胜,而忽视城市环境与历史文化整体协同关系。
近年来城市设计开始从人文的角度出发,侧重主体对环境感知的心理研究以及注重人性情感的体验,城市设计从简单机械的物质空间营造逐步转向对社会文化的探索[9]。城市叙事环境可以向人们传达一个城市独特的情感而具有令人体味、缅怀、反思、感动的效果,它应该是一个能够给人们带来情感共鸣的环境。
从文化角度来说,城市空间聚集的本意是创造一种生存形式,即所谓的城市文化。但随着快速、同质化的城市化,我们却正在失去这种创造能力,出现了“没有城市文化的城市化”[10]。如何解决这一难题,C·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中指出:每一城市,每一邻里,每一建筑都有一系列随着其流行的文化而不同的事件模式[11],它们是我们文化自我维持、保持活力的法则,叙事环境的出现正是通过这些事件模式来建立我们的生活,尤其是那些具有地方特性的叙事环境,使得我们成为文化中的人。
2、城市叙事环境的认知途径
研究公众认知叙事环境的途径是设计营造的基础,以公众认知途径结合空间要素、时间要素和事件要素出发设计的叙事环境才会更容易被接受,因此,本节将对叙事环境认知途径进行分析。
2.1城市叙事环境的认知途径
人们对于叙事环境的认知有多种感官途径,结合人们获取、认知叙事环境内容的主要渠道,按照人们获取信息主要的感官渠道可以将认知途径划分成以下三种:
(1)以经验意象为主的听觉感官的认知途径:也就是人们主要依靠的是听觉器官,人类最早的叙事方式就是以口头相传方式(主要依靠口头回忆、讲述、表演)进行。如今,这一途径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那些名人故里、或是具有丰富的神话传说丰富的人文景观等,解说成为人们首选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主要依靠受众者以自己的既有知识在脑海中形成叙事意象去认知。
(2)以理解分析为主的视觉感官认知途径:包括文字资料呈现的可意象叙事空间,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自己的生活为原型,用文字塑造了一个叙事空间-大观园;还有以图画、照片等静态图片以及影视(包括数码虚拟影片)等动态影像所呈现的可视叙事空间,如叙事性题材的绘画,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取材于当时的“时事”,此画以叙事时间为叙列,描写了私人生活的叙事场景,分为“听琴、观舞、歇息、清吹和散宴” 五种叙事场景[12]。动态影像,如通过中国古代绘画《清明上河图》结合史料创作出的《清明上河图》虚拟影片,或是一些纪录片都是这个范畴。
(3)以体验为主的综合感官认知途径,即人体多种感官共同作用的体验认知途径:特指人们在城市叙事环境实地领会,通过亲临实址而获得认知。尤其是那些叙事环境保存完好,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城市空间的历时性发展变化的地方,人们通过实地空间体验能够得到很好的认知。
人们对于叙事环境的认知可以综合多种感官途径,不同认知途径对叙事环境要素的认知结果存在差异。
2.2空间要素方面的主要认知途径
人们对于空间环境的认知有多种感官途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实体要素的认知多以体验为主的综合感官认知为主,其次是视觉途径。如对保存良好的城市历史街区的实地认知,以及通过模拟、复原的城市叙事环境的影片和模型认知。
2.2时间要素方面的认知途径
时间认知途径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历时性的认知上,历时性是城市重要的特性之一,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我们对叙事环境的保护不仅是物质实体,而更重要的是关注其中的关系和变化过程,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我们才可以了解过去。正如荷兰学者凡·艾克认为的,“在我们看来,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定是作为一种连续体而活动于人的内心深处。如若不然,我们所创造的事物就不会具有时间的深度和联想的前景……”[13]当今的建筑师热衷于变化,想切断过去与未来的结果只会是使现在成为一种失去了时间尺度的感情上不可及的东西。城市叙事环境的历时性,使它可以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时光的沉淀对于城市来说是一笔财富,城市的内涵需要历史的沉淀才能表现出特有的丰富。
2.3事件要素方面的认知途径
C·亚历山大提出“事件模式”的概念,认为每个地方的特征是由不断发生在那里的事件模式所赋予的。阿尔多·罗西在其《城市建筑学》中认为城市建筑空间中充满着代代相传的情感与事件,特定性的空间是由场所中所发生的特定事件而产生的。事件是城市建筑与环境活力的催化剂,更是叙事环境重要的认知途径。正如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中认为,人们在一个地方的所有生活体验,不单单依赖于物质环境,还依赖于那里体验事件的模式(这些集体记忆或“故事”渗透到建筑空间中,经过叙事性的空间编排与整合,结合人们的生活路径等,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形成连续性的体验)[14]。
3、城市叙事环境营造方式
叙事环境营造关键在于情感内涵设计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人们只有在环境中认知到生存、生活的真谛才能更好的营造城市叙事环境。城市叙事环境的营造方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充分考虑原有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针对某叙事环境的突出资源,因地制宜,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进行综合开发。比如,对于物质类叙事资源为重点的环境,根据不同的环境现状,分别采取保护、修复等方式将事件与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以非物质类叙事资源为重点的环境,则需利用事件的催化作用来提升城市环境的活力。本文从叙事环境的构成要素出发,结合其认知途径,总结出了三类叙事环境营造方式。
3.1基于空间要素的叙事环境营造方式
3.1.1在实体空间要素上营造
(1)“原真性”方式:强调保持和最大限度的修复历史遗产现状,在叙事环境营造中,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空间原貌基本保持不变,只需要加强保护和修复力度即可的地方,如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等[15]。
(2)复古重建方式:顾名思义,拆除重建,对于那些举世闻名的叙事环境,但其环境现状与叙事资源严重不符,环境面貌遭到破坏或灭失的地方,这类叙事环境可采取复古重建方式来营造,前提是要有大量详实的史料和充分考证,以此营造出的叙事环境才具有真实性。
(3)现实模拟空间:这种方式营造出的环境并非原址,或是仅凭某个故事在某地,模拟而出的实体空间,比如北京大观园,即是根据曹雪芹《红楼梦》书中的大观园进行仿建的。
3.1.2影像叙事环境营造
罗兰·巴尔特说:“叙事普遍存在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影像作为最年轻的叙事艺术,它所呈现出来的多样形态却不得不让我们为它的生命力感叹[16]。历史进入到如今的时代,纷呈的影像叙事方式带给观众的是异彩的影像风格。随着影像技术进步,可以说是生活处处有影像,影像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换成了叙事文本,凭借其“视听真幻”的魔力向观众兜售。家中的电视周围、影院的荧幕前、互联网的终端、公交车中、掌中的手机上、写字楼的电梯间、街头的大屏幕里……人们几乎一刻离不开、也躲不过影像叙事。影像叙事层是影像逻辑和结构的最重要部分,也是容易吸引大众关注的部分,影像的叙事层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将观众牢牢地锁闭在故事之中,从而完成对观众的占有[17]。在叙事环境中的事件要素通过图形、图像等影像方式被呈现出来,这类影像包括了真实影像和虚拟影像。真实影像诸如纪录片、故事片等,它的重点在于事件的介绍,背景为环境的展现。虚拟影像则是运用电影技术和三维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获得艺术化的空间感知,拓展了空间场所的认知与表征维度[18],诸如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制作的影像《清明上河图》,通过多媒体巨幕投影的播放,使原著中的人与物声动地呈现出来,人们更能容易地观察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
3.1.3以听觉方式营造
就是以口头描述叙事空间为主,人们通过听觉感官接受信息,结合自己已有的记忆以及知识在大脑中构建出叙事环境的方式。叙事者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其它辅助表达方式,将故事传递给听众,叙事者通过口述方式可以构建出一个叙事、理解、诠释上的巨大环境。口头叙事可以通过调动听众的听觉、视觉感官进行全方位地叙事,叙事者和听众处在同一个现场语境中,信息、感情和思想得到充分交流,叙事者不仅可以运用语言传递信息,同时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表情、语气及声调或是肢体语言来进行交流,表情达意。有时不用只言片语,只以一个眼神、一种表情或一声叹息,就能使听众心领神会。
3.1.4 多种体验方式融合的营造
叙事环境营造的重点是将事件呈现出来,根据现存空间状态结合人们对该空间的关注点因地制宜去进行事件展现,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要利用各种传播途径方便人们去了解叙事环境。尤其是在那些空间已无复原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通过人们容易认知的多种传播途径将该空间中发生过的事件展示出来。美国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叙事环境就以多种传播途径进行呈现。葛底斯堡民众自发组织和参与“重现历史”活动,重演南北战争,当地居民身穿18世纪的服装、拿起那个时代的武器、骑上战马摆开当时对阵的情形开始“对决”,“真实”再现了这场惨烈的战役,人们在远处观看战役表演,体察近150年前南北方风俗,南北战役的关键之战,缅怀这段历史和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将士。
3.2基于时间要素的叙事环境营造方式
城市的历时性,使得城市和建筑可以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时光的沉淀对于城市和建筑而言是一笔财富,城市与建筑的内涵需要历史的沉淀才能表现出特有的丰富。城市的历史文化是线性承传的,所承传的故事只是历史文化痕迹的延续与记忆,并没有融入组合到当代城市生活中。而复合并置的生活文化则是将城市文脉、历时性的城市文化形态融入组合在现实的日常公共生活之中,它体现的是一种“共时态”,是将过去、现在、未来的历时态加以并置、拼贴组合在一起,以产生文化的集聚效应[19]。例如,毕尔巴鄂的Azkuna Zentroa文化与休闲中心,始建于20世纪初,在当时作为城市各小酒窖的集中地,随着时代变迁,原酒窖功能不再需求,先后经历了20多年的关闭和10年改建,至2010年重新开放。休闲中心的外立面仍然保留,内部拆除重建,内部包括了儿童图书馆、健身中心、展览中心、电影院、报告厅等,整栋建筑大部分功能免费对市民开放。这是一种典型的将历史与现代的生活文化复合并置的形式。这种并置的生活文化的组合对城市文化生活将产生催生作用,进而激发城市活力。
3.3基于事件要素的叙事环境营造方式
亚历山大认为,我们的生活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事件组成的,每个人、动物、植物的生活都是由相似的一系列事件组成的。建筑或城市的基本特征是由那些不断发生在那里的事件所赋予的①。每个环境都有属于自己的事件模式。“事件”是环境的催化剂,正是多彩传奇的“事件”赋予了环境以丰富的含义,弥补了物体与环境的缺陷,与此同时,环境与“读者”之间也能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或者之后,萌生新的事件。例如法国南特岛造船厂改造项目,南特岛在19世纪下半叶是法国重要的造船基地,随着港口的迁移,南特岛上的造船厂也被迫关闭荒废。南特岛造船厂改造项目以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岛屿机械》为灵感,将废弃的船厂遗迹进行改造,设定了巨象、鹭之树和海洋世界、旋转木马三大主题乐园,使得南特造船厂的生命力没有随着一代人的消亡而消失。每年南特还有形形色色的喜庆节日、节庆活动和电影展,历史、文化、自然、运动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每两年,南特标志性的节日,岛上的大型机器人或木偶,便会上街游行,为这个城市和地区创造出多样性的“新故事”,正是这些“新故事”,成为了城市活力的源泉。
图3 法国南特岛机械巨象游行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4、营造城市叙事环境注意事项
叙事环境营造的目的是激发人们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我们在做设计时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本土事件在环境中的呈现。美国黑人寻“根”的故事曾经在当代社会引起共鸣。而有一首叫《把根留住》的流行歌曲,多年来也一直被反复传唱,这表明对“根”的眷恋已是现代人的普遍精神情结,而这种“根”的情结即是对本土事件在环境中的重视[20]。
(2)城市叙事环境不仅仅面对的本土居民,也要向外来客人展现,而同一种叙事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这就需要在展现给公众时进行详尽地解释,以免引起歧义。
(3)关注公众的情感需求。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待历史空间感受要求也在变化着,不能千篇一律地认为旧的空间就是要保留原样,从而从全部推翻新建的极端走到原封不动保留的另一个极端。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感受叙事环境,“犹抱琵琶半遮面”、“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同样可以感染人,满足了公众的情感需求就达到了设计目的。
(4)关注媒介新技术趋势。实体空间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承载体现实存在着,而更多的城市内容还是要依靠不同的媒介传达到公众。随着媒介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叙事环境的呈现变得相对容易。试想随着空间视频的全景海量连续储存,人们可以观察空间任意时点的状态;虚拟现实中人物可以以3D影像呈现在人们面前,历史人物也可以鲜活地起来,人们甚至可以和其开展历史对话,从而做到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
5、小结
城市叙事环境体现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传承着城市文化,人们认知叙事环境时会产生存在感、认同感以及心灵精神归属感,使空间成为真正有意义的空间。城市叙事环境营造为人们创造出有生命的空间,满足人们功能与情感的双重需求。但叙事也不能仅为讲述环境的历史故事,更不能去照搬照抄其他历史场景,需要理性的叙述城市环境的内涵与特色,在与历史意象的关联中去发展环境的新意象。
参考文献
[1]张楠,城市故事论——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的建构性思维[J].城市发展研究,2004(09):23.
[2]扶国,城市故事论[J].城市问题,2004(05):27.
[3]孔真,西方当代空间化叙事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06).
[4]张平,张楠,王英姿,叙事——工业建筑活力构建的新路径[J]工业建筑,2014(06):20.
[5]刘乃芳,张楠,多样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特色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1(12):27.
[6]刘晨宇,城市节点的复合化趋势及整合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2(10).
[7]王宇石,走过柏林[J]建筑创作,2003(06).
[8]章心怡,城市公园景观边界的活力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04).
[9]张郢娴,从空间到场所[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12(05).
[10]卢超,我国现代商业步行街区的活力塑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06).
[11]刘于墐,我国交通枢纽型商业空间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11).
[2]于德山.《韩熙载夜宴图》的叙事传播[J].江西社会科学(9):19.
[13]江畔,中小城市的地域性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研究与震后城市重建[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06).
[14]张平,张楠,王英姿,叙事——工业建筑活力构建的新路径[J]工业建筑,2014(06):20.
[15]李朋,张楠,叙事空间理论应用对地方经济影响研究[J]兰州学刊,2014(03):15.
[16]雍晴,唐雪莲,影像叙事风格及表现方式的历史维度[J]电影文学,2011(06).
[17]张敏慧,美国情节系列剧中序幕的叙事分析——以《行尸走肉》为例[J]今传媒,2014(08)
注释:
①亚历山大著,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M].北京:知识产权出社,2004:50 - 56
论文作者:熊鹰,李朝芬,张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环境论文; 城市论文; 认知论文; 空间论文; 事件论文; 要素论文; 途径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