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定位_八荣八耻论文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定位_八荣八耻论文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荣辱观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54(2006)06-0094-04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对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弘扬,是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作出的精辟概括和新的理论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南,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弘扬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弘扬。所谓弘扬不是简单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而是对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扬弃”。扬弃就是人类通过自我反省实现自身进步的理论和实践工具。对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弘扬就是对优秀传统伦理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过时的、腐朽的部分,抛弃一切不合理的不正确的东西,进一步发扬一切合理正确的东西;同时对需要进一步发扬的合理的正确的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充实以现代内容,赋予时代精神。“八荣八耻”既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因而,“八荣八耻”是对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弘扬。

“八荣八耻”荣辱观对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具有继承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本质、本原是源自于传统伦理文化的,与传统道德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历来有重德的传统,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伦理文化。早在西周时期就很重视道德的作用。儒家学说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强调道德的作用,为人重德,选才德为先,所谓“德为才之帅”,为政德为本,有“以德治国”的传统,所谓“德为立国之基”,德被奉为“国之大宝”。而荣辱是自我道德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是社会对人们思想行为褒奖或贬斥的道德评价,因而是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传统伦理文化是注重荣辱的伦理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好荣恶辱”的传统和丰富的内容,知荣明耻被视为立人、立国、为政之本。首先,知荣明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第一要义。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好荣恶辱……是君子、小人所不同也”,“不知荣辱乃不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知耻而后勇”[1]。其次,知荣明耻历来被视为关系民族和国家兴亡之大节,“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管子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彰,国乃灭亡!”顾炎武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再次,知荣明耻历来被视为为政之道。古人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有礼则安,无礼则祸”[2]。传统荣辱观强调以“仁”、“义”为界限,“仁则荣,不仁则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1] 262。“八荣八耻”观与传统伦理文化的这种“重德”、知荣明耻、“好荣恶辱”的理念一脉传承。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传统伦理文化具有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涉及到爱国忧时、爱民惜家、守信修诚、先人后己、和合为贵、反对愚昧无知、勤劳勇敢、申明法纪、艰苦奋斗等等。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归纳起来可以用六个词来表述,即:仁和、诚信、礼义、忠孝、廉耻、智勇。“八荣八耻”的八项内容正是以这些传统美德为基础建构起来的,是对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现代诠释,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系统总结与自然升华,因而每项内容都蕴含有中华民族优秀伦理文化的基本内容。如:“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廉耻”的发展,“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对“仁和”、“礼义”等精神的现代诠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则是对传统“忠”的扬弃,而“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直接传承。总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借鉴和弘扬了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又创造性地把褒与贬、倡导与抵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精神。它既立定了为国为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又阐明了为人处世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和现代弘扬。

“八荣八耻”荣辱观对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具有超越性。所谓超越性是指在继承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选择、充实、改造,并赋予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要结合时代特点,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以弘扬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核心在于超越。首先,“八荣八耻”荣辱观赋予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以时代精神和内涵,充分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给传统美德中的人生理想目标和基本道德准则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使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其次,“八荣八耻”荣辱观在继承优秀传统伦理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超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伦理成果,使伦理文化的传承具有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马克思主义道德的特性。再次,“八荣八耻”荣辱观使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实现了时代的跨越,在传统、现在与未来之间架构了一座桥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伦理文化,这种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之根,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构成要素,同时又是现在的土壤和未来的因子。“八荣八耻”荣辱观正是根植于过去,于现在之中弘扬了传统,展望了未来,充分展现并弘扬了优秀伦理传统的重要价值,为现在和未来树立了新的信念,实现了新的时代大跨越。

二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新发展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新发展。所谓理论新发展是指在坚持原有理论的合理内核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探索对原有理论进行扬弃和丰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方法,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原则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道德传统和中华民族优秀伦理文化传统,对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成果作出了反映时代需要的精要概括和新的理论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及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而绽放出来的道德理论之花。它明确回答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中,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这个前提性、基础性的重要问题,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南,把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道德继承性与鲜明的时代特色。“八荣八耻”观体现了优秀道德传统和鲜明时代特色的有机统一。它的道德继承性,不仅表现在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在当代的集中体现,而且充分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成果,与党在各个时期提出的荣辱观一脉相承。其中“八荣”的前四条与1949年提出的国民“五爱”公德及1982年宪法中的“四爱”所倡导的价值精神相一致,后四条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精神相一致。同时“八荣八耻”强调“服务人民”的理念还是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党在新时期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当然,这种继承不是简单的吸纳,而是创造性的发展,将原来单纯的提倡进一步表述为“热爱”为荣,反之为耻,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不仅使之成为新时期道德追求的内容,而且还成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同时对公民道德规范、党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进行内容的整合与丰富,全方位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反映了传统美德,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把个人对民族、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与自我完善有机统一起来,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执政理念、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因而在传承马克思主义传统道德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八荣八耻”具有道德现实针对性与体系完整性的统一和普遍准则与马克思主义道德特性的统一的理论特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高度概括。它既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道德的内容体系,又是评价体系。它“既有内在的自我约束要求,又有关于外在的制度规范;既有道德底线的坚守,又有超越自我的追求”;既是对人类普遍道德共识和原则的肯定,又有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特性的阐发。具体地说,“热爱祖国”既包括热爱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又热爱社会主义中国;强调“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道德追求和执政理念及官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共产主义者最崇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对国民的道德要求,因而是普通公民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依托,是价值创造之本;崇尚科学、辛勤劳动,既反映了时代精神,又传承了传统美德,也是无产阶级的一贯美德——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科学成就了人,人之所以能够自我创造、自我生成,靠的就是劳动和科学,因而也是人创造价值之路;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为人之道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本质规定性决定了做人之道在于诚信、助人和团结;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是“律己之规”,是“人们自强不息和自我完善的不竭动力,是他律内化为自律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每个人道德自律状况的重要依据”,同时,爱国、崇尚科学、诚信等也是各国伦理文化共同倡导的普遍伦理原则和道德共识。

“八荣八耻”荣辱观高度凝聚了中国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最新概括和发展。

三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目的引导社会向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科学发展观充满了伦理关怀和道德价值追求。“八荣八耻”观是新时期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展望和伦理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念和伦理支点,它为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评价标准。因而“八荣八耻”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有机组成部分。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支点,是社会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发展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道德作为一种价值理性,是关于人类社会“应当怎样”的智慧。它表达并设定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给社会发展以价值支撑,并约束社会发展所采取的手段,引导社会发展方向,规定社会发展目标。因而道德及其价值理念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甚至是社会发展观的灵魂。有什么样的道德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观。“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由道德来决定价值”[3],科学的发展观必定以科学先进的道德价值作为支撑。荣辱观是一个社会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集中体现了社会道德的价值要求和评判标准。因而,“八荣八耻”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支点,是社会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离不开道德价值观念的发展和支撑。社会发展是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伦理、道德等众多社会构成要素全面协调、综合进步的过程,其实质是人的不断解放和自由发展,其表现形式是社会物质的丰富和精神文化的繁荣[4]。“社会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形态是技术进步,其精神形态是科学、哲学、思想、艺术等精神文明的繁荣,其人本形态是人的解放与发展”[5]。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的内涵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的人本形态来看,社会发展总是内含伦理道德的发展。同时,社会发展离不开道德价值观念的支撑,失去道德价值观念的发展便失去其正当性,社会发展一旦失去正当性,就丧失了发展的动力。那么当前和未来社会要提倡和发展什么样的道德,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支点,就是科学发展观必须考虑的问题。“八荣八耻”荣辱观对新时期的道德建设作出了精要的概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道德评价的标准,因而“八荣八耻”观理所当然地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八荣八耻”荣辱观为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了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价值导向,对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人心和力量,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伦理的存在价值和实用功能,不仅具有律令人的生活与行为的作用,更有促进、激励人的进步和发展人的功能”[6]。伦理道德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它以观念的形态规范、制约和引导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任何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伦理文化范围中进行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其特有的伦理作为观念、规则的支撑”[6] 9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因而伦理道德等精神文明不是被消极决定,不是被动的发展,它们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能动的作用,通过影响人的观念行为,进而影响人们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从而促进或阻碍社会发展;同时,伦理道德还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之手段”[7],引导和规约着社会向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八荣八耻”之于社会发展的伦理支撑意义或积极价值在于:其一,它提供了评判价值的标准,调节社会主体的伦理约束和秩序,规约社会主体的行为,保护社会的良性发展。同时,“八荣八耻”观寻求社会发展的更高更合理的价值理想,也就是说,它不是一般地强调社会发展的功利或效率,而是强调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强调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平等与和谐发展。其二,“八荣八耻”作为价值观念,其着眼点或根本价值导向是指向社会整体的普遍价值和长远价值,高度关注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强调积极参与社会合作与实现个人自我完善的辩证统一。其三,“八荣八耻”观是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为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价值追求目标和精神动力,其应然性理想对于凝聚社会民心、提升社会文化精神、完善人的发展,进而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最终为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而充分的精神资源[4]。正是“八荣八耻”荣辱观的价值性、超越性和实践性构成了科学发展观及其主导下的社会发展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力量。

四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南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总的指导要求。“八荣八耻”观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精神,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对于指导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南。

首先,“八荣八耻”荣辱观为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八荣八耻”八个方面的内容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的精要概括,也是对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和任务的精炼概括;既是新时期和未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奋斗目标,也是前进方向和工作任务。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奋斗目标、前进方向和工作任务就是使“八荣八耻”的道德善恶和是非观念、判断标准深入人心,使“八荣”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目标和道德修养的标杆,使“八耻”成为规导个人言行和社会风尚的准绳,培养具有“八荣八耻”荣辱观念的社会主义新人,造就社会风气。

其次,“八荣八耻”荣辱观为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武器和具体内容。“八荣八耻”八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内在的理论层次和逻辑性,既是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也是思想道德评价的标准和自律、他律之依据,同时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性质作出了质的规定,反映了人的道德价值、人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道德情感,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有对社会公德的要求,也有对个人私德的提倡,既有对不文明行为的摒弃要求,更有对文明行为的遵守要求。它理论性地、高度浓缩地、明确具体而全面地提出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评判标准,因而对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再次,“八荣八耻”荣辱观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抓住了治理社会风气的要害,抓住了当前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八荣八耻”观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反映,对改善现实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社会风气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当前,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价值观不确定、善恶不辨、荣辱错位的现象。“八荣八耻”荣辱观高屋建瓴、振聋发聩,抓住了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中突出的善恶是非问题,明确了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使是非善恶泾渭分明,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抓住了治理社会风气的要害,抓住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问题,对全社会普遍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营造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当以此为指南去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以此为标准去净化社会风气,以此为武器去抵制腐败。

“八荣八耻”把人们对祖国、人民、科学、勤劳、团结、诚信、法纪、奋斗精神的态度、思想行为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和评判标准,以及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南和要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操作价值,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化,是权力观、政绩观、荣辱观的度量指标,是当今中国人民需要建立和坚持的共同价值观,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监控的准则,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以这种荣辱观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一旦形成气候,收到实效,就能树立社会正气,“化民成俗”,强化人们知荣明耻的道德自觉意识,为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准开辟一片新时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武器,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支持,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力量和道德保障,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标签:;  ;  ;  ;  ;  ;  ;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定位_八荣八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