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建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73
【摘 要】砖砌块砌体的施工是建筑的建设基础,砖砌块砌体的施工技术影响着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必须引起施工单位的重视。为了完善砖砌块砌体的施工技术,本文结合转砌块砌体的施工流程,分析了其施工技术的优点及缺点,并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防止措施,概述了砖砌块砌体的技术应用。希望可以提高砖砌块砌体的施工质量和建筑的安全及实用性。
【关键词】建筑;转砌块砌体;施工控制;技术分析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砖砌块砌体作为其中的关键技术,保障了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砖砌块砌体的施工技术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需要了解砖砌块砌体的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再对其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二、建筑中砖砌块砌体的施工流程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①编制砌块排列图。由于中小型砌块体积较大、较重,因此,在施工前,应根据施工图纸的平面图、立面图及门窗洞口的大小、楼层标高、构造要求等条件,先绘制出各墙体的砌块排列图,以指导吊装砌块施工。②砌块施工的准备与堆放。施工时所用的小型砌块的产品龄期不应小于28d,砌块时应清除小型砌块表面污物和芯柱用小型砌孔洞底部的毛边,剔除外观不合格的砌块。③施工机具的准备。施工时除应准备好砌块垂直、水平运输和吊装的机械外,还要准备安装砌块的专用夹具和有关工具。
2.砌块施工工艺
砌块施工的主要工序包括铺灰、砌块吊装就位、校正、灌缝和镶砖。①铺灰。砌块墙体所用的砂浆,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其稠度以50~70mm为宜,铺灰应平整饱满,每次铺灰长度一般不超过5m,炎热天气及严寒季节应适当缩短。②砌块吊装就位。砌块吊装就位通常采用两种方案:一是以轻型塔式起重机进行砌块、砂浆的运输,以及楼板等预制构件的吊装,由台灵架吊装砌块;二是以井架进行材料的垂直运输、杠杆车进行楼板吊装,所有预制构件及材料的水平运输则用砌块车和过去车,台灵架负责砌块的吊装,前者适用于工程量大或两幢房屋对翻流水的情况,后者适用于工程量小的房屋。③校正。砌块吊装就位后用托线板检查砌块的垂直度,拉准线检查水平度,并用撬棍、楔块调整偏差。④灌缝。竖缝可用夹板在墙内外夹住,然后灌砂浆,再用竹片插或铁棒捣,使其密实。当砂浆吸水后用刮缝板把竖缝和水平缝刮齐。灌缝后,一般不应再撬动砌块,以防止损坏砂浆粘结力。
3.砌块施工时的要点
①砌块砌筑时,在天气干燥炎热的情况下,可提前喷水润湿:对轻骨料混凝土砌块,可提前2d适当浇水湿润,砌块表面有浮水时,不得施工。②砌块砌筑应随铺随砌,砌体灰缝应横平竖直。水平灰缝须用坐浆法满铺,砌块全部壁肋或多排孔砌块底面;竖向灰缝应采取平铺端面法,即将砌块端面朝上铺满砂浆再上墙挤紧,然后加浆插捣密实。饱满度水平不得低于90%,竖向灰缝不得低于80%。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应为10mm,不得小于8mm,也不得大于12mm。③砌块砌筑形式必须每皮顺砌,上下皮砌块应对孔,并且竖缝相互错开1/2砌块长度。当因设计原因无法对孔时,可错孔砌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90mm,否则应水平灰缝中设置Ф4钢筋点焊网片,网片两端距垂直缝各大于400mm。④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墙体临时间断处应设在门窗洞口边并砌成斜槎,严禁留直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应大于等于斜槎高度。非承重墙不能与承重墙或柱同时砌筑时,应在连接处承重墙与柱的水平灰缝中预埋Ф4钢筋点焊网片做拉结筋,其间距沿墙或柱高不得大于400mm,埋入墙内与伸出墙外的每连长度均不小于600mm。⑤对设计规定或施工所需的孔洞、管道、沟槽和预埋件等,必须在砌筑时预埋或预留,不得在已砌筑的墙体上打洞和凿槽。⑥墙体分段施工时的分段位置宜设置在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构造柱或门窗洞口处。
4.砌块不以土为生产材料,能耗低
与粘土砖相比,砌块不但节约粘土资源,在其成型和养护期间总能耗也比较低,在砌筑过程中砌块的工作量小,节约人工,砂浆用量也少,能真正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
5.砌块自身重量小
砌块自身重量与粘土砖相比较轻,在材料运输和地基处理上都减少难度,由于自身重量较轻,也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
6.使用砌块可方便施工,加快施工进度
由于每平墙体需要的砌块数量比粘土砖数量要少,工人弯腰取块挂灰的次数减少,降低了砌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砌筑的施工速度。
7.使用砌块砌筑墙体可减少公摊面积
砌块在多层和中高层建筑房屋墙体砌筑时可以采用190mm厚的墙,在相同建筑面积条件下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减少公摊。
8.砌块尺寸精确
加气混凝土砌块表面平整,尺寸精确,容易提高墙面平整度,它可以随便加工,可锯可断,施工便捷。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密度较小、热工性能较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砌块在应用推广中面临的问题
从砌块建筑的实际情况来看,砌块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三个方面:(1)建筑外墙隔热保温差;(2)室内二次装修不便;(3)建筑墙体容易产生裂缝。这三个问题中最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就是裂缝问题,因为裂缝问题的普遍存在,在砌块的推广中产生了阻碍,因此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砌块导致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设计构造问题、砌块本身的质量和砌块施工质量三个方面。
2.1 设计构造问题
砌块在作为后砌填充围护结构砌筑时,如果墙体尺寸和砌块尺寸不匹配,很难在砌筑时用砌块全部填满,那么砌体与混凝土框架梁、板、柱等结构连接不紧密,孔隙过大容易造成开裂。如果设计墙厚过小,砌筑砂浆强度过低,也会因为墙体刚度不足造成开裂。
2.2 砌块本身原因
砌块与烧结砖相比,由于材料原因,吸水率和干缩值较大,且混凝土干缩时间长,砌块在上墙后还在发生收缩,墙体沿着砌块或灰缝走向发生开裂。
2.3 砌筑施工原因
施工造成裂缝原因很多,如在砌筑过程中对砌块的砍凿、使用不同材料的砌块混砌、砌块龄期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墙体开裂;砌块与柱连接处和施工预留洞口填塞部位处理不当,没有加拉结钢筋;砌块在运输、堆存过程中没有防雨防潮,或雨季施工淋湿砌块,致使砌块上墙时含水率过大,墙体因收缩发生的裂缝;没有在大面积墙面灰缝中设置钢丝网;还有砌块没有错缝对孔搭砌,灰缝不饱满,砂浆和易性差,日砌高度过大等均会造成墙体开裂。还有一个重要的工序——抹灰,砌筑墙体一般都加装饰层,外墙还要粘贴饰面砖,如果砌块墙面基层处理不好,抹灰饰面就会起鼓开裂,甚至脱落。
三、防止墙体开裂的措施
(1)墙体施工应该按照结构设计规定,按规范规定间距设置混凝土构造柱,窗台处砌筑缝和墙体洞口开洞处沿砌缝应在水泥砂浆中设置钢筋网片拉通,东、西开间的墙体与各楼层地面连接处应采用钢筋拉接,间距500mm,并进行构造处理,一端埋入墙内,一端埋入现浇板缝内。砌块内的建筑配筋应采用冷拉带肋钢筋。
(2)严格控制砌块上墙含水率,控制日砌高度,控制好灰缝厚度。抹面砂浆应适当提高灰砂比,墙面增挂钢丝网,用于外墙时进行饰面处理或憎水处理。厨房和卫生间墙体既要挂灰也要防水,抹灰层处理不当也易造成渗漏。开洞槽埋管线后,要做好填塞及抹灰面层的处理,避免出现局部开裂。为了减少抹灰层开裂,在不同材料的接台部,新旧砌体连接处及开槽位置,抹灰层钉上钢丝网或加防裂网布。
(3)墙体施工时,砌块端槽应用砂浆堵实,墙体做勾缝处理,提高竖直灰缝的饱满度,外墙基层采用混合砂浆进行粉刷,掺加外加剂,提高外墙抗渗性能。
(4)推广应用多排混凝土小型砌块,既可以提高墙体刚度,解决渗漏水问题,也有利于提高抗裂、抗震性能,还可以解决隔热保温性能差的问题。
(5)保证砌块生产质量,必须保证砌块养护龄期,龄期不到不允许出厂,出厂时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
(6)在砌块建筑施工中,砌块排列图是进料和储存计划的依据。
对于这种新型材料如果不做详细的砌块排列图,很难对各种砌块的用量做到心中有数,很可能造成在进场的砌块中,有的用不完,有的又不够的情况,既产生浪费,又可能造成质量上的隐患。我国目前所用砌块共有MU3.5、MU5、MU7.5、MU10、MU15和MU20六个等级,因此在现场堆放时应按不同规格强度等级分别堆放,这样不仅取用方便,避免误用混砌,也可防止工人图省事,在施工中将错就错而影响工程质量。
(7)其他措施。解决砌筑所面临问题的措施还有很多,各个单位从管理上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如积极做好砌块的示范工程,做好样板引路,设计单位要了解实际,深化设计;施工单位精心组织施工,加强现场管理、加强质量监理,改进砌筑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做优质工程;监理单位严格按照标准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
六、结束语
建筑中砖砌块砌体技术有诸多优点,比如施工简单高效、成本低、环保、美观等,但是作为创新性技术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必须要做好砖砌块砌体的施工控制和技术分析,对这项技术的应用扬长避短,使其为建筑技术的改良和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 房屋建筑中砖砌体施工技术[ J] . 江西建材,2012,2(4):148 -150.
[2] 汪丁海. 房屋建筑砖砌体施工技术[ J] . 科技传播,2012,9(16):84-86.
[3] 杨冬柏. 浅析房屋建筑砖砌体施工技术[ J] . 建材发展导向(下),2012,6(2):131-132.
[4] 钱广庆. 房屋建筑中砖砌体施工技术[ J] . 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4):143-143.
[5] 刘建华. 房屋建筑中砖砌体施工技术[ J] . 江西建材,2014(4):113-115.
[6] 董玉民. 房屋建筑中砖砌体施工技术[ J] . 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2)
论文作者:朱云清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7
标签:砌块论文; 墙体论文; 砌体论文; 砂浆论文; 砌筑论文; 建筑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6月第11期论文;